□ 2012年2月19日,星期天,天還未亮。
張斐想趁周末賴會兒床——頭天晚上,他又在為公益項目設計挑燈夜戰。
不過,手機鈴聲還是把他從夢鄉喚醒。
“小張呀,最近好么?啥時候來陪大媽聊聊天啊?”張斐是重慶市助老助殘服務隊總隊秘書長。接到這樣的電話,早已是家常便飯。幾年來,他幫助過的人不計其數,在公益事業上也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入門
2004年9月,張斐從河南老家考入重慶社會工作職業學院。
“我當初啥也不懂,只知道志愿者是做好事的。”張斐憨厚地笑著。
憑著大學生剛入校的一腔熱情,張斐加入了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
2005年10月,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開展公益活動——去沙坪壩區中梁山街道做義工。
張斐發現這里做小生意的很多都是殘疾人,住戶也以老年人居多,就為他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老板,能幫我兌換點零錢么?”張斐趴在一家餐館的收銀臺上,誠懇地問。
“沒零錢。”老板一口回絕。
經過軟磨硬泡,張斐還是成功換回一堆零鈔。
“李大哥,這是給你換的零錢。”張斐把一大包零錢堆到菜販李福全的面前。
“小張啊,辛苦了,喝點飲料。”李福全扶著輪椅,從冰箱里拿出一瓶“冰紅茶”,遞給張斐。
“不用了,李大哥,我還得給張大媽送零錢去。”說完,張斐一溜煙跑到張興蘭那里。
替殘疾人跑腿、慰問殘疾人學校、清除“牛皮癬”廣告……忙忙碌碌中,張斐度過了他的大學三年。
三年來,張斐和他的團隊,硬是為90位殘疾攤販兌換了110萬元零錢。
職業
2007年6月,正值畢業季,張斐開始為找工作而焦慮。
“你愿意到市助老助殘志愿者服務中心工作嗎?”學校團委書記黃愛明找到張斐。
“只是去做好事么?”張斐問。
“也許還有更多……”黃愛明回答。
“好,我去。”就這樣,張斐實現了第一次“晉級”,成為一名職業志愿者。
張斐很快體會到:當個職業志愿者并不簡單。
2008年3月20日,張斐被單位派去參加一個公益基金會培訓。“公益組織運作”、“公益項目設計與管理”……三天的培訓中,很多人逃課了,張斐卻越聽越興奮。
“原來做志愿者也有大學問。”張斐慨嘆道。
2008年5月12日,地動山搖,一場大地震,讓四川省汶川縣及其附近地區生靈涂炭。張斐迅速從驚恐中冷靜下來,主動請纓,組織14名重慶志愿者奔赴災區。
一路上,塌方、滑坡,狀況連連,經歷20個小時,救援隊終于抵達重災區之一的四川什邡市。接下來的11個日日夜夜,分發食品、抬運傷員、搭建帳篷,張斐一刻也沒有停下來。
“我們的力量太有限了。”心急如焚的張斐思考著,“要有更科學的救援計劃才行。”
專家
2009年3月,什邡市洛水鎮大中華小區某活動板房。
“大家注意看這一步。”黃鋼手執剪刀,順著對折后的紅紙輕輕一剪。
黃鋼放下剪刀,把紅紙攤開,一副街道縮影畫卷鋪展開來。
“哇!”臺下90名學員的嘴巴張成大大的“O”型。
黃鋼是重慶的民間剪紙藝術家,他受邀來為災區殘疾人講授剪紙課程。
站在門口旁聽的項目主管張斐心里暖暖的——這些天來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就在不久前,張斐組織了五名志愿者再次來到什邡市,進行實地調研。在地震中致殘居民的艱難生活,震撼了張斐的心靈。“我要為他們做點事,讓他們找到站起來的勇氣。”抱著這一想法,張斐和團隊完成了詳實的調研報告和幫扶項目計劃。
隨后,張斐積極與德國托克國際基金會溝通。“通過融產、學、研、銷于一體的剪紙藝術工作室,幫助尚有勞動力的殘疾人自食其力。”張斐的計劃打動了托克國際基金會。該基金會最終出資23萬元,資助張斐的計劃。
經過18個月的運作,災民蒲鴻實現了再就業。“沒想到我一個殘疾人,還學會了一門謀生的本領。”蒲鴻臉上掛滿笑意。
如今,通過張斐及其團隊的努力,有65名殘疾人實現了再就業,殘疾人剪紙藝術工作室實現了年盈利190余萬元。
而今,張斐沒有止步,他要再次“晉級”,成為一名志愿者專家。2010年6月,他選擇了出國進修,專攻“社區治理的義工發展”課程。
“我會一輩子堅守在志愿者戰線上。”張斐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