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一種狀態
對于成功,苦練技巧是沒用的,很多東西,越做得具體、越講究技巧就越容易教條化,我倒是覺得所有的事情都要以修煉自身為基礎,我把修煉的內容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是信任。在今天的社會中,任何一個人做事情都離不開大家的幫助、合作,需要和大家團結在一起。你需要他人,他人也需要你。
第二是簡單。做事要力求簡單,繁雜會讓我們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把簡單作為世界觀,作為做事情的指導思想,是走向成功的一個關鍵要素。你會在簡單中獲得成功。
第三是透明。人要誠實,不要撒謊。誠信對一個人來說,是一切美德和能力的基礎,如果失去了誠信,將失去一切。成功的反面是失敗,也是不安全,而安全最大的保證是透明和遵紀守法。
第四是創新。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創新。蜜蜂建造的房子很精美,但它們一萬年前建造的蜂巢與一萬年后建的沒有區別;蜘蛛織的網也很漂亮,但它們一萬年前織的網和一萬年后織的也沒有區別。始終在變化的是人類創造的產品,因為只有人類在不斷創新和進步。
成功是一種狀態,是一種積極、向上、樂觀、友善、對別人有益的狀態,而這種愉快的狀態也會傳遞給更多人。這就是我心中的成功。
(摘自《法制日報》 潘石屹/文)
讓心靈提前到達
一位美國少年在八歲生日時收到了一份禮物——一幅世界地圖。
他每天一遍遍地掃過地圖上的尼羅河、富士山……并在15歲時寫下了《一生的志愿》:重走馬可·波羅與亞歷山大大帝曾經走過的路,攀登澳大利亞的艾耳巨巖……
他一口氣列舉了127項計劃,卻引來了嘲笑。
然而,這并未影響他將夢想變為現實的決心。
16歲那年,他去喬治亞州和佛羅里達州探險,完成了第一個志愿;20歲時,他去加勒比海、愛琴海潛水……
這期間,他18次死里逃生。
44年后,59歲的他已實現了106個愿望,他就是美國探險家約翰·戈達德。
面對世人的驚訝,戈達德道出了秘密:“我只是讓心靈提前到達我想去的地方,接下來,就只需跟隨心靈的腳步邁進了。”
“目光無法抵達的遠方,我們擁有心靈。”是心靈的渴望,開闊了求索的視野;是心靈的飛翔,催動了奮進的腳步;是心靈的富有,孕育了生命的奇跡。
(摘自《中國組織人事報》 郝金紅/文)
放棄是另外一種選擇
居里夫人的會客廳里,只有一張簡單的餐桌和兩把陳舊的椅子,她說:“我永遠只追求安靜的工作和簡單的家庭生活。”舍棄了無聊的交際,讓她有更多的時間去搞科學研究,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主動放棄一些沒有意義的應酬,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中,才會擁有更豐富多彩的人生。
放棄也是一種美麗,也是另外一種選擇。人生的道路中,路旁漂亮的石子太多,擁有這個,就需要你放棄那個。貪婪是最大的毒根,不要讓自己純潔的心長出毒瘤,侵蝕你的魂魄,人生的背包裝下的應該是有價值的事情,而不是一些瑣碎。
(摘自《羊城晚報》 周 玫/文)
每一個崗位都能創造非凡價值
一個青年找了份枯燥的工作:每天檢查石油罐蓋是否自動焊接完全。
青年不平,便去找主管。主管回了一句:你要么好好干,要么另謀出路。
青年臉紅了,回來后反思:我不是有創造性嗎,為什么不在這個平凡崗位上創造價值?
隨后,他開始認真觀察。沒過多久,他發現一個細節:石油罐每旋轉一次,焊接劑一定會滴落39滴,但總會有一兩滴沒起到作用。
一番琢磨后,他研制出了“38滴型”焊接機,每焊接一次節省一滴焊接劑——這項發明給公司節約的成本數以億元計。
這位青年,就是后來的美國石油大亨——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大多數工作崗位都是平凡的,但這并不重要,因為決定我們職場發展的并非職位高低,而是我們能否為公司創造價值。
(摘自《經理日報》 張鐓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