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最近在一次講話中談到:負責任、敢擔當,是黨性要求,也是思想境界。一個負責任的干部,才能贏得組織的重托和群眾的信任;一個負責任的政黨,才能贏得人民的支持,才能委以社稷大業。他還指出,今后五年,我們會面對一系列尖銳的挑戰: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轉型中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障礙更加突出,改革攻堅的社會矛盾仍會凸顯,各種腐敗案件仍會時有發生。面對挑戰,首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就上海而言,取決于我們能否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認真貫徹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迎難而上、勇于擔當、積極作為。
俞正聲的這一席談話,頗具深意。負責任,就是要在其位謀其政,不失職、不推諉,更不尸位素餐;敢擔當,就是在遇到難題、挑戰時,不回避、不退縮,勇于承擔起責任、擔當起重擔。如果說負責任是領導干部履行職責所必備的職業素養,敢擔當則是對領導干部工作作風、精神境界的集中檢驗。
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領導干部中大力倡導負責任、敢擔當,富有現實針對性和緊迫性。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取得了擺脫貧困、加快現代化進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驚人成就和寶貴經驗,受到了世界的廣泛尊重。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尤其是進入新時期新階段以來,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影響、交織出現。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告誡全黨同志的那樣:我們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見,我們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所面臨矛盾和問題的規模和復雜性世所罕見,我們在前進中所面對的困難和風險也世所罕見。
面對這三個“世所罕見”,領導干部惟有勇于負責、敢于擔當、迎難而上,才能不斷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領導和執政水平。考察一名領導干部黨性強不強、作風硬不硬,往往不是在風和日麗的平常時期,而是在困難和挑戰襲來的關鍵時刻。有的領導干部見到一些棘手的、甚至要冒一定風險的問題時,考慮的不是黨和人民的事業,而是個人得失,反映在行動上便是退避三舍,或者“繞道而行”、模棱兩可;問題和矛盾不僅沒有解決,有時還因為坐失最佳化解的“窗口”而成為老大難。不敢負責、不愿擔當的問題,是“私”而忘“公”、個人利益至上的一種本質體現,是黨性不純、動機不正的表現。
一位領導同志在下訪接待群眾后感慨地說,其實一些信訪老案在矛盾形成之初并不難解決,但是由于當時沒有領導干部愿意負責任、敢于挑擔子,結果問題久拖不決、矛盾日積月累,最后變成了“胡子案”,各級干部花多倍努力也收效甚微。這樣的教訓應該認真吸取。
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懷。領導干部勇于負責任、敢于擔當,是黨性要求,也是思想境界。我們常說,黨員干部要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這“一致”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根據中央的精神,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創造性及時化解各種難題、有效應對各類挑戰,為全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盡責。如果一個地區一個部門都做到了“看好自家門”,善于把矛盾消除于萌芽狀態,把挑戰轉化為創新驅動的動力和轉型發展的機遇,全國大局也就和諧有序。而能否做到這一條的前提在于,這個地區和部門的領導干部具不具備負責任、敢擔當的作風和品格。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導干部負責任、敢擔當,不僅能凝聚廣大黨員干部的意志,更能鼓舞人民群眾戰勝困難和挑戰的信心和決心。我們黨90多年的歷史表明,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負責任、敢擔當的作風和精神,我們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大業才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中華民族才迎來了全面復興的輝煌前景。今天,在科學發展的征途上,領導干部負責任、敢擔當的作風和精神,須臾不可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