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 日,作家冰心和丈夫吳文藻位于北京八達嶺附近的墓碑被人用紅色油漆涂上八個大字:“教子無方,枉為人表”。此事竟是冰心孫子吳山所為。
冰心與吳文藻育有一兒兩女, 其子吳平共有過兩段婚姻:第一段婚姻因吳平被打成右派而結束;后來與第二任妻子,即吳山的母親陳凌霞結合,育有一兒一女。吳平與陳凌霞婚后感情淡薄,并于2011年正式離婚。
吳山的不滿源于父母離婚時的財產分割。有媒體報道說,吳平夫婦名下共有的三套房產,法院判決離婚時,將其中較好的兩套判決給了女方,男方獲得相對較差的一套。而吳山認為,離婚時分割的三套房,一套是父親的房子,一套是母親單位的房子,另外一套是其外婆留下的房子,這一套不應該算作夫妻共同財產。吳山說,冰心去世時留有11套半房子,分給三個子女,每個子女差不多有4套房,但在吳平離婚時并沒對這些房產進行分割。吳平覺得父親應該有上千萬元的身家。
吳山現在居住的房子,正是法院已經判給吳平的那一套。吳山對媒體表示,如果父親能把這套房子給母親,再另付300萬元的話,便“暫且饒過他”。
吳山的財產訴求沒有達成,就去冰心墓園上演了鬧劇。他還說,如果不是被自己的幾個朋友攔著,他就把冰心的墓碑給砸了。
亡人為大
蘭溪:吳山事后說出了一系列理由,但是不管有多少理由,孫子毀奶奶的墓碑,你覺得可以理解嗎?
肖群忠:先不說他跟父親的關系如何,奶奶已經去世,中國人的觀念“亡人為大”,人去世后需要安寧,不應去打擾,更何況是自己的親奶奶。墓碑上用紅色油漆去指責奶奶“教子無方”,這種行為在我看來是不孝。冰心作為文化名人,受到大眾的尊重與敬仰,其孫子的做法也是對公眾情感的傷害。
父子之間的財產之爭本來是家庭矛盾,毀壞墓碑引起社會注意,這多少有點威脅社會的意思。有的媒體去采訪他,也不應該。這種行為,對社會是一個道德上惡的示范。我們每一個人包括媒體人,有責任去維護道德底線,表達鮮明的道德立場。媒體應該成為弘揚正面道德的平臺而非傳惡的工具。
蘭溪:“亡者為大”,古代即使兩家有深仇大恨,如果對方去世了,一般也不再追究。
肖群忠:這是中國人的民間信仰,認為長輩去世了就變成了祖先神。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祖先的墳墓被毀,會對子孫有不好的影響,他卻自己去毀,匪夷所思。退一步說,這些事跟奶奶有什么關系呢?
即使他有正當訴求,也應該通過法律手段謀求。這種做法,不可能贏得同情,只會引起反感。這對他的利益訴求沒有幫助,只能看出他個人的道德修養有欠缺。這兩天其母親(即冰心兒媳)的發言才真正體現了中國傳統道德的厚德精神。
父慈子孝
蘭溪:在現代社會,家庭中父母與兒女最基本的倫理是什么?
肖群忠:親子關系的維持主要靠“父慈子孝”,是各盡自己的義務,不是向對方要求權利。古代更強調“孝”,因父愛母愛是天性,“慈”容易做到,而“孝”不容易做到。
“慈”和“孝”都是愛。“慈”具體表現在“養”和“教”兩方面,“養”是長輩對晚輩的憐惜照顧,從十月懷胎到長大成人。此外還要教育,“養不教,父之過”。過去如果一個人沒有修養,會被指責為“沒有家教”。現在的家長,在“教”方面做得有偏差,認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其實孩子的啟蒙教育,尤其是做人教育,父母都是第一個老師。
“孝”主要包括“愛、養、敬”。現在物質條件好了,“養”的問題已經不大,但不能光給錢,有了吃喝就行,還要感恩,關懷照顧。
蘭溪:社會發展了,現代家庭倫理觀也與古代有所不同,差別在哪里?
肖群忠:古代家庭倫理強調等級關系,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說法,甚至極端到“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古代對父母大不敬,是會被治罪的。現代家庭倫理關系,親子關系講求平等,消除“差別”,實際上更利于年輕人。新孝道講究親情,但是越來越欠缺“敬”的內容了。
蘭溪:現在,親子關系平等了,兒子與父親打官司爭財產,就合情合理嗎?
肖群忠:這事,合法,但不合德。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注重道德基礎上的,個別父親告兒子的有,但是兒子告父親就是大不敬。儒家的理想是“無訟”。過去,家庭矛盾這檔子事,請親戚朋友說一說就解決了。法律也是社會資源,家庭的事情內部解決,不是更好嗎?家庭訴訟增多,也是道德滑坡的一個表現。
不就是錢惹的禍嗎?一家人為了財產,打官司,可以,但是,感情傷沒了!
合法與合德
蘭溪:2012年5月10日前后,上海一個12歲孩子的母親涉嫌詐騙外逃,警察向學校提出詢問孩子,受到學校拒絕。校長回復說,未成年人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學校不鼓勵孩子揭發父母撕裂親情。這個校長值得人尊敬,保護了孩子,也保護了人倫的尊嚴。
肖群忠:孟子的弟子問,假設舜的父親犯殺人罪,舜應該怎么辦?孟子說,舜可以拋其位,“竊父而逃”。儒家看來,孝作為倫理道德,是高于法律的。《論語》中講“親親相隱”,在孔子看來是做人的正義和美德,家庭倫理毀滅了,其他倫理就沒有基礎了。
隱瞞是包庇,揭發是積極舉證,在二者之間有一個中間地帶,就是回避。我們研究倫理學的同事之間也在討論,刑事訴訟法是否應該做一個修正,親人犯罪,家庭成員可以回避,不舉證。這在韓國和歐美的法律中,是可以的。
親情是最大的倫理,如果鼓勵親人之間相互揭發,這會顛覆中國傳統倫理的基礎,也不符合中國人長久以來形成的價值信仰。
蘭溪:一家人反目成仇,跳起來,互相揭發,是政治運動留給中國人的噩夢。現在家庭題材的電視劇中,也充滿為了財產和感情惡斗的情節。
肖群忠:“文革”對人精神道德的破壞是非常大的,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去建設。當前,道德的衰落根源在于利益沖突,道德就是對利益的約束、調整和節制。30年來,一些人的價值觀變成了利益至上,把人本性中的私欲完全激發出來,道德的價值則相對失落了。
過去十年,中國因車禍傷亡的人數一直居世界第一位,為什么?在我看來,就是因為中國人道德修養不夠。在公共生活中沒有禮讓,只有爭搶,走路都要搶在前面。有些國家交通秩序非常好,車讓人。
道德不僅是國家教化民眾和社會實現秩序的手段,也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現在物質生活比30年前好多了吧,為什么人們還仇富仇官?因為社會還存在不公平不正義,人們心中沒有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道德標準。道德回歸,不僅是社會教化和文化復興的需要,也是人們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