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隨著1000多萬噸固體廢料變身為優質水泥,重慶的“靜脈產業”開始起步。
廢料“圍城”
70歲的馬澤民是中國水泥協會副會長、市水泥協會秘書長,大半輩子都在同水泥建材打交道。年逾古稀,他卻開始關注固體廢料處理。
如今的中國都市,正面臨廢料“圍城”困境。近200座城市正為此頭痛——它們找不到能堆放垃圾的場所了。
重慶的情況同樣嚴峻:夏季,主城日產生活垃圾5000噸,加上數量和危害更大的工業固廢,這個數字是每年2000多萬噸。
對付固廢,還有一個棘手之處:處置難度大。以最難對付的市政污泥來說,填埋是主要處置手段,但效果并不佳。2010年,主城15個生活污水廠日產污泥700噸,其中只有10%左右可進入填埋場。填埋后,污泥中的有害成分仍然能滲入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傳統方法力不從心,重慶該如何避免廢料“圍城”?
“垃圾就是沒放對位置的資源。”馬澤民說,“不管是粉煤灰、磷石膏、尾礦渣等工業固廢,還是污水廠產生的污泥,都可以通過水泥窯協同處置,變身為優質水泥。”
在西方發達國家,固廢回收利用率超過90%,水泥窯協同處置功不可沒。而在我國,類似探索才剛起步。
“榮譽出擊”
2007年,長壽潤江環保建材公司,占地370畝的廠區里,公司最優秀的科研力量正在圍攻一個技術難關。
成立于2003年的長壽潤江,銷售收入已經突破十億元。迅速崛起之際,公司決策者將目光投向一個生僻領域——水泥窯協同處置。
本世紀初,長期采用傳統工藝的中國水泥工業,由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背上惡名。為此,重慶水泥工業在“十一五”期間展開全行業轉型。由于工藝改進和產能提升,一些大企業拓寬原材料領域,具備了消化固廢、變廢為寶的能力。
“對水泥工業而言,參與協同處置固廢,既是責任之戰,也是榮譽之戰。”馬澤民說,“我們希望有能力的同行都參與其中。”
2008年9月,拉法基瑞安南山工廠,“余熱發電和城市淤泥處置項目運行”慶典隆重舉行。
一個月前,拉法基與市環保局共同開發的污泥協同處置項目投入運行,并迅速形成每年三萬噸的處理能力。從此,拉法基瑞安和市政環保部門并肩作戰,配合后者對市政污泥展開“殲滅戰”——經過水泥窯1400多攝氏度的高溫燒制,市政污泥變成了高品質水泥。
長壽潤江緊隨其后。2009年,它完成相關技術攻關,生產出一套污泥處置系統,年處置污泥五萬多噸。
捷報傳來,水泥企業紛紛摩拳擦掌。海螺、拉法基瑞安、冀東、臺泥、華新和東方希望等國際巨頭相繼進駐重慶。本土水泥巨頭也做好了準備。全市有參與條件的水泥生產線達42條。全部投入后,僅處置市政污泥一項,它們每天就能“吃”掉4000噸,接近目前全市市政污泥日產量的六倍!
然而,僅僅是行業響應,還不能打贏這場大仗。
在長壽污水處理廠,每天都有運輸車輛進出,將市政污泥運往長壽潤江的水泥生產線。但僅靠長壽污水廠一家,喂不飽長壽潤江。可由于沒人牽線,外地的市政污泥運不到這里。
在南山,情況正好相反。來自主城最大污水廠——南岸雞冠石污水廠的市政污泥源源不斷,讓拉法基南山水泥廠一時難以消化。還是由于缺少“紅娘”,多余的市政污泥找不到接收處。
在“撐死”和“餓死”之間,需要中介機構來調節。
2010年11月,市水泥協會向市政府報送建議:引入市場機制,加強中介機構建設,建立政企協同機制。
建議很快得到響應。2011年3月,市市政委出臺推進污泥處置新措施。
“隨著市場保障機制的健全,水泥工業才有打贏持久戰的可能。”馬澤民說,“現在,大規模行動的時機到了。”
“靜脈產業”
2009年春,日本經濟產業省。
一群來自中國水泥協會和企業的客人,正全神貫注地注視著講臺。
講臺上,日方官員正在介紹日本的循環經濟理念:水泥產業是我們構建循環產業的重要一環,它不僅是向社會提供工業產品的“動脈產業”,也通過協同固廢處置,成為推進廢物循環利用的“靜脈產業”……如醍醐灌頂一般,中國客人紛紛點頭稱道。
消息傳回國內,馬澤民和協會同僚頗感振奮:“靜脈產業”,這不正是重慶水泥工業的夢想嗎?
為了這個夢想,重慶正在進行一場規模浩大的持久戰。
在忠縣,重慶海螺水泥1000萬噸干法水泥項目一期二線工程順利點火。整個項目投產后,每年能夠“吃”掉上千萬噸工業固廢。
在璧山、江津、合川三地,冀東水泥順利完成戰略布局,這些新型生產線將在今年上半年點火投產。
在江津,原天原化工總廠的50000噸受污染土壤,正被重慶騰輝地維水泥逐步“吃”掉,通過新興水泥窯的燒制,它們將變成普通硅酸鹽水泥的原料。
…………
目前,七家大型企業集團、十多座水泥工廠加入協同處置行列,涉及十多個區縣,處置范圍涵蓋市政污泥、工業固廢、受污染土壤等多個門類。
一張消化固廢的巨大產業網,已經初步成形。
在“網”上,脫硫石膏、電石渣等數十種固體廢料,從鋼鐵、化工、火電、煤炭等行業匯集到水泥工業,變廢為寶后,又像血液一樣輸送到分布在四面八方的工廠去。
在周而復始的循環中,“靜脈”的作用日益凸顯——2010年,全市產生2000多萬噸固廢,其中有1000多萬噸得到協同處置,變身為優質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