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聆聽復旦大學徐培華教授談“國學”,主題是“中國智慧與健康”。曾任《世界經濟文匯》雜志主編,在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做過訪問學者、客座研究員,并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的徐教授一臉睿智笑容,引經據典,從博大精深的國學精粹——儒家、道家、佛家的角度,談人生、說生活,講健康,剖析萬物之間的辯證關系。所謂《易經》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意即把握天地人之間的規律,在逆境中尋找生機。也可以理解為面對紛擾的疾病困厄,我們需要運用一點點中國智慧,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健康規律,安享屬于每個人的健康人生。
徐教授的國學智慧里貫穿《易經》陰陽理論,比如中國日常所用筷子,上方下圓,一頭陰一頭陽,陰陽輪回在方寸之間,彌散在我們日常起居、人間煙火的氤氳里,糅合在我們舉手投著的淺淡快樂中。徐教授對“筷子陰陽學說”的解析,讓我們瞬時如醍醐灌頂,OwmLF4KZyV5VRSmAMloklxFwZ0sdM3rAbPPlWgwCdU8=幡然領悟:人生,原來就是此消彼長,陰陽轉換的過程,而健康,則在領悟了徐教授的“中國智慧”之后,你會忽然生出智慧的靈性,在陽光下泛出健康的光芒,陡然有了一份隨性的心情,走到哪里,賞到哪里,快樂到哪里,健康就到了哪里。
我們在徐教授的“國學智慧”中聆聽和感受到最多的就是徐教授對人生的那一份淡泊與快樂的心境。又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徐教授在學員的訕笑中正道:佛教的重要思想中,色——并不是指男女之情色,而是指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現象,空——其實是這些現象的本質。比如吃飯這件事,因為餓了,所以有欲望覓食果腹,而一旦我們飽腹,終究我們還是會餓的。“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亦如我們對人生欲望的渴望與追逐。當人們參悟了這句話, 快樂就會重回人生軌道。就好像我們看到徐教授每次上樓都快樂一跳三級臺階,不為別的,只為快樂。可是,一個人面對繁華似錦的世間,能以如此快樂安靜的姿態,微笑看生滅榮枯,流年易逝,人事遞嬗,這需要多少的沉淀與積累?徐教授告訴我們,讀一點國學,懂更多健康。
“國學智慧之于健康”如茗茶,允許不同姿勢的句讀與品味。蜻蜓點水如我,心靈觸動;深入探究,絲絲入扣;用心研讀,定能銘品人生甘味,樂享健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