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名書法家羅會云教授講書法。已86歲的羅老,仍然精氣神十足,提起筆來,揮灑自如,耄耋之年,何以如此健康,羅老說,得益于書法,練好書法首先要有良好心境,他當場揮筆寫到:“人生五福健為先,財富居后德列前,大度樂觀能延壽,平安處世勝神仙。”他說這是借用了另一個叫陳健的書法家的名言,說的有道理、很經典。書法是高雅藝術,能陶冶情操、鍛煉身體,有益身心健康。心有雜念肯定出不了好的作品,在當前這個金錢社會里,有些書畫家提筆就想作品值多少錢,筆下透出銅臭味,作品就顯得低俗,這也是許多書畫家說現代難出真正大師的原因。
書法有紙上太極一說。書法家寫字,全神貫注、排除雜念,達到入靜狀態,然后運氣于指、腕、臂、腰,以調節全身之力,提筆、揮毫,或似“蛟龍戲海”,或似“蜻蜓點水”,剛柔相濟、虛實相間,用力輕重有度,運筆快慢有序,尤如太極,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很自然地通融全身血氣,使體內各部分機能得到調和,大腦神經興奮和抑制得到平衡,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名家的傳世墨寶不僅具有藝術美,其文句內容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學書法的過程,欣賞、臨習這些作品,在提高藝術的同時,能使人處于良好心境,德行、情操自然也得到提升。練書法,首先要有耐心,不急、不躁才能寫好字,所以能培養“好性子”,擅長書法者很少有“肝火旺、脾氣大”者。練書法還要做到“頭正”、“身正”、“臂開”、“足安”,有利于保持良好姿勢,而手、臂、肩、腰、腿、腳,即放松,又分別發功用力,處于有形或無形的運動狀態,使肌肉和關節得到相應的鍛煉,是“即動腦、又動手”的活動,消耗一定的熱量。可以說,練書法在健康四大基石中占了最重要的兩條:平衡心理、適量運動,所以,練書法有益身心健康是有科學依據的。曾有研究表明,書法過程可使心率、血壓得到有益的調整和控制。
長壽的書法家很多。歷史上,隋時智永和尚活了近百歲;唐代歐陽詢85歲;柳公權88歲;明代文征明90歲。近代,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沙孟海等書畫大師,均高壽八九十歲,并且這些名家大都是德高望重者。羅會云教授說:“自古書家多長壽,修身養性在筆端。”他還特別提到曾被稱為上海第一老人的上海文史館館員、書法家,活到111歲去世的蘇局仙,生前有人向他請教養生之道,他說:“唯書畫而已。”
伴隨著漢字產生和演變發展而來的中國書法,于2009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家書法作品被稱為墨寶,成為世人欣賞、收藏的珍品。廳堂、居室掛一幅書法作品,可賞心悅目,改善心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和健康有越來越高的需求,學習書法能同時從這兩方面受益,成為一種高雅的健身活動,為此而練習書法者人數眾多,尤其,老年大學的書法班總是“暴滿”。書法結合健身,都市里還時能見到有人手執拖把大的筆,蘸著水,在公園、廣場的空地上揮筆。
當然,書法雖然有益身心健康,練習中也有注意事項,尤其老年人俯首寫字時間不應太長,否則容易損傷頸椎,出現頭暈眼花,過度勞累還容易引發心腦血管意外事件,注意勞逸結合才能長遠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