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宣布:“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根據這次講話確定的方針,教育部在隨后提出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把支持部分高等學校創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
上述決定被稱為“985工程”,即創辦世界一流大學工程。在過去的10多年間,“世界一流大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界的流行語。
從“835建言”到“211工程”
創辦世界一流大學工程的緣起要從26年前的一次會議說起。
1983年5月,原國家教委在武漢召開了粉碎“四人幫”后我國首次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討論如何盡快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一封建議書在會上引起了震動。
參加會議的4位已退居二線的老教育家---天津大學名譽校長李曙森、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浙江大學名譽校長劉丹和大連理工大學名譽校長屈伯川聯名上書黨中央,建議選出部分高等學校,列為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把它們辦成重點大學中的“重點”。
建議國家拿出50個億,重點資助50所高校,這是建議書的核心內容。4位老教育家稱這些學校為“我國在科技文化領域中趕超世界水平、加速社會主義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骨干力量”。
這一提議經有關部門轉送給黨中央、國務院后,受到了高度重視,其直接結果是,國家將部分高校列為重點院校,使它們成為我國高校中的“寶塔尖”。
這份建議后來被人們尊稱為“835建言”,成就了一段知識分子上書建言、形成高層決策的佳話。幾位共和國著名老一輩教育家關于擇優重點投資的設想,實際上成為后來國家支持高等教育的兩個重點工程---“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核心精神,它開啟了“重中之重”的大門,將國家發展重點大學的戰略性決策延續下去。
1987年9月的一天,時任北京大學教務長的王義遒接到原國家教委研究生司的通知,國家教委要組團前往美國和加拿大考察兩國的研究生教育情況,參加的高校有兩所,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他將作為北京大學的代表加入考察團。
“我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研究生培養是當時我國高校的薄弱環節,主要是缺乏經驗。而且,市場因素在當時國家各項工作中成為重要的決策依據,高等教育如何從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向適應市場的方向轉變,有很多方面我們需要向國外取經。”已經77歲的王義遒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
回國后,有關部門開始醞釀政府重點支持高校發展的模式。經過長達數年的籌備,在1994年6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和副總理李嵐清在講話時指出,要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好我國的100所大學。“21”和“100”兩個核心數字,使1995年年底中央撥出專項資金開始實施的、新中國建立以來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的重點建設工程被命名為“211工程”。
“211工程”的啟動使中國在世紀之交開始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偉大航程。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上升為國家戰略
1998年5月4日,我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舉辦的現代意義上的高等學府---北京大學,迎來了自己建校100周年慶典。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陳學飛后來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應當說不是一個全國性事件,但由于北大獨特的歷史地位,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政策訴求引起政府的注意,提供了一個進入政府議事日程的機會,打開了一扇‘政策之窗’。”
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北京大學很早就開始籌劃。在所有活動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確定紀念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回顧和宣傳過去百年的輝煌還是為今后百年的發展確定方向?為此,北大曾發動師生進行討論。
就在北大百年校慶紀念日子到來的兩個月前,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剛閉幕,時任國務院總理朱基就向中外記者宣布:“科教興國,是本屆政府的最大任務。”
當時,國家教委有關負責人等都曾來到北大,建議北大在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大好時機下,參照中國科學院發起“知識創新工程”的經驗,向中央政府提出政策訴求,爭取得到中央政府對今后發展的更大支持。
中國科學院開展的“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申請,在1998年2月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批準。財政部安排相關經費共計48.02億元,以支持中國科學院開展“知識創新工程”。
“與‘211工程’相比,‘知識創新工程’的資助對象更集中,建設目標更高,撥款數額相對也更大,這對‘985工程’政策的謀劃和出臺產生了直接的刺激和推動作用。”陳學飛對記者說。
1998年2月24日,在國家教委與北京市政府聯合召開的專題辦公會議上,時任北大校長的陳佳洱提出,擬邀請國家主席江澤民出席慶祝大會,并作重要講話。會后,北大迅速提出了有關方案,經國家教委和北京市聯署行文向中共中央辦公廳請示后,很快得到了同意的批復。
依照常例,國家領導人在校慶大會上的講話稿由學校方面起草。北京大學負責起草工作的小組在講話稿中明確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世界先進水平的社會主義一流大學”。草稿報送中央審定時,改為了“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當時已是學校常務副校長的王義遒回憶說,“其實,早在1986年,北大就曾提出‘建一流大學’的目標,主要是想給全校教職工設置一個向上的目標,以激勵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加強凝聚力。”
經過充分準備,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慶祝建校100周年大會,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全部出席了大會,江澤民發表了被稱為“科教興國動員令”的著名講話。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集體參加一所大學的校慶活動,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
江澤民以中央政府的名義鄭重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中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這樣的大學,應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的搖籃,應該是認識未知世界、探索客觀真理、為人類解決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的前沿,應該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應該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梁。”
當天下午,陳佳洱、任彥申(時任北大黨委書記)、王義遒等北大幾位主要校領導在一起開會,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們建議:“應該向中央提交一份報告,目前國內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太大,國家應該有一個特殊的支持計劃,按照提出的時間命名,這個計劃可以叫‘985計劃或者985工程’之類的。”經過商量,大家決定讓王義遒來執筆寫這份報告。
興奮的王義遒當天晚上就趕出了第一稿。“字數不多,1000多字,主要是回應了中央領導的講話,然后談了談建設一流大學需要很大的開支,而現有的經費很難維持,需要國家的專項計劃重點支持。”王義遒告訴記者,“這件事單靠我們一所學校力量單薄,我還通過清華大學校辦,與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取得了聯系,必須要和清華聯合起來做這件事。”
在王義遒看來,清華能參與其中,向中央提交的報告就更有分量了。這篇1000多字的報告在兩校領導之間反復傳遞、推敲文字、討論了三四稿。最后,以兩校的名義聯合遞交到時任國家教委主任、黨組書記陳至立的手中。實際上,最終的文字還經過國家教委領導反復琢磨修改以后才確定下來。
在“985工程”政策形成的過程中,作為主管政府部門,國家教委(后改為教育部)始終是積極的倡導者、推動者,與北京大學構成了共同策劃的關系。北大百年校慶成為當年國家教委的中心工作之一,并通過國家教委,開啟了高校的政策訴求通向國家最高決策層的渠道。
1998年6月25日,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正式成立,時任國務院總理朱基任組長,副總理李嵐清任副組長。10月28日,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第二次工作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教育部報送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其中確定對部分高校再予以重點支持,包括政府的支持和經費的投入等。
為促進一流大學的創建,中央政府決定,從自1998年起的中央本級財政教育經費占本級財政支出比例年增長1%的經費中,設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若干所大學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開始以“2+X”模式實施“985工程”。
至此,在“211工程”基礎上,向著更高的奮斗目標前進的“985工程”正式啟動。中國高等學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努力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985”支持力度比“211”大幅增強
“甭說軟件,就是硬件,也無法吸引、留住人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陳志強回憶當時的情景非常感慨,“1994年前后的歷史系,只有15間辦公室,有一個教研室16名教師在一間3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辦公,要開會了,怎么辦?用書架把中間隔開,這邊開會,那邊備課。歷史學可是南開大學四大支柱學科之一呀,我們都是這種情況,別的專業可想而知。”
“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北大圖書館基本不買國外的書,因為沒有更多的購書經費,只能保證多年一直不斷的科學期刊的訂閱,而外國圖書主要靠國外學校送我們一點。”曾任北京大學教務長的王義遒說,“10多個教授一間辦公室,每個人只能分到一個抽屜,教師的收入也比較低,這樣的環境怎么能讓教師安心工作?”
南開大學、北京大學面臨的問題,在當時一批進入國家重點建設序列的高校中比較普遍。盡管當時“211工程”已經實行3年多,但大學辦學經費拮據的狀況并未得到根本緩解,中國高校向世界一流的沖刺需要在這個平臺上繼續擇優重點投入,由政府和社會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而“985工程”的實施正適應了這種要求,對高校發展給予了重要的經費保障。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首先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隨后又確定了中央和地方共建的7所重點資助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這9所高校還建立了一個非正式的聯盟,每年舉行會議,討論有關政策問題。
此后,進入“985工程”建設的高校繼續增加,同“211工程”相比,“985工程”確定的院校更為集中和有限,一期工程最后確定了34所,多數入選院校都經歷過“211工程”的建設過程。
上述這些大學在全國近2000所全日制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不到3%,卻擁有超過全國50%的在校博士生、全國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內一半以上的科學和工程領域的院士也都來自這些學校。
“985工程”自1999年初開始啟動,到2002年一期工程結束。在資金投入上,“985工程”的力度比“211工程”有了大幅度增加。從1995年到2005年,“211工程”10年共計完成投資368.26億元,其中中央專項資金為78.42億元。而“985工程”僅一期投入就達到了255億元,其中中央專項資金投入140多億元。就拿北京大學來說,從“211工程”一期共獲得建設資金1.25億元,而從“985”一期獲得的資金達到18億元。
到了2004年,中央政府決定實施“985”二期工程建設,列入建設的院校增加到38所。二期投入為426億元,其中中央投入189億元,所屬部門和地方投入140億元,院校自籌97億元。
“985工程”政策之所以得到延續,起直接作用的原因就在于一期工程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追求卓越之路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
就在我國“985工程”實施的前后,亞洲、歐洲一些國家也紛紛提出各自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計劃,并加強了投入。比如日本在2002年出臺了建設30所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政策目標,推行“21世紀卓越研究中心計劃”,從2002年到2007年,來自97所大學的272個機構得到了支持。而德國也在集中力量發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精英大學,日前,德國撥款19億歐元用于發展10所精英大學。
或許,我們目前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努力進行全面評估為時過早,而且在全社會真正形成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共識方面仍然任重道遠。但這樣的結論已經形成:在任何一個國家,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都是需要付出時間、資源和智慧的浩大工程,對每一所選擇這一目標的大學而言,都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
北大黨委書記閔維方坦言:“與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學相比,我們還存在很大差距。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已經有數百年歷程,北京大學的歷史才110年,真正步入穩定發展的軌道才30年。在我們這樣正處于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所面臨的資源約束、體制機制障礙,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要想真正趕上去,就必須比別人發展得更快,必須通過改革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211工程’和‘985工程’不應被簡單視為中央集權體系下由政府發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而是由政府和名牌大學攜手合作,共同為推進高等教育的質量建設、為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世界競爭力所作出的努力。”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史靜寰說,“這兩個工程正越來越影響著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戰略。”
“得到了國家的重點投入,就要為國家和地方作出更大的貢獻。”廈門大學校長助理、發展規劃辦公室主任葉世滿說,“‘985工程’二期建設以來,我們牢固樹立三種意識,發展站位上的‘國家隊’意識、科技創新上的‘頂天立地’意識和‘服務國家發展與服務區域發展相統一’意識。一流大學建設只有緊緊圍繞國家戰略目標來實施,只有更加主動貼近、主動融入、主動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的需求,才能實現大學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才能促使大學在貢獻中發展,在服務中提升。”
前行之路漫漫,困難與挑戰多多。無論“985工程”未來的走向如何,它都為中國高校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愿景,推動、激勵著大學向著世界一流的目標邁進。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