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一張內容為“太原理工大學公告 關于不再保留田有亮等103名出國逾期不歸人員公職的決定”(下簡稱公告)的照片現身微博,其后一周多時間里,這張照片被網友瘋傳。
103名“出國逾期不歸人員”都是什么人?太原理工大學為何在行使“一年后是否保留公職由派出單位決定”權力上“出頭”?
“出國逾期不歸人員”是遺留問題
12月28日,太原理工大學人事處處長劉光煥向《望東方周刊》證實:流傳于網絡上的公告確有其事。
公告是在12月15日下發的。內容為“根據太原理工大學《關于不再保留田有亮等103名出國逾期不歸人員公職的決定》(校人字[2011]21號)文件,請下列103名同志本人或委托親屬于2012年1月15日前到校人事處辦理離校、檔案轉移等有關手續(后附名單)”。
劉光煥介紹說,公告中提及的103人均為太原理工大學教師,全部為1984年~2001年間公派出國進修的教師,出國后逾期未歸,其中一多半滯留美國。
“這些人都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學習深造后逾期未歸的,屬于歷史遺留問題。”他說,“合并成立太原理工大學前,三個學校或多或少都有出國逾期不歸人員存在,合并后這些人就匯總到一起了。”
相關資料顯示:太原理工大學前身是創立于1902年的國立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是中國最早成立的三所國立大學之一。1997年,太原工業大學、山西礦業學院、太原工業大學材料學院三校合并為太原理工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向本刊提供的數據顯示:在103人中出國最早的是該校數力系李某,時間為1984年。“這些人滯留國外最短的六七年,最長的有25年。”劉光煥說。
據了解,這些人出國集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歷大多為本科和碩士,在當時屬于高端人才。“學校把這些人才送出去,當然是想讓他們學成后能回校效力。可是,當時國內的科研、生活條件都還不是太好,對于這些人才來說,國外的條件可能會更好一些,這一點也許就是他們逾期不歸的主因。”劉光煥判斷。
“只要一出國,學校對他們就沒什么約束力了。他們在國外讀完學位就在當地直接就業,工作幾年就可以申請綠卡。”劉光煥說。
一所學校有103名教師滯留國外不歸,劉光煥認為并不多。他說,國內許多高校都會有這樣的現象存在。
“沒到無任何希望的時候,學校是不會這樣做的”
就在太原理工大學主動處理103名出國逾期不歸人員的同時,也有輿論對校方此舉提出質疑:為何這些人滯留國外“最短的六七年,最長的有25年”后才被處理?
太原理工大學對此回應:學校多年來一直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想把這些人才感召回來。“沒到無任何希望的時候,學校是不會這樣做的。”劉光煥說。
太原理工大學一直保留著103名出國逾期不歸人員的編制、檔案和公職,工資則停發。
劉光煥告訴《望東方周刊》,之所以長期保留出國逾期不歸人員的編制、檔案和公職是有依據的- - -國家《關于出國留學人員工作的若干暫行規定》中注明:對于由原單位發放工資的出國逾期不歸人員,一年內停薪留職,一年后是否保留公職由派出單位決定。而校方選擇了爭取這些滯留海外的人才回歸學校的做法。
劉光煥也承認:校方耗費了相當長的時間來感召這些“海不歸”,而這是一件“很難做成的事”。
太原理工大學一位不愿透露gpu+8s4F+YiPs+VjP8zxRA==姓名的老師告訴本刊記者:現在,這些人中不少已拿到了綠卡,有了很好的職位- - -有的人在跨國公司上班,有的人自己辦公司,有的人在國外高校獲得了助理教授等職位。
2011年7月~10月間,美國高級工程師張云青博士、荷蘭皇家科學院蘇中波教授、澳大利亞Curtin理工大學燃料與能源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春柱教授,受邀來到太原理工大學做專題講座。這三名被學生們稱為“杰出校友”的博士、教授的名字,也在上述公告名單之列。
2010年開始,太原理工大學加大了人才引進力度,兩年間引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海外博士15名,國內“985”、“211”等高校博士110余名。“這些人才都需要編制,而對103名出國逾期不歸人員進行集中處理正是為了緩解編制壓力。”劉光煥說,“另外,這個公告也算是校方對103名‘海不歸’感召工作的最后一次努力。”
截至12月29日,名單中的103人對校方的公告尚未作出反應。
出國逾期不歸人員大幅下降
太原理工大學出國逾期不歸人員并非只有103人。從1984年至2010年10月,太原理工大學先后有164人出國逾期不歸,其中,61人已辦理了相關手續。
太原理工大學此次對103名出國逾期不歸人員進行集中處理只是一個開端。“下一步還要對流動到國內其他高校的‘在職’人員依照規定進行合理處理。”劉光煥說,“這些人大約還有幾十個。”太原理工大學已通知這些人回校辦理相關手續。
劉光煥表示理解這些飛出去再不回來的人才- - -“從前,我們(山西)一不是魚米之鄉、二不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不是天府之國、四不是沿海城市,(加之)待遇又不高。”
劉光煥認識的幾十個博士在太原理工大學拿了職稱以后就到沿海城市去了。“有些打個招呼,有些招呼都沒打。為什么?沿海城市待遇高啊。”
1997年三校合并成太原理工大學至今,該校先后公派391名人員(合作研究或攻讀學位)出國學習,截至目前,除11名出國人員滯留國外,其余都已返校。對此“逾期不歸人員大幅下降”的勢頭,劉光煥分析說:學校生活、科研條件的改善,是吸引出國人員返校工作的一個主因。
據了解,現在太原理工大學的一位院士一年校內崗位津貼可以拿到20萬元,一名剛來學校工作的博士每月工資3000多元、校內崗位津貼每年3. 5萬元、住房補貼每月1200元,科研啟動費(視科研業績定)、安家費等等全部加下來,“收入不菲”。
校方認為,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能使人才流失的狀況得到不斷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