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么要拍一部好萊塢式電影給好萊塢人看?
《龍門飛甲》首映式上,導演徐克十分大方地表示:“希望大家都去看《金陵十三釵》,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同時,他又說:“希望張藝謀和我的這兩部電影都能夠在世界電影上有他們的位置,讓中國電影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
張藝謀對此有何回應,不得而知。
《龍門飛甲》屬于好看一類,《金陵十三釵》則屬沉重一類。兩部片根本不屬同一類型,難以直接比較。但欲憑此立足世界,仍有疑問。筆者當然力捧中國電影,更希望中國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應有的影響,并永恒地在人類社會中具有重大影響力。
自《臥虎藏龍》在奧斯卡揚威后,世人知道中國有這種獨特的武俠片,并透過這部類型片獲知中國人的哲學觀、道德觀和人生觀。或許是因為有著濃厚美國背景的關系,該片導演李安將外國人較容易理解的人際關系和敘述深入淺出地表現出來,這種將中西文化結合的做法,收到了成效。徐克雖然也有留美背景,但事實上,他主要在香港和內地拍片,不同于李安。
徐克的《新龍門客棧》只是多了更惹眼球的技能和人物設計,在我們看來確實很好看,但老外們仍不易看明白。事隔20年,最新的3D《龍門飛甲》能否因此而進入世界市場?答案并不樂觀。
美國四大影評人將陸川導演、目前才在美國公映的《南京!南京!》列入2011年的10大電影,這對同為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金陵十三釵》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負面影響。最要命的是,連我們自己也聲稱這是一部類同好萊塢制作的電影!影片有40%是英語對白,主演者又是曾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克里斯蒂安·貝爾。這種“太熟悉”的感覺,也許同樣是構成“負面”的因素之一。除了題材熟悉之外,連制作模式、人和對白都很熟悉的時候,人們所說的距離產生美的哲學在這里遭到了顛覆:中國人為什么要拍一部好萊塢式電影給好萊塢人看?何況片方還以本片在中國內地與美國同步上映為噱頭?占有美國市場,不可否認也屬占領世界電影市場的象征。問題在于,當我們以一部號稱好萊塢式電影要去征服世界市場時,人們真的需要多一個好萊塢嗎?當印度寶萊塢連名字也改得像好萊塢時,印度電影在世界市場產生影響否?即便要拍攝一部中國好萊塢樣式的《辛德萊名單》,也應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部中國電影,而不是好萊電影。
文化是生活之大成。每個國家或地區的人都有不同生活方式,這就是文化體現。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電影人都愛做好萊塢夢,亦與此同理。《龍門飛甲》尚算通俗,《金陵十三釵》則違反了它必須是中國文化的原則。所以,我對老徐在文章開頭的話很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