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脖子上的蝴蝶結 甲狀腺的形狀就像一只蝴蝶,它也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很多人的“蝴蝶”折翅了,但自己還不知道。甲狀腺輕如蝴蝶,對人體卻意義非凡。它隱藏在我們頸部深處摸不著、看不見的內分泌腺體,扮演著不可取代的健康角色:它也關系到我們的美麗。
甲狀腺是人體內最大的內分泌腺體,當接觸過量輻射及攝取不適量碘時,會增加患甲狀腺癌的機會。近年,我國甲狀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在女性常見癌癥中排行第五位。其中,女性與男性病患者的比例為3:1,年齡介乎24至25歲的年輕女性的發病率最高。如果說心臟是我們身體的“發動機”,那么甲狀腺就是“發電廠”——這個隱藏在我們頸部深處摸不著、看不見的內分泌腺體,扮演著不可取代的健康角色:它關系到我們的美麗——甲亢會導致眼球突出、甲減則讓人浮腫發胖;它還關系到我們的情緒——無論是甲亢導致的暴躁還是甲減帶來的抑郁;它還關系到我們的孕力:超過一半的甲減、甲亢者懷孕困難。
除了聲音突然出現嘶啞或飲水時嗆咳,出現吞咽以及呼吸困難,耳、肩部有放射性疼痛外,95%以上的甲狀腺病人會出現頸前腫塊,一般多為無痛性的腫物或結節,尤其是孤立的、不規則的、界限不清楚的、活動性欠佳的硬性腫物,應特別警惕。
吞口水測試:甲狀腺與氣管的位置很接近,若吞口水時,發現不尋常突起的異物,隨著氣管上下移動時,宜找醫生作詳細檢查。
了解家族病史:先天性甲狀腫有較高甲狀腺癌的發生,留意家人是否有患甲狀腺癌的病史,提早預防勝于治療。
童年生長環境:小童時期可能常照X 光,或在核爆區長大的話,較易有基因突變,長大后或增加患癌風險。
身體不適:由于腫瘤有可能會壓迫喉嚨神經、食道或氣管,患者亦會出現聲音沙啞、體重減輕、呼吸困難等癥狀,須盡早找醫生檢查。
孫博士Q&A
Q1:誘發甲狀腺癌的原因有哪些?
A1:可致甲狀腺癌有三大主因,包括輻射、食物中的碘含量,以及約3% 至5% 為遺傳因素。
Q2:生活中會影響到甲狀腺的輻射源有哪些?
A2:甲狀腺對輻射接收的敏感度高,會破壞體內的免疫系統。輻射分不同類型,主要為離子化及非離子化輻射。前者主要來自醫學上的X光、陽光中的紫外線,甚至坐飛機都會接收到較高劑量的高空輻射,可破壞人體內的基因,如果細胞修復力不足便會演變成癌癥。X光、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普查,或做鼻咽癌、喉癌等放射治療,都屬于輻射檢查。當然,因醫學輻射而引起癌癥的機會率,其實比一個人發生交通意外的風險還低,故此無須太擔心。小朋友的細胞修復力比大人弱,年紀愈小風險愈高,所以建議仍在發育期以下的兒童,應盡量避免照X光,無必要就不要做。倒是日常有可能接觸到的輻射來源,如電器放出的電磁波的非離子化輻射,以及從房屋、泥土所含的鈾散發的氡氣等是大家需要特別留意的。
Q3:長期吃碘鹽會導致碘攝入過量?
A3:碘過量近年來受到了國際甲狀腺學界和地方病學界的高度重視。國際權威學術組織于2001年首次提出了碘過量的定義(尿碘大于300微克/L),一致認為碘過量可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自身免疫甲狀腺病和乳頭狀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顯著增加。高碘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最常見的是碘致甲狀腺腫(IH)和高碘性甲亢。碘攝入量過低引起的是碘缺乏病,但碘過量也會對機體的健康造成影響。人體的攝入碘含量一般會有90%通過尿液排放掉,吸收部分很少,人體就是不缺碘,食用加碘鹽也不會導致人體碘過量,因此不建議正常人群去食用非碘鹽,以免增加缺碘的風險性。
Q4:甲狀腺癥一定要開刀嗎?
A4:平時可用手摸到甲狀腺部位是否有結節出現,而九成結節均為良性,由良性變惡性可以是生長速度很慢的腫瘤。孕婦在做產前檢查時,可檢測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做超聲波造影檢查,則可以發現是否有惡性結節,有否轉移到附近淋巴區域等。
經過超聲波診斷和抽檢細胞確定后,如發現有惡性腫瘤,可透過全切除手術;配合進食一定劑量的同位素131碘治療,隔離三至四日就可出院。現代醫學科技日漸昌明,甲狀腺癌的成功治療率很高。但甲狀腺癌仍約有20%復發機會,尤其有特惡異種和淋巴腺擴散等。首次手術未能完全鏟除癌細胞的話,癌細胞便會潛伏在附近組織,經過一段時間會再次腫大,依然不可掉以輕心。
電磁波安全距離 電磁波存在于環境四周,強烈輻射或會引致身體內基因突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生活中周圍電磁波總和,不宜超過833毫高斯(mG)。
瑞典則規范單一產品距離人體50厘米處,電磁波低于2毫高斯無大礙。平日包圍身邊的電磁波總和須低于20毫高斯,對健康較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