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因為黃果樹瀑布,人們記住了貴州;因為遵義會議,人們記住了遵義。因為茅臺酒,人們記住了茅臺鎮。
事實并非如此。
茅臺鎮的千年風韻,是經歷幾多風雨,
幾多沉浮,是涅盤的鳳凰,不身臨其境就難以感受茅臺鎮那份獨特的魅力,
無法體會國酒神韻的那種感覺。
中國第一酒鎮
也許是剛剛下過雨,透過濕濕的空氣,你毫不費力就聞到一陣陣越來越濃的酒香。這里就是人們好奇而迷惘的地方,她的名字已被全世界知曉。這片神奇的土地,正釀造著足以醉倒世界的美酒之河……
作為茅臺酒的故鄉,茅臺鎮集厚重的古鹽文化、神秘的酒文化和燦爛的長征文化于一體,有人稱之為“中國第一酒鎮”。明末清初以來,茅臺古鎮商業繁榮,文化昌盛,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繁華寫照,歷經歲月的淘洗,充滿了傳奇色彩。
尋故 瓊漿源自純凈泉水
茅臺鎮坐落于赤水河畔,依山傍水。古代世居在此的濮僚部落在赤水河東岸發現了一股純凈的的泉水,便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時間長了,人們便稱此地為“四方井”。此后,歷代濮僚人都在一個土臺上祭祀祖先,因已長滿茅草,當地人稱“茅草臺”,簡稱茅臺。
元朝以后,正式定名為“茅臺村”。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貴州總督張廣泗奏請開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鹽經赤水河道運入,至茅臺起岸,稱“仁岸”,成為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由于水陸暢通,八方商賈云集,運鹽馬幫和舟楫絡繹不絕,市場繁榮,成為“家惟儲酒賣,船只載鹽多”的繁華集鎮。因而一度改名“益商鎮”,簡稱“益鎮”。但終因當地群眾長期習稱茅臺難改,清朝仍更名為茅臺鎮。
清末民初,茅臺鎮是黔北物質的主要集散地和重要交通口岸,貴州省三分之二的食鹽由此起運各地,茅臺鎮因此聲名鵲起,隨著鹽業的發展,酒業也興盛起來。茅臺酒隨鹽一道被商船馬幫運往外地,名聲大振,聲望也漸漸勝過了鹽業。
知新 特殊地理環境釀出國酒
茅臺鎮是一座谷底山鎮,地處地勢低洼的赤水河邊,海拔高度只有400米左右,兩山夾一河,形成了特殊的小氣候,冬暖夏熱雨量少,年平均無霜期達326天,常年氣溫在攝氏13度以上,日照豐富,最適宜釀酒微生物的生成與繁衍。地質資料表明,在茅臺一帶,有一種大約為白堊紀的紅色礫巖,沁人赤水河的涓涓細流,都是由這紅色的礫巖過濾、滲透的,無色無味、溶解物少,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成分。每年九月重陽以后,赤水河由渾變清,此時正逢茅臺酒釀造投料,需要純凈河水發糧蒸糧的時節。國家通過異地試驗得出結論,離開了茅臺鎮就釀造不出茅臺酒。
淵源 從“茅臺燒春”到茅臺酒
大約在1704年,茅臺鎮早期產品“風曲法酒”逐步衍生為“茅春”、“茅臺燒春”、“回沙茅臺”等酒,并初步形成了獨特的“茅臺”風格。直到清乾隆10年(1745年),貴州總督張廣泗組織開通河道,四川自貢井鹽溯赤水河運抵茅臺,商人倒運鹽酒,出現了新的經濟交往。1784年(乾隆49年),茅臺“偈盛”酒號正式取名茅臺酒。
嘉慶、道光年間,“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茅臺鎮釀造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此間,茅臺燒、茅臺春、茅臺燒春等酒已名聲鵲起,遠銷省外各地。“于今酒好在茅臺,滇黔川湘客到來”。清代大儒、著名詩人鄭珍有詩曰:“遠游臨群裔,古聚綴坡陀。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前后,茅臺酒的產量已達170多噸。
酒史 茅酒史上的三足鼎立
1862年(同治元年),太平軍石達開部途徑茅臺,清軍頑抗,縱火焚燒了村寨和全部酒坊,茅臺鎮幾乎成了廢墟,茅臺酒的生產也因此中斷數年。五年之后,即1867年(同治六年),鹽商華聯輝在茅臺買下被毀酒坊的原址,請回原來的酒師,開辦了簡易的作坊,茅臺酒生產才逐漸得以恢復。光緒三年(1877年),四川總督丁寶楨通過鹽政改革促進鹽運業的興旺,茅臺酒生產再次得到恢復和發展,這一時期,茅臺酒獨特的釀造工藝已經大體定型。此后,直到上世紀40年代末的80余年間,茅臺酒主要是三家作坊生產,當地稱之為“燒房”——即“榮和燒房”、“成義燒房”、“衡昌燒房”,三家燒房都繼承了茅臺酒傳統工藝,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產能力,同時通過相互競爭,又促進了茅臺酒工藝的改進和完善。抗戰勝利后,恒興、成義、榮和三家燒房加強宣傳,改進包裝,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出現了“賴茅”、“華茅”、“王茅”等“三茅”并列的格局,促進了市場擴展和聲譽的提高,產品也開始外銷香港,供不應求。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三家燒房共有窖坑41個,甑子5個,年產茅臺酒60噸左右。
人物 茅酒進入國際市場第一人
賴永初(1902—1981),貴州黃平人,祖籍福建泉州,民國時期貴州商業巨子。“賴茅”酒創始人,茅臺酒創始人之一。20世紀30年代,賴永初涉足茅臺鎮酒業,出資控股茅臺鎮三大燒房之一的“衡昌燒房”,注冊“賴茅”商標并負責經營。40年代初,他獨資收購“衡昌燒房”后,投巨資改擴建“衡昌燒房”,將其更名為“恒興酒廠”,并逐步擴大其生產規模。
抗日戰爭勝利后,賴永初通過南京華威銀行將300多瓶賴茅酒帶到香港試銷,被中外客商一搶而空,這是茅臺酒第一次通過香港進入國際市場。到1947年,“賴茅”年產量達32.5噸,“恒興酒廠”成為當時茅臺鎮最大的酒坊。
1952年公私合營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賴永初的“恒興酒廠”,與“成義燒房”、“榮和燒房”一起組建為“國營貴州茅臺酒廠”。1980年6月,賴永初被推選為貴州省工商聯第四屆執委、常委。次年2月,賴永初在貴州省政協第四屆二次會議上提出恢復賴茅酒生產的提案并獲得通過,但他于同年5月不幸因病去世,未能在生前實現其夙愿。賴永初去世之后,其子賴世強遵循父親的遺訓,回到茅臺鎮獨資恢復重建老字號恒興酒廠——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恒興酒廠,按其父賴永初所傳承的“賴茅”釀造工藝及配方,生產出曾一度中斷30多年的“賴茅”酒。為紀念父親賴永初先生在貴州茅臺酒發展史上做出的貢獻,賴世強以賴永初先生的姓名和肖像將所釀產品酒冠名注冊“賴永初”酒類商標,出資創辦了“貴州賴永初酒業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2011年3月,貴州賴永初酒業有限公司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探秘 探秘賴永初酒釀制
賴永初酒繼承了恒興燒房生產“賴茅”產品的傳統工藝,以赤水河谷的糯高粱為原料,用小麥制曲,端午踩曲、重陽下沙。高溫制曲、高溫堆積、大量用曲、陳釀勾兌……取清冽甘甜的赤水河水,采用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使“賴永初”酒具有醬香突出、酒體豐滿、優雅細膩、回味悠長、空杯留香的典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