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似乎是一個理想缺失的群體,雖然已經有不少人為他們吶喊平反,但是這種質疑仍然擁有足夠廣闊的市場。質疑的理由往往是:“90后”所謂的理想,要么是物質功利、太過貪圖享樂,要么是不切實際、好比空談。
來看這樣一組職業:像孫燕姿一樣的歌手,像董卿一樣的主持人,音樂家、朗誦家、模特、極限運動員等等,這是近日在肯德基對話“90后”福州自拍微博秀決賽中,10個“90后”所表達的理想職業。乍一看,這些理想似乎佐證了上述質疑。
不過,10個“90后”的現場表現要讓這種質疑失望了。
剛滿18歲的選手慕子,從手中“無中生有”地將一片片花瓣撒向觀眾。緊接著,他在離觀眾席不到兩張桌子遠的舞臺上,從嘴里掏出一串針來。這是他在10秒鐘前從第一排觀眾的眼皮子底下一個一個塞進嘴里的,至于他是如何在嘴里把針“穿”起來的,現場沒人說得清楚。
如果沒有一副黑框眼鏡和頭上那一小撮染得黃紅相間的頭發,很難看出慕子是一個“90后”。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名魔術師,把更多快樂和懸念帶給每一位觀眾。
慕子的真功夫的確讓現場觀眾開了眼,但類似魔術師這些非傳統的職業在評委看來還是有些“不靠譜”。“你不覺得你的理想太不現實了嗎?”“你要做一名主持人,知道應如何包裝自己,打出自己的名氣嗎?”
“我在學校的時候,經常參加學校、院系的歌手大賽,私下里也常常練習……”這樣的回答,并不能讓現場“50后”、“60后”、“70后”以及“80后”的評委買賬。他們繼續質疑“90后”自身的硬件和“90后”較少考慮的現實環境。
這場討論很難休止。事實上,這是一場跨在兩條平行線上的討論。“90后”在乎的是“只要有付出,總會有收獲”,而評委的考慮則往往局限在結果層面上。
李辰楓想成為一名朗誦家,面對評委關于怎么上電視、打名氣的質疑,他道出一個似乎兩全其美的方法:“我會先有一份現實的職業,當收入足夠養活自己的時候,我會在合適的時間選擇實現自己的理想。”
更為重要的是,“90后”這些花里胡哨的理想職業,并非只是在舞臺上過過嘴癮,他們手中個個握有真功夫。彈著一手好古箏的徐穎想做一名音樂家,熱衷街頭籃球的林陽想做一名無憂無慮的籃球運動員……
的確,“90后”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多元化的教育環境和個性化的培養方向,讓他們更有可能把自己的興趣轉化為職業。他們更需要的,或許只是稍顯滯后的社會評價的轉身。如果社會對他們少一些質疑,多一些包容和鼓勵,也許這些看似花里胡哨的職業理想更容易Hold住。
(摘自2012年1月30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