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廣東省河源市中級人民法院對粵北首富朱思宜行賄一案作出終審裁定,以行賄罪、單位行賄罪判處朱思宜有期徒刑16年。此案廣受關注。
“我只是行賄,
為什么判得比受賄還重”
朱思宜原是廣東韶關宜達燃料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有“粵北首富”之稱。他為了打開所辦企業的煤炭銷路,先后向31名韶鋼集團負責人和地方官員行賄,其中包括韶鋼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曾德新,韶關市委原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局長葉樹養等,行賄金額高達1600萬元。
北京一位律師表示,從法律層面看,對朱思宜行賄所作判決并不算重。《刑法》規定,個人犯行賄罪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公眾關心該案的原因是,這個案子似乎打破了司法審判‘重受賄、輕行賄’的慣例。難道要開始對行賄重判?”這位刑辯律師說。
事實上,行賄輕判盡管未有法律條款、刑事政策明確提出,但在司法適用現實中的確存在。在一些賄賂案件的偵查中,檢察機關為取得受賄證據形成證據鏈條,有時不得不放棄對一些行賄人的追查,轉而將辦案重點放在查處受賄上。
江西省一位檢察長介紹,近兩年,其所在檢察院查辦的幾個腐敗窩案讓20余人獲刑,其中無一是因行賄而被定罪?!昂芏嘈匈V人為謀取不正當利益,挖空心思拉攏腐蝕國家工作人員,行為確實惡劣。但無奈的是,出于辦案現實的考慮,對行賄者的處理往往偏輕。”這位檢察長說。
朱思宜行賄卻被重判,這是反腐敗戰略轉向的信號嗎?
“被動的、被迫的弱者”
行賄被輕判并非近一二十年的事情。江蘇省委黨校政法教研部教授劉大生介紹,輕行賄、重受賄,原因是大家普遍認為,與那些收受賄賂的貪官相比,行賄人是“被動的”,甚至是“被迫的”,他們是“弱者”。
“人們認為,在行賄與受賄這一對矛盾中,受賄者占據主導地位,受賄行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行賄者無論是為了將原本能辦成的事辦得快一些,還是為了將原本不能辦的事破格辦成,都是建立在受賄者愿意給他辦事,而且能夠給他辦成事的基礎之上的。假如缺乏這個基礎,所有的行賄都無從談起?!眲⒋笊f。
1999年,中央似乎下定決心要扭轉輕判行賄的司法現實。當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下發《關于在辦理受賄犯罪大案要案的同時要嚴肅查處嚴重行賄犯罪分子的通知》,要求各級法院和檢察院解決對嚴重行賄犯罪打擊不力的狀況。同年8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又下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其中對行賄罪、單位行賄罪作了更嚴格的規定。
“一張紙、一支筆、一張口”
但新世紀頭10年,對嚴重行賄行為打擊不力的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改觀,輕判行賄的傳統不僅延續了下來,業界還有人撰文為該傳統辯護。
湖北省黃石市下陸區人民檢察院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兩位工作人員就撰文指出,倘若重判行賄罪,可能會遭遇“取證難”等問題。
文章提及受賄取證難的原因:一是行賄、受賄往往就是兩人之間“一對一”的權錢交易,對于檢察機關來說,除非知情人舉報,或由于當事人濫用職權造成重大損失案發,否則很難查實雙方的黑色交易經過;二是現在的行賄人多是直接送現金,而不通過銀行轉賬,不在賬面上出現經濟問題,檢察機關的偵查手段難以發現受賄情節及查證行賄的金額;三是受賄形式多樣化,有的采用房屋低價置換、權力入干股、委托投資、變相賭博等形式獲取錢財,有的還不收受現金,而是收受購物卡、代金券等。
顯然,在上述情形下,行賄、受賄雙方已然形成利益共同體,因為無論受賄人還是行賄人,其有罪的供述和辯解既能證明對方有罪,也會證明自己有罪,因而雙方不可能愿意出庭指證對方。
加劇取證難的原因,還有檢察機關偵查手段的相對滯后。在獲取賄賂犯罪證據上,檢察院缺乏必要的技偵手段,更多的還是依靠訊問手段,一張紙、一支筆、一張口。
湖北省武穴市人民檢察院一名檢察官也撰文呼吁,對犯罪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行賄人,應當適當適用“污點證人豁免制度”。
文章認為,在打擊行賄與打擊受賄之間,應當容小害而圖大利,即為了恢復和保障受賄罪侵害的法益,而“放縱”一些輕微的行賄行為。
“寧可放你一馬”
“行賄罪能不追究就不追究,實踐中已變成潛規則?!敝袊ù髮W終身教授陳光中表示,考慮到打擊犯罪、反腐敗的需要,司法實踐中對行賄人“寧可放你一馬”。
在2009年引發過很大爭議的丁海玉案,就是行賄風險極小的典型案例。當年被丁海玉行賄的多名法官,已因受賄罪獲刑。但奇怪的是,在對丁海玉的定罪判決中,未提及他的“行賄罪”。
丁海玉的律師羅少忠回憶,在丁海玉被抓后,“剛開始我們按照行賄罪、偽證罪、合同詐騙罪、詐騙罪、私藏槍支彈藥罪、偷稅罪做的準備?!逼渲行匈V罪是重點,沒想到后來的起訴書和判決書沒有行賄罪,關于向法官行賄的情況只字未提。
據知情人透露,對丁海玉之所以這樣起訴與定罪,是為了促使丁海玉揭發受賄者,辦案人員也曾表示不追究他的行賄罪。
不過,這件事在學界反對意見甚多。陳光中認為,行賄者是否“情節嚴重”,要看數量、手段和后果。在丁海玉案件中,丁海玉行賄的人數眾多,手段惡劣,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后果,不追究他的行賄罪令人困惑。
或成“反腐敗分水嶺”
盡管在司法適用層面,輕判行賄的現實依舊沒有大的改觀,但制度層面的扭轉已可見端倪。
200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于行賄犯罪檔案查詢工作暫行規定》,表示要將1997年以來,在建設、金融、醫藥衛生、教育、政府采購等領域的行賄犯罪者列入查詢檔案。
200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再次發布《關于行賄犯罪檔案查詢工作規定》,將行賄犯罪檔案的錄入和查詢范圍,從建設、金融等領域,擴大到所有領域。最高檢表示,在此基礎上,檢察系統還將建立全國統一、準確高效的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以充分體現檢察機關預防和打擊行賄犯罪的主動性。
2011年1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于充分發揮預防職務犯罪職能參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十條措施》,其中就明確提出,要加強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建設,確保行賄犯罪檔案全國聯查準確高效,積極探索擴大違法犯罪檔案查詢范圍。
行賄罪司法適用層面的扭轉,也在悄然發生。據報道,在2006年,西安一名企業的經理,因向國企領導行賄55萬元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而此次朱思宜因行賄被判處16年有期徒刑,更是創下近年來行賄罪量刑之最。這或將成為腐敗與反腐敗較量歷史上的分水嶺。
?。▍嘻惸?、牟大裕薦自2012年2月7日《中國商報》 圖: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