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覽中國書畫史,我們從嘉峪關漢磚墓可窺見其風神,從敦煌飛天可體會其臻境,從八大山人可體會其無我無相狀的禪意,從吳昌碩可體會其真力彌滿,從齊白石又可體會其脫化,從李苦禪可體會其天縱之性,從吳冠中可體會其流美與簡約,從傅抱石可體會其元氣淋漓……所有大師,都成就于線,因為這些線的規(guī)律,體現(xiàn)了萬物的本質力量,無論優(yōu)美或壯美,均能體現(xiàn)造化神趣。
線,是藝術品當中最富表現(xiàn)力的手段,無論西洋的,還是中國的,莫不如此。西畫大師以為,萬物中總有一條最富有韻律和節(jié)奏的線貫穿體物之中,誰用慧眼找到了,用決斷力捕捉了,用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了,誰就是大師!中國的哲學,把這條線叫做“一”,這個“一”就是內蘊在體物當中的真趣,有道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而中國的藝術家,古往今來,莫不為此而探尋、追索,這個“一”,被石濤等稱之為“一畫”,所謂的一畫,就是對于線的最高概括。
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就明白為什么線描、速寫是中國畫特有的風格與標志了。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還是工筆、寫意或線描速寫,都是以線作為造形手段,以速寫作為創(chuàng)作母體,最終升華為藝術品的。經過大師的努力,這些活脫脫的生命之線,都表現(xiàn)出節(jié)奏、韻律、感情,透過紙面彰顯作者的匠心,表現(xiàn)物象的本質,并直接將最高本質的境界傳遞給觀者,這就是中國畫中線描速寫的妙趣所在。
難怪十九世紀末,當西洋人見到中國的繪畫和書法時,大為震驚。他們曾經終生探求的線條之韻,在中國人的藝術里找到了答案。
或苦澀、或凝重、或酣暢淋漓、或情致蘊藉的線條兒,既紛披又簡約,既流暢又穩(wěn)健,他們只知道這些線撼人心弦,卻不知道中國的“一”,已滋養(yǎng)了國人五千年。盡管如此,他們依然膜拜“飛天”、膜拜吳道子,膜拜中國的書法線條,繼爾掀起狂熱的摹仿之潮,并產生出一個新畫派——后期印象派。
晉代顧愷之、唐代吳道子、宋代李公麟、元代黃公望,明清的石濤、八大,現(xiàn)當代的齊白石、黃賓虹、傅抱石、李苦禪、林風眠、黃胄、吳冠中等藝術大師,均在艱辛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對中國的線歷經百般砥礪,千回打磨,萬次蘊釀,終于得一而王,氤氳盡顯,創(chuàng)造出了個性鮮明、輝煌燦爛的線描速寫作品,成為國畫文化中的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