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鈕,印章之把柄,為印章上端雕飾之物。在我國,3000年之前,印章已廣泛使用于社會,秦漢時期是印章和印鈕藝術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其印章所用材料以金、銀、銅、玉為主,或鑄或鑿。當時的印章上端印鈕處有孔,以穿印綬隨身佩帶,人們通常不用詳細識別印文,一看印鈕形制,二看綬帶顏色,三看印章大小就能識別佩印者官職的高低,成為身份、地位、權勢和力量的象征。
《后漢書·輿服志》載:“皇帝之璽,白玉印,螭虎鈕,黃赤綬;皇后之璽,黃金印,螭虎鈕,黃赤綬:諸侯,黃金印,橐駝鈕,文日璽,赤綬,諸國貴人、相國,黃金印,龜鈕,文日印,綠綬;公、候、將軍,黃金印,龜鈕,文日章,紫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銀印,龜鈕,文臼章,青綬:千石、六百石,銅印,鼻鈕,文日印,黑綬;四百石、三百石、二白石,銅印,鼻鈕,文日印,黃綬。”可見秦漢時期印章使用材質、印鈕形制、綬帶顏色、印章尺寸在官印制度中有著嚴格的等級界定,雖說那時民間印章印鈕形制繁雜多樣,有人物鈕、動物鈕、瑞獸鈕、鼻鈕、壇鈕、橋鈕等等,但臣民若隨意制作和使用官印印鈕,就會因僭越之罪而掉腦袋的。在古代印章的印鈕是象征、使用與觀賞性相結合,以象征和使用為主。
元末明初,印章的使用、制作伴隨社會的進步發生了革命性變革,首先印章所用材料不再以金屬和堅硬的玉石為主了,開始選用容易受刀的葉蠟石作印材。其次改變了以往由書家篆寫印稿、工匠刻制,大興文人自篆自刻印章。再次,書畫作品使用印章之風興起。印章使用材料的變革使得篆刻藝術承前啟后,推動了第二次高潮的到來,也使印鈕藝術得以光大。至清代印鈕雕刻蓬勃興盛,且無石不鈕,雕鈕名家輩出,雕制工藝、印鈕題材發展至極,成為印鈕藝術史上的巔峰。歷史文化代代相承,又代代相異,印鈕不再是官印制度的一種象征和觀賞形式了,從實用裝飾演進成為一門獨特藝術,歷經了興盛衰落和多種變化。
如今的印鈕已脫離本意而成為惟妙惟肖的空間微型雕塑藝術,可謂百花爭妍,精巧之至。印鈕題材十分龐雜,有人物蟲草、神人瑞獸、烏獸畜禽、花木鱗潛、自然景觀等等。雕鈕刀法融傳統的玉雕、牙雕、竹雕、木雕并用。鐫刻技巧干圓雕、浮雕、鏤雕、薄意(淺浮雕)并施,集雕刻、書法、繪畫于一體,作品風格與傳統印鈕藝術和而不同,彰顯時代特色。
“良工制鈕,因材而施”。創作者以印石形狀、印石文采俏色而“見石生情”,殫思極慮悉心把握印石的肌理,斤斤計較而機巧應變,隨心所欲而天趣巧思。有些印石的瑕疵,經過作者匠心獨運,機巧化弊為利以巧奪天工之妙,賦予頑石以生命。意境是中國傳統藝術之精髓,印鈕創作以實生虛因材而標新立異,鈕外見鈕使其“鈕外有音”“題外有意”。有的以詩畫合璧,題以雅名,使人遐想入勝,既含蓄又有新意,讓人反復玩味而后方解其中之意。
印鈕是小題大做和寸步不讓的雕飾之物,經過作者鬼斧神工般的雕琢,使之成為簡樸生動、虛實相應、古雅而神形兼有風姿獨絕的藝術品,它濃縮著中國悠久文化的結晶和東方哲學的智慧。印鈕微小精細,魅力無窮,以其特有的裝飾趣味,將自然美與藝術創作完美結合。印鈕雕刻、印章石材與印面篆刻三美合為一體相得益彰,形成天趣巧思精美絕妙的藝術佳品,堪稱中國一絕,世界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