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寫生的機會,步入井陘縣南障城鎮臨近山西的地方,幸遇這片隱藏在太行深處的神秘古村落——呂家村。
山場·寨垴·洞賓奇峰
呂家村位于井陘縣南障城鎮中部,井陘縣城西南35公里晉冀交界處,據呂氏譜書記載,元末就有人在此居住,明永樂年間(公元1360年一1424年)本縣南障城、洪河漕呂氏遷居此處,因地名稱汪兒村,后因呂氏人丁興旺,遂于清順治年間改名為呂家村,沿用至今。
呂家村自古族睦鄉和,修誠明禮,民風淳樸,并世代相傳。建于乾隆二十八年的《重修官房碑記》史料中詳實記載:“呂家村環村皆山,接壤平定,洵正定之鎖陰焉,而民風純樸,風俗近古”。今建村已有600余年歷史,全村100余戶人家,除一戶外遷戶外,全部為呂姓。可謂是井陘縣境內呂氏族姓最為集中、最為純粹的古村落。
呂家村地勢險要,四面環山,蒼翠錯落,植被豐茂,更有美妙神話傳說流傳至今。村民依山而居,取山上石材修建房屋,全村山場面積1400畝,耕地750畝。
呂家村西面,矗立著海拔920米高的深溝寨垴。山勢飛八云端,猶如巨鷹兩翼緊緊環抱村落。順戰備長墻攀援而上,最高處即為寨垴。寨垴四壁懸崖,頂端卻是方圓十畝的平地,有圍墻環繞,松柏茂盛,是舊時村民躲避兵荒馬亂的天然堡壘。登上寨垴俯瞰山脈,只見延綿起伏的太行巨龍奔騰腳下,蔣家、支沙口、流沙鵬、大小梁江村舍儼然,回護錯落。南望駱駝巖,北聞火車長鳴。東達甘陶河水,西接三晉平原,綿延四十里“干草溝”。相傳,這條溝原常年流水,一片蔥翠。東漢末年,王莽篡位,漢平帝劉秀為避禍,十二走南陽,行至支沙溝口,時值正午,人困馬乏。忽見清流,喜急而奔,捧水即飲。旁邊洗衣老婦見他喝水,就把洗衣的臟水倒進河里,意在“渴不多飲,饑不多吃”。劉秀誤解,怒責老婦:“我不就喝幾口水嗎?也不用這樣啊!你這又不是干草溝。”古代皇帝金口玉言,自此封成了干草溝,水無山荒。
東有洞賓山,屬于太行山系,在障甘河岸中游,孤山多峰。相傳呂洞賓奉師父王蟬老祖之命,普渡眾生,行至呂家村碰草崖,神靈相助,賜木建廟——“天賜寺”。蔣家村財主胡賴貪心霸占“米泉”“酒泉”,遭天譴斃命,可謂:貪心比天高,賊命似紙薄。人們為懷念廣修善緣的呂洞賓,遂將碰草崖改為“洞賓山”。
奇山巍峨,景色獨特,峽谷險要。有大角峰、觀日峰、望川峰、平坦峰、山寨峰、禁坡垴、八仙嶺等諸多景觀。山腰際有蝙蝠洞、無底洞、玉龍洞、鴿子巖等天然溶洞,景色千姿百態,鐘乳石犬牙交錯,深不可測。據當地老人介紹,洞賓山是座空山,在西邊洞口燃火,在東邊山腰洞口就有輕煙裊裊飛出,洞內地形復雜,狹小處僅容一人匍匐,至今無人深入勘探。蝙蝠洞蝙蝠成群飛舞,倒吊鐘乳石壯觀驚人;無底洞深有數丈,神秘恐怖,燈光打下不見底:坐落在懸崖峭壁上的鴿子巖,是最險要、最開闊、最美麗的天然巖洞,洞內熔巖姿態萬千。
相傳,呂家一放牧人,途經洞賓山半山洞口聽到聲音,便把羊群留在山坡,腳踏懸崖,手挽荊棘,見洞內呂洞賓和漢鐘離在聚精會神地下棋,不覺入迷。洞內桃樹瞬間開花、結桃,兩人摘食。牧人拾桃核含在口中,頓覺神清氣爽。忽然兩位仙人不見,牧人原路返回,鞭竿枯朽,羊群無蹤。回到呂家,無人可識,只驚聞一牧人放牧多年未歸。
古宅·石窟·明清老院
呂家村地處中國北方,屬溫帶氣候,多石少水。本地房屋筑為石窯,依山而建,具有黃土高原土窯的特點,冬暖夏涼,當地俗稱“靠山家”。
村子以古建筑群為中心,房屋按時代的順序向四周擴展。現有民俗古建筑20多座,占地面積10000萬平方米,古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呂考清宅院、呂巨懷宅院、呂栓科宅院、福壽古宅等為主的明清老院共有76處,最具風格的12處,保存完整的主要有8家,也有民國時期建筑在此矗立,盡顯古樸風韻。
呂考勤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間,自家動手修蓋,房屋格局分三個層次而得名“三滴水”院。一進大門,便是第一層院,南北廂房各一層,現南廂房已改成平房。第二層院,南北廂房為二層結構——南北樓。第三層,是堂屋,俗稱上房,分上下兩層。底層為石拱券窯,一明兩暗。上層為木石磚瓦結構,兩邊耳房,全都房屋都是瓦頂。從外向內看層層拔高,象征生活蒸蒸日上:從內向外,象征兒女滿堂,后繼有人,連接不斷。
呂玉珍·呂增義院,即繡樓院,近似抱廈門樓,木制屏風,傳說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堂屋及東西廂房均為二層建筑。上房與西廂底層都是石拱橫窯。上層是平項木制結構;西廂房二層乃是一繡樓,從石階上企危轉西廂房頂房,穿過門樓頂棚可直通到房頂或企危散步,是一條獨特的房頂暗道。東廂房因年久破碎,民國二十一年拆除重修。1945年,路南第五區政府在此企危利用房頂暗道“福壽院”搭木板連接“房上房”,白天工作、休息,夜晚深入敵區開展革命工作。
呂聚懷-家譜院,建于清朝中期,原是二層建筑一小院。堂屋,石拱橫窯上層木制結構。里南窯,頂上企危倒坐,外南窯是窯上窯。東廂房是三層建筑,下邊地窯上層樓。清末明初,東廂房破碎拆除,又東移修繕,成為現狀。
福壽院,建于清末民初。
“外照門、內互屏”,門樓為歇山式,青瓦雙坡,磚石木制結構。因門庭鐫有“福壽”二字得名。石墻、石房、石院、石階,連上房月臺,農家供奉天地的神龕都是青一色精雕石頭。東西配房均為四問,雙門雙窗。正房為一明兩暗拱券式窯洞,在月臺東西向風道處各安置一門。出東門北側,緊靠上房山墻建有一小耳房,這是存放生產器具的小庫。出西門,可進入西院。攀石階上房頂,可進入房上房。
相傳,福壽院、繡樓院家主曾在家世光景上較量。福壽院宅第脈息好,在繡樓院門前紅土坪動工蓋院,在門前樓頂正脊背上塑起兩只展翅南飛的鴿子,象征家業要向南邊好脈息處騰飛旋升。繡樓院的家主不甘示弱,便在福壽院南約四五十米處建造新院,旨在截南嶺之脈不能北延,并在門樓正脊背塑造兩只向北張嘴的鴿虎,以鎮住福壽院。現鴿子鴿虎均已毀壞。
呂玉峰、呂俊庭院建于明代末年,為石砌四合院,大門前有石砌臺階,迎門設磚石屏風。南窯、西窯為石拱橫窯,西南北三面以前均為二層建筑,上層是倒坐企危,后毀于煙火,現在北面房舍已經拆除翻修,唯有東面為二層閣樓。閣樓底層是里外兩間石拱榨油坊,榨油房向北十米是地窯碾坊。院內天地龕下有大塊石幾,門外有條形石槽,是十鄉八里罕見的石器。
古槐·古廟·古家譜
一進村口,一棵百歲古槐枝葉新茂,其下頑童嬉戲,老者納涼。鄉民說,由于呂家村四面環山,位置偏僻,與外世隔絕,關帝廟、玉皇大帝廟、古閣、古農耕器具、古榨油坊、古家譜等古風古貌數百年仍保存完整,延續古今。
古槐為建村時所栽,已近600年歷史,需兩人合抱,枝干突兀矗立于村口。相傳,是先人專為歡迎接客人所栽。近現代,古槐也歷經由盛變衰再轉盛的運勢。起初,古槐一直長得很旺盛,后來古槐的上方建起了學堂,古槐不敢冒尖,長勢就萎頓下來,學校搬遷,古槐又老樹發新枝,煥發了蓬勃新貌。
呂家村是舊時晉冀交界地,關公廟是南北戰備圍墻的攏合,廟前公路連接平定和正定兩府。關帝廟正對村口,靈驗四方,最早的重修記載是清康熙十三年,現存一口乾隆年間鐵磬,鑄有“乾隆五年九月十三,山西平定州西白岸村,史廷贊關帝廟前施磬一口”字樣。相傳,史廷贊由平定往太原保鏢押運官糧,行至壽陽地界遇上響馬奪取,大呼數聲,此糧一丟我命休矣,老天爺救命,老天爺救命!一員大將飛入,打跑響馬,白銀不受。問及恩人名姓,只日姓關,住井邑呂家村口,話落不見。后尋訪,全村姓呂,無一別姓。村口遇關帝廟,驚醒:定是關帝顯神!于是親定鑄磐,于乾隆五年九月獻于此廟,每逢五月十三,必來此燒香拜圣。近年來又經當地修繕,正月十六、五月十三傳統廟會,善男信女自發燒香、祈福,規模一年勝過一年。
據光緒年間重修碑記載,雄跨于村口河道的石頭拱券古閣已大修四次,與閣旁蓄水池合理配置,相得益彰。每逢雨季,大量的雨水從未漫出古閻道口,呂家村南三十里山場又得以灌溉。因對水流的控攝與威震,古閣被村民譽為“神閣”。
呂家村祖祖輩輩靠農耕維持生計,大量典型的勞作農具、生活用品得以善存。耒耜、馬燈、榨油坊、碾坊、手搬磨,實用、古樸、凝重:民間手工制作塑面、繡鞋、剪紙,濃艷、生動、靈巧。清朝中期沿用單杠式油架榨油工藝頗有學問。軋油前,須將油料(包括芝麻、花生、花椒、大麻籽、樗樹籽等)到十米外的石碾坊軋碎,鐵箍套住,麻打包好,放在油架底盤石上,然后兩人掄大錘同時兩邊用力加楔,把大梁擠緊,利用大梁的壓力擠出油來。有些油料還需用籠屜蒸發才能壓出油來。
呂家村歷代延續,逐漸分成幾大股,每股都有家譜案,詳實記載著每一家族的宗主,延續多少代,每代人的姓名、配偶等基本情況,直觀地呈現了這一家族人口的興衰與發展。每年正月初一“大拜年”,就是五服同族的平輩人聯合一起,給輪持家譜案的長輩并先祖行磕頭禮、報平安。
防御洞·指揮所·紅色圣地
這里有防御工事“庚子戰備長墻”。村南、村北如左膀右臂把整個村子環抱起來。南坡一段保存較為完好,通體高約2米,厚約1米,長200余米。長墻北面山石裸露,南面卻柏林高聳,百草豐茂。沿著長墻向上攀爬,可直達深溝寨垴。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貢獻突出。
井陘呂家村有著70多年的抗日戰爭歷史,鄧小平曾在“福壽”宅指揮129師伏擊日寇。石宅墻厚、基牢、頂園,抗震性能強且冬暖夏涼。月臺東西向風道處各安置一門,東門北側緊靠上房山墻建一耳房,存放長約6-7尺、寬約2尺的木板,架在街巷兩邊房項,猶如吊橋。出西門,通西院,攀上層層石階可達房項。
“房上房”平時儲糧存物,戰時指揮瞭望。
邯鄲涉縣129師總部紀念館詳細記載著:1937年11月8日日軍占領太原。1938年2月,386旅陳賡旅長奉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之命率772團、771團在核桃園和舊關之間設伏,以切斷其后方交通。共擊斃敵人130余人,炸毀軍車8輛,繳獲迫擊炮2門,九二式重機槍2挺,各類武器百余支,彈藥等軍用物資甚多,生俘一人,日軍警備隊長荒井豐吉少佐在激戰中喪命。鄉親們稱福壽宅為革命宅、勝利宅、光榮宅。當地民謠云:“福壽宅福壽宅,福壽名宅貴人來。呂家來了鄧政委,嚇得鬼子叫娘爹。”
(責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