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它代表著媒體的態度和立場,因此,新聞評論寫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媒體的品味和形象。目前在新聞評論寫作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引用材料失實、缺乏時效性、論證邏輯失范、評論立場錯位等。要想寫好新聞評論,首先要遵循新聞價值規律,論題要新鮮,材料要真實,同時還要論證嚴密,立場公正、客觀,文風通俗活潑,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
【關鍵詞】新聞評論 時效性 評論立場
新聞評論是新聞體裁中重要的一種,它是媒介的旗幟和靈魂,新聞評論往往對受眾傳達媒體或者作者本人對新聞事件的態度和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優秀的新聞評論不僅能夠反映作者對新聞事件的認識能力,還可以反映其通過媒介有效表達自己觀點和態度的能力。在新聞評論的寫作上,一方面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確保所引用的新聞事實的真實性和新鮮性,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它作為評論的特點,如態度鮮明、論證有力、有說服力和號召力等。
一、新聞評論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1、引用新聞材料失實
擺事實、講道理是新聞評論寫作基本原則。新聞事實是新聞評論的基礎,不管是什么類型的新聞評論,如果引用的新聞事實或轉述上有偏差,甚至是引用虛假的新聞材料,都可能在社會上產生不良的影響。2010年底,一則題為《文化部稱“偷菜”游戲或被取消》的新聞引起人們的熱議,很多新聞評論將批評的矛頭對準文化部,指責文化部不應干涉。而事實上這則新聞是假新聞,結果,讓很多時評人不自覺的加入了這場假新聞的口水戰中,而文化部則成了無辜的靶子。
新聞評論往往以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為由頭來展開評論,新聞評論對新聞事實起到了二度傳播的作用。在新聞評論的寫作中,如果不把好關,引用了虛假新聞,就會擴大虛假新聞的傳播范圍,加大虛假新聞對社會的不利影響。2006年10月20日,《上海證券報》刊登題為《中國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財富》的新聞,文中采用的部分數據是境外網站刻意編造的。2009年6月25日,廣東《時代周報》網絡版以上述虛假數據為基礎刊發題為《貧富分化急遽擴大的危險》的評論,該評論被多家報紙引用或轉載,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在新聞傳播中我們往往強調編輯部門對新聞的“把關”,卻忽視了新聞評論員對新聞“把關”的責任。近年來,一些不考證事實、以訛傳訛的“假評論”時時出現,其原因還在于一些評論工作者對引用材料的考證缺乏足夠的重視,盲目相信某些媒體上的報道,對那些虛假的材料不加懷疑,不經考證,拿來就用。
2、缺乏時效性
和新聞一樣,新聞評論同樣需要時效性,如果失去了時效性,那么新聞評論就和一般的議論文沒有什么區別了。一些作者不注意新聞評論的時效性,把已經過時的話題拿出來進行評論。這樣的新聞評論作品,不僅沒有新意,缺乏指導性,而且也不會引起別人的關注。
新聞評論的寫作不同于其他的文體,新聞評論寫作既要求像寫消息那樣迅速快捷,又需要像議論文那樣論證嚴密,而且文字要精煉,語言通俗活潑,這就要求作者能夠快速成文和嚴謹的邏輯思辨能力。要寫好評論,一方面要勤思考、多觀察,另外還需要作者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清晰的行文思路和熟練的寫作方法。因此,新聞評論員平時要多積累詞匯,培養深厚的政治素養和敏銳的觀察能力。有了平時的積累和磨煉,才能快速而準確地寫出有價值、有時效性的新聞評論來。
3、論證邏輯失范
新聞評論要求有科學的思辨和嚴密的論證,如果論證不嚴密,不僅沒有說服力和號召力,反而影響評論的效果。在新聞評論的寫作中,以小見大是對新聞報道進行提升和升華的基本方法,但“小”和“大”之間如果缺乏 “水到渠成”的內在邏輯聯系,硬性提升、胡亂升華,論證就會缺乏邏輯性,就會變成“小題大做”了。2005年9月29日下午,上海一名孕婦乘出租車去普陀區中心醫院,不想出租車司機不認識去這家醫院的路,在孕婦及其弟媳要求下,司機讓他們中途下了車,不想孕婦途中流產。此事被媒體報道后,引發了眾多新聞評論對上海“形象”的斥責之聲。新聞評論如果以偏概全、歪曲事實真相,不僅無助于對事件本身的認識,甚至還會混淆視聽,傷害讀者感情,從根本上背離新聞評論的寫作初衷。
4、評論立場錯位
新聞評論是在客觀事實基礎之上的主觀觀點或建議,是客觀與主觀的高度融合,在新聞評論的寫作過程中遭遇的最大瓶頸,往往是客觀與主觀的度的把握問題。如果把握不好,就會出現評論的立場錯位,而站在錯位的立場上寫出來的新聞評論作品,一是會造成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二是會把輿論引向極端的境地。
上世紀80年代,一首《悔恨的淚》風行全國,而其演唱者曾因流氓罪被判刑。《溫州日報》某文藝編輯撰寫了《從強奸犯的歌談起》的文藝評論,文章寫道:“近來,無論走到何處,一個強奸犯無休止的《悔恨的淚》,像狂躁的幽靈,隨你怎么避也避不開,我直感到陣陣惡心。”文章還反問道:“如果強奸犯們都能一展風姿,盡抒歌喉,那么風華少女們還講什么貞操呢?”該篇評論的作者把演唱者的“流氓罪”說成“強奸罪”,把新聞評論變成了人身攻擊的工具。
新聞學者郭步陶在《編輯與評論》中寫道:“評論是社會中公開的作品,對于國家政治、人心風俗等,都有極大的影響。所以在下筆時,須先自己警戒道:凡是妨害公共的言論,妨害人名譽的言論,妨害社會風化的言論,都是法律所不許的。”因此,在寫新聞評論時,一定要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切不可感情用事,中傷他人。
二、新聞評論寫作策略
1、要遵循新聞價值規律
新聞評論的寫作要以尊重事實為首要原則。和消息一樣,真實性是新聞評論的生命,引用虛假的新聞進行評論不僅沒有任何價值,反而會影響評論的說服力。寫新聞評論往往會引用新聞事件或對新聞事件展開評論,在引用時一定要尊重新聞事實,不能為了方便論證自己的觀點,就用假新聞或者扭曲新聞事實,從而誤導讀者。在引用新聞事件的過程中,要學會判斷新聞是否真實,如果不能確定所引用的新聞材料是真實的,那么寧愿放棄這一材料,只有這樣,評論才會更具說服力。
和消息一樣,新聞評論應該具備時效性,只有對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和當前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發表觀點和言論,才會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媒體傳播信息的效率提高,新聞評論作者應該具有較高的新聞敏感度,時刻關注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及時地發布評論。
2、論證要充分、嚴密
所謂論證就是把材料和觀點統一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說理體系的過程,也就是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問題的過程。論證是新聞評論寫作的重要環節之一,評論如何展開,論點如何得到闡釋,文章結構如何安排,如何把自己的觀點論述得無懈可擊、令人信服,都要靠嚴密充分的論證來實現。
要保證新聞評論論證的嚴密性,在論證過程中應該注意幾個問題:一是材料和觀點的結合要嚴密。要想讓新聞評論有一定的說服力,所選的材料一定要能夠突出地說明作者的觀點,觀點也一定要能夠統帥所選的材料。二是論證要充分。論證一定要遵循基本的邏輯規律和原則,用準確的概念、正確的判斷、嚴密的推理來充分有力地證明觀點,切忌雜亂無章、自相矛盾。三是以理服人,防止片面性。在論證的過程中要對問題做辯證的分析,不能強調一個方面就忽視與其相聯系的另一個方面,不能講過頭話、搞一點論。
3、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
新聞評論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幫助人們了解事實的本質和真相,引導輿論向積極的方向發展。新聞評論的意見表達往往會比其他性質的文章有更強的效果與感召力,它承擔著引導輿論的社會責任,因此,新聞評論一定要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要面向群眾,寫出群眾的心聲。新聞評論人要廣泛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心聲,新聞評論的話題和觀點要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共鳴。只有這樣人們才會關注新聞評論,并積極參與到新聞評論所關注的社會事務中來。
4、文風要活潑通俗
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但是一些受眾卻不喜歡看,不喜歡聽,其中一個原因是傳統的評論往往居高臨下、板著面孔說話,缺乏活潑通俗的文風。活潑的文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篇幅盡量要短。一篇評論應當集中解決一個問題,或一個問題的某個側面,盡量把它說透,不能長篇大論、泛泛而談。二是注意材料的鮮活性和時效性。新聞評論常常以新聞事實作為立論的由頭和說理的論據,新聞事實本身要注意鮮活性和時效性,這樣的評論,讀者閱讀才有新鮮感。三是語言要通俗。新聞評論是說理性文章,如果語言運用不好,文章就會顯得干巴、沒有生機。因此,在寫作新聞評論時應該盡量運用通俗、生動、凝煉的語言, 來闡發富于哲理能夠發人深思的閃光的思想, 發出理論的強音。只有這樣,寫出的新聞評論才會讓群眾喜歡讀,愿意去讀。
一篇評論要想讓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通俗的文風也是非常必要的。寫新聞評論要符合廣大群眾的特點和需要,盡量照顧到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避免居高臨下的指令性口吻,多用平易近人的商榷的語言,在說理時要深入淺出,把道理說清楚,切不可故弄玄虛。只有寫出鮮明、生動、可讀、可信的評論,才能立足時代、把握大局、貼近受眾、析事明理、引導輿論,增強新聞評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①吳聞,《請看一則新聞是怎樣誤導公眾的》[OL].人民網,2010-10-15
②《中國新聞出版部門查處四家轉載引用虛假報道的報紙》[OL].新華網,2009
-11-24
③欒曉娜,《孕婦坐出租車去醫院司機半路拋客致其街頭流產》[N].《東方早報》,2005-9-30
④《當今輿論監督中的不足》[OL].西祠胡同,2004-12-19
⑤郭步陶:《編輯與評論》[J].商務印書館,1933
⑥劉寶全:《獲獎評論賞析》[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作者:中州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講師)
責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