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新聞偏見的表現形式出發,分析了新聞偏見產生的原因及負面效果,為在新聞報道中如何有效規避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聞 新聞偏見 負面效果
真實而客觀地向受眾傳播新聞是新聞工作者的專業信念和道德準則,但在新聞實踐中,從新聞的采訪到新聞的編寫再到新聞的成稿,這一復雜的過程也容易產生新聞偏見。赫佰特·甘斯說:“一切新聞都有偏見”。所謂偏見,就是有偏于一方面的見解,是指“對新聞所作的不公正的、不誠實的、自私的、不平衡的或者誤導性的歪曲”。
一、新聞偏見的表現形式
新聞偏見違背了新聞真實、客觀、公正的基本原則,歸結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判斷失誤,先入為主
現在的一些新聞采訪通常是這樣進行的,事先想好了選題與結論,然后帶著問題找佐證材料來填充論證。這樣的采寫,且不論判斷是否與事實相符,已然違背了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
很多年前,北威爾士王子出去打獵,留狗和嬰兒獨自在家。回來后發現血染被毯,卻不見嬰兒,而狗正舔著嘴邊的鮮血。王子大怒,抽刀刺入狗腹。而狗的慘叫驚醒了熟睡在被毯下面的嬰兒。這時,王子才發現墻角處有一只餓狼。好多錯誤,都是先入為主的觀念作祟。在當今的新聞隊伍中,也不乏這樣糊涂的北威爾士王子。
2、調查浮躁,以偏概全
曾經刊登在《羊城晚報》上的一篇“生蠔銅元素超標740倍”的相關報道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隨即,生蠔的銷量大減,蠔農損失慘重。后來調查發現,所謂的“超標740倍”的說法摘自一博士論文,該論文標注相關數據引自2004年公開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但后者全文并無此表述。
另外,國際在線在2011年8月9日刊播了一個報道,據中國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發布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溫州民間借貸市場規模約1100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近40%。目前溫州民間借貸綜合利率高達24.38%,溫州大約89%的家庭個人和59%的企業都參與了民間借貸。后來人行溫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長周松山表示,這是一組被嚴重扭曲的數據,工作人員只向用戶發出了300份問卷調查,收回了266份有效問卷,并非全市。
以上幾個案例都反映了記者在調查上的浮躁片面,以偏概全,道聽途說,以致給了受眾錯誤的解讀。
3、角度選取,避重就輕
2011年7月世界傳媒大亨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旗下的英國通俗小報《世界新聞報》由于曝出非法截取、竊聽私人電話信息的丑聞而被迫關停,由此使默多克集團陷入竊聽風暴,默多克本人也遭遇職業生涯的“滑鐵盧”。然而,對此事件的報道評論中,我國媒體避重就輕,拋開關鍵問題不談,高談闊論鄧文迪那一記耳光如何華麗精彩,“中國虎妻”如何成為“年度最佳護夫品”;或者拿西方新聞觀的虛偽本質以及西方新聞自由的弊端說事。關于此事件的報道,國內媒體正確的報道應該是以此為鑒,檢討自身存在的類似問題,有則改之,而不該刻意的把新聞娛樂化。這不是客觀、科學的態度。
4、語言隱晦,投機取巧
今年8月24日清晨28da4004c52b17673364244b5c75ba2d,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橋梁長度最長的超大型跨江橋——哈爾濱陽明灘大橋通車不到一年,距離主橋3.5公里處的一段上橋匝道橋梁整體塌落。
在25日新聞發布會上,政府相關人員卻運用文字游戲。分析事發3天后的輿情,公眾不滿的是,哈爾濱官方在表達中掩蓋真相的傾向性,當地政府沒有在第一時間公布事態進展、公開橋梁涉及單位名單。新華社質問:“哈爾濱橋梁垮塌事故背后有何‘難言之隱’?”尊重社會的公眾知情權再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5、素養的缺失,良知缺失
2011年10月發生在深圳的聯防隊員強奸案是一個典型的反映記者人性缺失、職業素養低劣的事件。11月8日,《南方都市報》發表新聞通訊《妻子遭聯防隊員毒打強奸 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時》和記者采訪受害人丈夫楊武的對話,對話的大標題是《“我是世界上最窩囊和最沒用的丈夫”》,隨之而來的媒體記者長槍短炮闖入受害人家中,強行采訪楊武和他妻子。媒體報道的天平失去平衡,走向極端,仿佛悲劇的產生不是嫌犯的罪行,而是楊武的軟弱,罪大惡極的并非嫌犯而是老實懦弱的丈夫。
這樣的職業素養、道德操守,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反省。一個遵從新聞職業規范的記者,應該時刻不忘傳媒的責任,理智而客觀的寫出有良心的新聞。
二、新聞偏見產生的原因
1、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的制約
不同的意識形態,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是新聞偏見產生的本質原因。一直以來,西方媒體都是帶有有色眼鏡對華進行新聞報道,并樂此不疲的對中國形象進行刻意抹黑。加之中國的經濟實力的日漸增強,西方媒體鼓吹的“中國威脅論”之風也愈演愈烈,影響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
2、操作規范和新聞傳播理念的制約
基于我國的國情和現狀,政府對媒體的新聞報道一直都實行有效的管理,在報道領域、報道形式等都有具體的規定和要求。作為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耳目喉舌,各媒體理應遵循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但對于“正面”的內涵,往往帶有預設偏好,很容易偏離新聞的真實軌跡,把沒有新聞價值的東西當做“正面宣傳”,這樣的模式化報道容易引起群眾的反感。受此新聞傳播理念的制約,我國媒體要提供真實、及時、全面的新聞信息,要在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的前提下做文章。
3、記者、編輯等個體素質差異的制約
記者、編輯是新聞報道的直接傳播者,個人素質的高低對新聞事件報道起著重要作用。不同的記者編輯對新聞報道的角度不同,出發點不同,因此就有了不同的新聞解讀。無論是記者在事件起始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還是判斷上的失誤,或者在文字處理時手法運用及方式的表達,不同素質的傳播個體是新聞偏見產生的直接緣由。
4、外來壓力的制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傳媒是具體的利益單元。市場機制引發了傳媒之間的利益、生存、發展的爭奪戰,隨著外部的誘惑增多,追求媒體的自身利益和記者編輯個人利益的動力也越來越大,而目前的市場缺乏規范,新聞道德意識弱化及職業規范不明確的情況明顯,很容易發生“權力”擋道現象,對傳媒市場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新聞報道在這些外力的作用下,也隨著受力的輕重而相應傾斜了。
三、新聞偏見的負面傳播效果
1、使國家、政府的形象受損
有關“3·14”拉薩打砸搶燒事件的報道是西方媒體偏見報道的典型案例,無論是美國的CNN、加拿大的CTV,還是德國的《柏林晨報》、英國的BBC,都運用嫻熟的報道技巧,給偏見報道以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方國家長期以來的偏見報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西方民眾的價值判斷,使得中國的負面形象扎根發芽。這樣的偏見報道是他們慣用的伎倆,刻意的丑化中國,以此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2、導致媒體自身公信力受損
媒體的公信力是指傳媒能夠獲得受眾肯定與信任的能力,是其自身內在品質和外在形象的雙重檢驗標準。媒體公信力與輿論的影響力成正比,獲得較高的公信力是保持優勢、脫穎而出的必要途徑。而新聞偏見的產生,使得新聞報道與事實不符,從而使受眾蒙蔽雙眼,很容易使他們產生信任危機,無疑是對自身公信力的一種損害。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雖然媒體集體失語的因素很多,但擁有社會和公眾所賦予的話語權的媒介,其公信力確實在民眾的心中降低了。
3、導致公眾知情權受損
帶有傾向性的新聞報道違背了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受眾接收到的是錯誤片面的信息,缺乏正常渠道獲得信息,公眾只能依靠非正式的渠道來判斷問題,從而導致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無序狀態,是侵犯了公眾知情權的重要體現。如果在重大事件發生時,這樣的偏見報道可能直接危害到公民的生命權益,威脅到社會公共利益。
4、滋生新聞造假和腐敗行為
新聞界部分媒體或記者編輯,利用自己掌握的公共新聞宣傳工具,濫用話語權,而這種腐敗現象究其緣由,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新聞偏見。具體表現上也花樣百出:記者編輯違規報道,片面炒作帶有明顯傾向性的新聞;炮制各類假新聞,博眼球搶風頭;拉幫結派,欺軟怕硬,用金錢衡量報道價值等等。
綜上所述,新聞偏見以各種表現方式客觀存在,不可避免。不論是記者或媒介組織為了一己私利或好惡而有意歪曲事實,還是由于其自身能力的局限或其他客觀原因而無意造成的不公正報道,從新聞媒介自身特征和記者編輯的職業特征來說,純粹的客觀真實的新聞報道不存在,但客觀報道的理想狀態一直是新聞從業者的追求所在。倡導并營造和諧的主流價值觀,在這樣的氛圍中加強新聞監督,促進媒體間的良性競爭,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是規避新聞偏見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①陳力丹:《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②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③尹瑛:《從新聞常規視角看新聞偏見的產生》,《新聞界》,2009(3)
④歐陽云玲、凌菁,《淺議跨文化傳播中的新聞“偏見”》,《東南傳播》,2008(4)
⑤張燦:《新聞傳播觀念的理想與現實沖突》,《安徽文學》,2008(10)
⑥余東升:《新聞記者的認知偏見與新聞報道》,《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5)
(作者:南京政治學院新聞傳播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