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介融合的日益成熟,給新聞攝影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知識和道德素養方面。在新的形勢下,新聞攝影人才應該具備過硬的數字攝影技術和能力,以及對多種媒介手段的理解和綜合運用能力,同時更應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和人文關懷意識。
【關鍵詞】跨媒介 新聞攝影 職業道德
媒介融合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給新聞攝影人才的知識和道德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勢下,新聞攝影人才應該具備跨媒介的運作能力,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過硬的攝影技術,以及全面的素質和能力。
一、跨媒介新聞攝影人才應具備的能力
媒介融合形勢下,新聞報道的手段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這些手段的綜合運用,可以對一則新聞事件實施包括現場、背景、過程等內容在內的全方位報道。因此,跨媒介的新聞攝影人才應具備更為綜合的能力。
1、掌握數字攝影技術
對于攝影的能力要求,包括攝影技術、攝影藝術方面的能力。攝影技術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數字時代的到來對攝影人才的知識能力的要求有所變化。攝影的感光系統發生了變化,由膠片變為電子感光元件,后期的處理完全脫離了暗房,變為依靠圖像處理軟件來進行。這對于攝影專業學生來說,有利的一面在于他們可以輕松地掌握新的數字技術,不利的一面在于對現場光線等要素和作品的關系缺乏直接經驗,理解的難度增大。因此基本的攝影理論培養仍需加強。
圖像的后期處理技術是一項新的內容,應該及時納入新聞攝影的內容中來。對圖像進行后期處理的軟件主要是Photoshop軟件。該軟件圖像處理功能非常強大,既可以對圖像進行基本的剪裁、色彩飽和度、白平衡等處理,更可以實施移花接木式的處理。因此,新聞攝影對這些軟件的運用是有規定的,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目前在業界或者在管理部門,尚未有明確的標準出臺,只能憑攝影記者的職業道德來約束。
攝影藝術方面的能力是指新聞攝影人對攝影作品的基本審美能力和在拍攝現場對作品質量的把握。這里強調的是藝術方面的質量,如作品的光線運用是否合理,構圖是否講究,角度是否新穎等。
2、多種媒介手段的理解和運用
傳統的新聞攝影人才的培養主要是為平面媒體服務的,所以通常強調作品拍攝和文字報道兩種能力。今天,報紙、電視、網絡、手機、電子期刊等都具備了媒介的功能,不少民間“拍客”在利用新的媒介形式進行個人式的報道,導致新聞攝影人才必須具備更為全面的知識,能夠駕馭上述多種媒介的報道手段,成為“多面手”。
(1)報刊與電視對新聞攝影作品的要求。報紙刊登新聞攝影作品,更強調畫面的瞬間沖擊力,以及與攝影作品配合的文字報道的深度。電視對新聞攝影作品的運用,多是在評論類電視欄目中,一是通過新聞攝影作品引出話題,二是注重攝影作品中所透露出來的細節,為新聞評論提供依據,因此要求新聞攝影作品事實要素詳細,細節突出。
(2)網絡和手機媒體對新聞攝影作品的要求。網絡媒體和電子期刊基于傳播速度快、存儲空間大的優勢,采用的新聞攝影作品數量更多,對吸引眼球的作品更為青睞,因此要求新聞84d416f21adf47682934689a3eaaea9f2a83fb955440bb55a29d665ba043fa38攝影作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保證數量,對新聞事實能夠進行多角度的展現,用畫面說話,弱化文字報道的比重。但此類新聞攝影作品,要注意報道態度和新聞現場的選擇。
目前的手機新聞報道中,攝影的功能和角色尚不突出。但隨著手機媒體的日益成熟,受眾對手機新聞報道要求的日益提高,圖片的重要性會漸漸提升。而手機新聞要求攝影作品不僅具備以上所述的特征和功能,同時不能過于影響上網流量和速度。
3、攝影報道的創新
創新能力,重點強調在拍攝過程中,攝影記者對作品創新性的追求。這種創新性,體現在新聞和攝影兩個方面。從報道新聞的角度看,創新體現在報道的題材選取、拍攝的角度、立意等方面的與眾不同。在攝影技術和藝術方面的創新,則體現在光線、構圖、色調、后期處理等方面的標新立異。
綜上所述,跨媒介的新聞攝影人才需要能采(訪)、能拍(作品)、能編(后期處理)、能傳(上傳各種媒體)、能寫(文字報道),具備非常強的綜合能力。
二、跨媒介新聞攝影人才的素質要求
1、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自律意識
跨媒介的傳播模式給了攝影記者更大的展現空間,例如通過網絡媒介和博客等工具傳播對新聞事件進行現場攝影報道,其速度和影響力不容小覷。典型的案例是“事故現場局長微笑”事件:出現在事故現場的安監局長楊達才,因為不合時宜的表情被拍下,網友緊追不放,最終因紀委部門查出其涉嫌經濟問題被撤職。空間的擴大意味著話語權的擴大,但這種擴大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讓受眾可以更全面更直觀更迅速地了解來自新聞現場的信息以及新聞事件的進展,從而展現真相,甚至發現意料之外的新聞,如前述“事故現場局長微笑”事件;另一方面可能造成負面信息的片面擴大,甚至是為了表達個人觀點而故意對受眾進行誤導,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跨媒介的新聞攝影記者必須加強職業道德素養,強化自律意識。在選擇新聞話題時,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選擇熱點但絕不故意炒作,服務受眾;在對新聞事件進行攝影報道時,角度新穎但不一味獵奇;在文字報道中,信息全面避免誤導等。新聞攝影的立足點是新聞事件,是新聞報道,客觀公正是它的生命,這一點在媒介融合時代尤其重要。
2、攝影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意識
新聞攝影通過媒體展現的是具體的可觀的新聞人物或新聞現場的影像,這種直觀的展示,與文字報道給受眾帶來的心理閱讀效果和沖擊力大不相同。尤其是當事故和災難發生時,攝影記者的報道更能吸引受眾的眼球,一方面受眾希望看到來自現場的真實畫面,從而真切地感知事故或者災難的程度,給予關注;另一方面,超出了受眾心理承受界限的畫面又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可能引發過于偏激的情緒和態度。尤其是在網絡媒體中,由于空間的擴大,網絡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更容易形成專題,報道力度和強度都相對較大。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攝影記者具有自覺的人文關懷意識,把握好真實報道和報道負面效果之間的度。
即使非事故和災難的報道,也需要攝影記者的人文關懷。例如對于弱勢群體的報道,在畫面表現的過程中,是否能夠顧及其隱私,是否能夠給他們在畫面中留下足夠的尊嚴,怎樣拍才不會引起拍攝對象和觀者的心理不適,才能夠反映事件和現象的本質,都是攝影記者需要考慮的。
例如獲得第55屆荷賽當代熱點類組照一等獎的作品《兒童新娘》,在這一組作品中,出現了一群在小小年齡就嫁為人婦的女孩子,在她們的臉上,看不到笑容,但也沒有嚎啕大哭的眼淚,表現出來的更多是憂郁。恰恰是這種憂郁,讓人看到了這種古老的婚姻習俗的不合理,讓一群本應是天真爛漫年齡的女孩子,失去了快樂,失去了父母的愛,更殘酷的是,她們無力反抗,更不知道反抗。其實在歷屆荷賽的獲獎作品中,不乏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注,在對這些弱勢群體的畫面表現中,優秀的攝影師會走近人物的生活當中,深入了解其生存狀態,從內心深處關注這些群體的需要。對于拍攝角度和拍攝瞬間的選取,攝影師不故意造作也不夸大其詞,作品中透露出來的是對拍攝對象的真實反映,對拍攝對象的尊重,這些才是獲得肯定的原因。
【本文為湖北文理學院教學研究項目階段研究成果,項目名稱“媒體融合時代新聞攝影課程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Y201121】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新聞系)
責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