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很多案件在審理過程中受到了以微博輿論為代表的網絡民間輿論的影響,使獨立、理性、公正的司法審判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本文試從網絡媒介及網絡社會角度探尋“媒介審判”產生的原因以及規避方法,為有關部門提供參考。
【關鍵詞】媒介審判 民間輿論 微博
“媒介審判”實際上是媒介職能的一種“越位”。魏永征教授認為“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媒介超越司法程序,在法庭判決前對案情做出判斷,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定刑期及勝訴、敗訴等結論”。近年來,我國存在很多案件,法院尚未開庭審理,媒體便使用“殺人犯”、“強奸犯”、“貪污犯”等定性詞匯,以帶有情感色彩以及非白即黑的“二元對立”語言,刻板描述案件或當事人,由此引發的民意風暴給審理案件的法官、陪審員施加了種種有形和無形的壓力,使獨立、理性的司法審判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網絡時代,微博作為自媒體,因其強大的即時信息發布功能和互動等優勢,能夠在突發事件和熱點事件中發揮強大的信息傳播和輿論功能,甚至影響司法公正,如何平衡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網絡時代不可回避的問題。
一、相關案情回顧
微博自誕生之日起便帶來了太多的話題,它提高了群眾對于新聞事件的參與度,同時掀起了草根民眾的情緒高潮。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藥家鑫案”,其審理過程中出現的“微博審判”現象值得反思。在此案審理期間,量刑問題是網民關注的焦點,流傳于網絡的藥家鑫是“官二代”、“富二代”、“有背景”等說法,挑動不少人“仇官”、“仇富”的心理①。微博上的很多網民義憤填膺,紛紛“路見不平一聲吼”,極力呼吁判處藥家鑫死刑,稱“藥家鑫不死,天理難容”、“藥家鑫不死,法律必死”。在這些輿論的推動下,微博上出現了先于司法審判的“媒介審判”。認證微博中各類專家、學者、律師往往也發揮著意見領袖的作用,他們對于微博輿論的導向作用不可低估。
類似的案件還有2009年的“胡斌案”、“鄧玉嬌案”。在我國,司法權是一項具有排他性的權利,司法權獨立行使原則要求司法權只能由國家的司法機關統一行使,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此項權利,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只能服從法律,不受其他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在法院宣判之前,微博進行的這種言語審判,有悖于司法獨立原則,是對司法獨立的干擾。
二、“媒介審判”的產生原因
1、媒介現實的二元建構
媒介現實是對社會現實的“鏡子”式反映,但是不等同于社會現實。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出,我們所說的信息環境,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在《大眾傳播的社會作用》一書中把媒介的作用歸納為兩種:一是“為善”的服務,二是“為惡”的服務。“為善”的服務即指媒體盡可能的接近事實真相,并通過輿論監督和環境監測鞏固社會規范,促進社會的公平發展;“為惡”的服務即指媒體出于某種需要有意遮蔽事實真相,擾亂公眾視聽。然而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出于商業利益的需要,后一種服務在部分媒體上屢見不鮮,誤導公眾判斷,對事件及當事人產生不良影響。
在有關熱點事件報道的文本中不難發現,一些媒體在“命題”方面的習慣性做法是,將復雜的社會問題簡化為二元對立的敘事結構,如好與壞、強與弱、貧與富、民與官,突出事件的矛盾框架,迎合并激發公眾經驗范圍內的不滿與憤恨,以實現傳播效益的最大化②。這種報道方式在一些網絡媒體中屢見不鮮。由于網絡信息海量,一些網站的新聞報道為了吸引眼球,提高點擊率,刻意強化“二元對立”的報道,企圖挑撥網民的敏感神經,制造話題,引圍觀、造聲勢。微博的出現,使許多普通網民有機會變成“新聞記者”,他們發布新聞事件的動態,并且發表評論,參與到媒體對社會現實的構建中來,然而,很多網民不具備新聞采寫的專業素質,違背了新聞客觀性,其報道中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主觀態度,很多時候,事件的真相還不明了,證據還不充分,卻已經匯聚了大量的公眾情緒,造成了強大的輿論攻勢。
網絡媒介對于現實的二元構建簡化了公眾對于案情事件的判斷,給公眾戴上了有色眼鏡,使他們不能客觀理性地看待社會現實,看待案件,非黑即白的簡單選擇對于需要考慮綜合情況的案件審判過程來說,是嚴重不合理的,不僅不利于案件的公正判決而且會加深社會階層對立,最終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2、民間輿論監督的越位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在人人都可以發言的網絡社會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網絡時代,公民多將網絡視為維權的新平臺和表達意見的公共場所,公民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的權利在網絡中找到了空間。微博的出現降低了信息發布的門檻,縮短了信息發布與傳播的路徑和時間,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即時性與高互動性。網民通過微博實現了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抒發感想、發表評論的可能,調動了民眾的參與熱情。從國家大事到民計民生,從政治改革到文化創新,從醫患關系到城市管理,網友可就感興趣的事件或話題提供事實材料、發表意見,同時在短時間內就能得到他人的反饋。
新聞媒介對審判機關進行輿論監督是民主監督形式的一種,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公眾通過新媒體平臺公共事務監督的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各種新媒體輿論監督“越位”的現象也越來越多③。在人人都可以擁有媒體的微博時代,人人都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不代表人人都能當“法官”,都能當“評論家”,網絡給公民帶來了權利的延伸,但不代表每個人都可以因此而越位。“鄧玉嬌案”在民意傳播的過程當中,經過了層層包裝和過濾,一些細節被放大,另一些細節被忽略。如:鄧玉嬌案件曝光初期,網上曾經流傳鄧玉嬌的殺人兇器是一把發卡,后來流傳成一把修腳刀,最后變成一把水果刀,在兇器的認定過程當中,網民顯得很無奈,他們恨不得把鄧玉嬌描寫到手無寸鐵的程度,但公布以后的事實表明,鄧玉嬌確系持刀殺人④。“鄧玉嬌案”中民間輿論對弱勢群體的習慣性同情,對行政機關處理公共事件的習慣性懷疑,成為一種網民不自知卻又沉溺其中的輿論監督的越位,對司法程序的客觀公正產生了不良影響。
三、“媒介審判”的規避
1、司法微博行“微博包公”之責
很多案件看似輿論監督司法,實則這種監督并沒有以尊重司法程序及基本事實為基礎,社會公眾甚至很多知識精英、“輿論領袖”都是在缺乏必要法律知識及不了解完整事實的情況下,僅靠樸素的善惡標準和情感認同進行評判,而其中必定夾雜個人情感沖動,沖動是魔鬼,也是阻礙擾亂司法秩序的罪魁禍首⑤。公開才會有信任,在司法領域,人民法院也已意識到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媒體在司法公開、民意溝通工作中的價值。司法微博在面對各種不實言論時,應當以最快的速度公開司法部門辦案程序、法律依據,以公平正義的姿態撲滅輿論狂躁的怒火,讓清晰的法律條文和事實依據遏制流言的病毒式傳播。
作為正義之化身的司法微博應該以寬容,仁慈的姿態接受網民的批評建議,獲得他們的好感,采取必要的手段做出特色(比如降低身段與網民互動,推動官方微博和明星法官、律師微博雙向發展,多關心群眾的生活,發布老百姓日常法律知識指南等),擴大“粉絲”數量,奠定自己在粉絲中的地位,從而提升對案件的傳播力、影響力、控制力。司法微博不能僅僅作為一種裝飾而存在,它在微世界強大的輿論引導和法制宣傳功能應該被各司法部門挖掘。當網絡成為這個時代強有力的傳聲筒以及民意的狂歡場時,司法微博這個“網絡包拯”應該為它撐起一片青天。
2、網絡媒體重拾新聞專業主義
新媒介環境下網民雖然擁有自己的傳播渠道,但是強調公眾具備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是不可能的。網絡工作中負責信息篩選、編輯和發布的人員,以及為網站提供新聞內容的傳統媒體從業者,他們對于案件的報道內容、報道方式、觀點的側重以及提供事實材料的完整度,都可能促成輿論的轉向。所謂“先入為主”,民眾對于一個新聞事件的看法與情緒往往從看到媒體報道的第一條新聞內容就基本確定了,新聞從業人員對于事實提供的整體真實性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民眾的立場以及民間輿論對于法定審判程序的影響程度。
3、健全網絡新聞法規
網絡新聞質量的提升不僅需要內容提供者的專業素養的提高,也需要健全的網絡新聞法律的維護,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12月23日施行的《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要求人民法院應當主動接受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同時,新聞媒體如果對正在審理的案件報道嚴重失實或者惡意進行傾向性報道,損害司法權威,違反法律規定的,依法追究相應責任,這一規定對規制媒體審判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網絡時代由于傳播主體的擴散,新聞傳播顯示出更大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網絡新聞法律建設應該全面考慮網絡媒體的特性,網民受眾的需求和心理特征以及法制建設的一般規律,使其具有操作性和可接受性。
4、公眾新媒介素養的提高與法律意識培養
對于公眾而言,需要正確認識自媒體的使用范圍,以及如何通過正常的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新媒體確實為普通民眾提供了維權的新途徑,但是夸大網絡媒體在維權方面的功效,只會簡化自己的思維模式,形成網絡思維定勢,人云亦云。如何利用新媒介資源完善自我,推動社會進步,是新時期對網民素質的要求,也是規避輿論審判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①羅朋,《微力量下的輿論審判——微博輿論對藥家鑫案審判影響辨析》,《當代傳播》,2011(5)
②程曼麗,《媒介現實與社會現實的關聯與互動》,《新聞與寫作》,2012(7)
③《新媒體輿論監督越位現象趨多 意見領袖作用關鍵》,新華網,2012-3-27,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2-03/27/c_122885866_2.htm
④《民意和輿論的法律越位》,天山網時評,2009-6-6http://www.tianshannet.com.cn/homepage/content/2009-06
/06/content_4280199.htm
⑤王圣杰、胡蘆丹,《司法微博的價值分析與完善》,《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2(5)
(作者:中南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碩士)
責編: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