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了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文化的傳播需要載體,于是新聞媒體與社會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媒體與社會文化在發展趨勢上具有總體的一致性,我國傳媒要想在世界傳媒之林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需要體現民族特性。民族文化傳播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繼承并吸收西方文明,鳳凰衛視在促進民族文化現代化方面做著積極的探索。我們可以從鳳凰衛視的辦臺方針、節目的形式和內容、媒體人的文化素養等方面看到她對于促進民族文化傳播發展所做的努力。
【關鍵詞】新聞媒體 民族文化 現代化
一、新聞媒介對民族文化的影響
媒介是文明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自從有了人類,媒介與文化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呈現出一體化發展的規律。事實上,由于信息時代的文化生產和傳播幾乎完全依賴大眾媒介,因此任何文化樣式基本上都打上了媒介的烙印,人們對于當代文化特征以及發展趨勢的多數認識基本上都來自于大眾媒介。
從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發展史就可以看出,媒介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同特定地區和民族的文化形態是密切相關的。大眾媒介與社會文化在發展趨勢上具有總體的一致性,因此大眾媒介也有地域、民族文化的印記。
民族文化對構建人們的精神家園、重建信仰有著重要作用,“它不僅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交流和學習的寶貴財富,也是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社會經濟資源,體現了本民族的文化、歷史和精神價值取向,是保護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天然屏障。”①我國傳媒要想在以西方媒體主導的世界傳媒體系下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須要植根于中華文明的土壤中,展現中華文明特有的魅力,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樹立起在國際上的地位。
二、鳳凰衛視促進民族文化現代化的表現
什么是民族文化的現代化?很多人認為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變成了傳統與現代的博弈。其實不然,傳統并不代表落后,反而是現代性的基礎;同樣,現代性又可為傳統民族文化注入活力,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現代化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文化內涵作為支持,我們無需把具體的模式固化為我們民族文化的象征,只要是能最大限度的促進我們社會長期繁榮和發展的東西,我們就應該引進吸收它。“我們所主張的中國本位,不是抱殘守缺的因素,不是生吞活剝的模仿,不是中體西用的湊合,而是以此時此地整個民族的需要和準備為條件的創造。”②
中華民族文化向現代化探索道路上離不開三方面:對文化傳統中精華的繼承,對文化傳統中糟粕的批判,對西方文明中精華的吸收。鳳凰衛視在促進民族文化現代化方面,長期做著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探索,它根植于中華文明的土壤中,放眼世界,從現代西方文化中汲取精華。
1、媒體方針
“拉近全球華人距離”是鳳凰衛視的辦臺宗旨,全力為全世界華人提供高品質的華語電視節目。鳳凰立足華語市場,拉近海峽兩岸的距離,拉近全球華人間的距離,并且提出“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鳳凰”的口號。這句話就是鳳凰衛視文化宣傳的核心。
鳳凰衛視的臺標,一鳳一凰,一陰一陽,極富動感。從寓意上看,借用鳳與凰的陰陽交匯,預示東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的整合,所有的口都是開放而非封閉的,展示了開放的媒體姿態。
2、節目實踐
(1)內容。鳳凰衛視的節目中有大量探討經濟制度改革和促進社會發展的話題。今年2月9日的《時事開講》,借鄧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之際,針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例如權力高度集中帶來腐敗現象、官商勾結、國進民退、左右之爭、法制建設等等,評論員邱震海的分析為正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如何走向現代文明提供了參考。
對歷史文化的探討,也是鳳凰衛視節目的重要內容。《世紀大講堂》2月11日播出王康教授的講座《中華文化的復興將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王康教授對當下世界文明沖突激烈、中國社會禮崩樂壞的局面,提出了中國儒家思想精華對于解決中國乃至世界矛盾的重要意義。例如“中庸之道”、“天下一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把它們加以現代性的改造便可以造福當下。王康教授以通俗平實的語言使我們了解了儒家文化的魅力和世界性,同時,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下民族文化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義,找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的立足點。
(2)形式。首先體現在鳳凰衛視的節目具有獨特的視角。從1999年的《千禧之旅》開始鳳凰嘗試著用東方人的視角來看西方,并向世界展現現代東方文明對西方文明的思考。鳳凰衛視的一系列電視行動都體現著他們對傳達東方文明、探索世界之妙的熱愛。
此外,鳳凰衛視總能以獨特的視角切入當下社會的熱點新聞事件。“活熊取膽”事件引來社會廣泛關注,“歸真堂”這家以熊膽為原料的藥業公司的上市遭到動物保護組織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強烈反對。3月5日的《一虎一席談》請來兩派代表和各界專家對此展開激烈的辯論,一些中醫藥的科學性、道德良知、企業責任等問題被一一提出,引發社會的重視和反思。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經濟飛速發展,而社會道德和和法制建設卻滯后,之所以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殘害屢禁不絕,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的動物保護法規存在漏洞。節目中我們看到我國的傳統中存在不符合現代文明發展潮流的成分,需要以現代法治文明將民族文化引領向正確的軌道。
形式新穎活潑是鳳凰節目的一大特色。例如《鏘鏘三人行》。這是鳳凰一檔知名的談話類節目,在誕生之初就以其新穎的形式在談話節目之林中別具一格。由主持人竇文濤與兩位嘉賓針對熱門新聞事件各抒己見。節目完全是日常聊天的形式和氣氛,談笑風生,嬉笑怒罵,話題百無禁忌,海闊天空無所不談。在閑話中,透著知識分子的睿智和廣博。官方消息和民間話語在這里找到了相得益彰的表達出口,同時,三人以全新的視角解讀時事、針砭時弊。在眾聲喧嘩的中國電視視界,該節目以清醒的談話精神和入世的談話格調,顯示了主流之外的價值觀念。
3、媒體人素養
竇文濤、陳魯豫、許戈輝、吳小莉、閭丘露薇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源于鳳凰衛視“名主持、名評論員、名記者”的“三名策略”。在他們身上也承載著鳳凰衛視拉近全球華人距離、促進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使命。鳳凰衛視20%的員工來自于中國內地,70%左右的人來自香港,10%是來自中國臺灣或國外③,他們都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學貫中西,其中許多有兩岸三地的成長背景,海外留學工作的豐富經歷。體現著內地文化與港臺文化、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融合。
三、鳳凰衛視促進民族文化現代化的啟示
1、媒體應具備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我們應當建立起積極開放的媒介文化觀念,用現代社會的理念,改造傳統文化使之服務于當下,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繁榮。面對國際社會,我們要把握住對民族文化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從而參與創造一個豐富多樣、平等繁榮的全球文化對話與交流的平臺。
2、以發展跨國傳播網絡來拓展民族文化空間
華語市場被跨國集團視為最具潛力的市場,該市場以大陸、港澳臺為核心,輻射到東南亞、歐洲、美洲及世界各個角落的華人圈。鳳凰衛視正是認準了這個市場,發展成了擁有五個頻道,覆蓋亞太、歐美七十多個國家的華語電視平臺。
我國大眾傳媒應努力創立和發展本國的傳媒跨國公司,利用各國的華人社團,積極在海外布點設臺,與各媒介強國展開全方位的立體傳播競爭,從而擴大民族文化的發展空間。
3、以通俗平民化的方式講述民族文化
鳳凰衛視較早嘗試以“說新聞”的方式進行新聞播報,除此之外,閑談雜侃的《鏘鏘三人行》、說評書式的《文濤拍案》、嘮家常式的《魯豫有約》都是鳳凰通俗節目的代表,開創了新的電視節目形式,擁有大批觀眾。
節目形式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受眾不再受制于文化水平的局限,有媒體來擔當信息的采集者和觀點的評述者。受眾在獲得感官娛樂享受的同時,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使媒體的文化傳播功能更加行之有效。
4、媒體人要有廣博的視野
作為記者、主持人、評論員只有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博的視野才能有深刻的新聞洞察力、獨到的新聞視角和較高的理論功底,為觀眾提供即時獨特的觀點,向世界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
新聞工作不僅是傳播信息,也是在傳播文化。如今對于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專業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不但要求有知識廣博的通才,更要有某個領域的專才。此外,開放的心態對于媒體人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義,能夠站在歷史、國際的宏觀視野把握當下,才能將文化知識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①②王耀希:《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M].人民出版社,2009
③李萌,《穿行在歷史記憶中——鳳凰衛視十年的文化旅程》,http://news.
enorth.com.cn/system/2006/03/19/001
258488.shtml.2012.3.15
(作者: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本科生;指導老師:王春芳)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