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文化產業從建國以來,從無到有,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近年科技的高速發展,改變了中國經濟在慣性發展路徑上的進程,使文化產業在推動國民經濟增長和轉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顯。隨著經濟基礎逐步堅實,人們對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尤其是精神消費欲望“愈發膨脹”,而這正是文化產業得以發展和繁榮的基礎條件和大好時機。同時,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因此,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遇,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提高認識,注重社會與經濟效益
文化簡單的講就是人類的行為習慣和風土人情營造出來的一種社會表現氛圍,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它具有廣泛的社會功能。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因此,它除了社會功能外,又體現經濟效益。文化產業必須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這樣才能做到科學發展。文化產業既要追求合理的經濟利益,又要注重提升其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社會功能。因為,文化產業既有產業屬性又有意識形態的特殊性,既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又具有精神功能。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效統一,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經濟效益,在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中實現經濟利益。文化產業要做到科學發展,就是要堅持全面可持續的協調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從目前來看,文化產業在總體上看還是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環境等,比如,一些經濟較弱地方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反映古老文明的遺跡,一些城鎮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一些鄉村擁有著很有價值的民間藝術品種等。這種獨特的文化資源條件是一些現代化程度很高的發達地區所無法比擬的,但它在人才、資金等方面受限,投入不大,開發困難,造成地區間的文化產業發展很不平衡,有弱有強。因而我們應該以強帶弱,強弱互補,著重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全面發展。
二、深化改革,提升文化創新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相對于先進國家而言,我國的文化產業還處在初級階段。雖然我們已具有相當成熟的文化產品加工能力,但在文化創造力方面,我們與文化產業強國仍相距尚遠,創新意識、創造能力仍有待提高。以動漫產業為例,我國動漫企業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原創能力弱、產業素質不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很少,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下游,85%以上的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因此,必須以體制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努力提升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要充分注重高新技術在文化產業的應用,加強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用高新技術手段改造傳統文化,開發新興文化產業。加強文化產業和文化資源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建設,要運用現代市場經濟信息和營銷方式,促進文化產品的流通。我們不僅要制定路線圖,而且要制定時間表,進一步整合資源、盤活存量,努力把創新理念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推動文化產業升級。
三、堅持特色,擴大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作為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化的重要貢獻。豐富的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立足之本。面對世界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和加入世貿組織后外國強勢文化的大舉入關,只有立足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優勢,充分開發寶貴資源,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才能獲得真正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我們不僅要以熱情的姿態與世界文化交流,更要讓東方文明走向世界,力爭在世界文化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我們要追求人類文化消費的普適性,讓中國的文化產品打開國際市場,走向世界,為全人類服務。
四、跨越發展,拓展文化發展新領域
文化產業誕生于現代工業生產,文化產業是具有精神性、娛樂性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消費和流通活動。廣義的文化,原本就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文化”與作為物質文化的“經濟”是可以互補的,這就是“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化的理念突起,以及它的業態的迅漲,正是工業化時代物質生產理念在文化生產中的體現。文化產業的突起迅漲,對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化產業的內在支撐是高新技術對“文化”的切入,高新技術對文化產品生產方式的改變,使得文化產品對傳統文化業態領域有著質的突破。以往我們只注意到它的“同型批量”,認為這是對文化產品追求精神個性的抹殺。而事實上,當我們置身于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傳統文化業態因其傳播力的式微而深陷于窘境之中。應當認識到,文化產業作為當代文化建設跨越式發展的實現,并非傳統文化業態生產的“產業化”,而是順應當代文化傳播方式的業態提升和業域拓展。文化產業之所以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著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的作用,在于它本身就由高新技術所支撐和推動。它的擴消費是擴展著消費者的文化視域;它的增就業是增加高技能人才的就業;它的促跨越、可持續是因為它是面向未來、走向未來的文化建設。這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國不可缺失的文化理性。
五、注重培養,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人才也是生產力要素,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文化產業也不例外。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要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重中之重,加快培養造就一批懂文化、精專業、會經營、善管理的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加快構筑文化產業發展人才保障體系,使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有著同步發展。文化人才的培養造就,關系到文化教育問題。發達國家在任何時候都把科技和教育放在戰略地位上予以高度關注。我國的文化建設,也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中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對文化人才的培養造就,意味著對教育者的率先教育。從率先教育的視角來看,當代文化人才的培養造就,一要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二要注重團隊精神的培養,三要注重開拓意識的培養,四要注重職業道德的培養。因為當代文化建設的重大成就告訴我們,既往“文化大師”的作用已悄悄讓位于由高層次領軍人物率領的團隊,團隊的知識復合能力、創意激發能力和生產實施能力都順應著時代的選擇并鐫刻著時代的印記。可以說,建設文化強國需要高度文化理性,而文化理性首先是文化人的理性,高度文化理性則首先是造就培養文化人才的理性。
(作者單位:安徽藝術職業學院)
責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