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工作者必須正視失實報道屢見不鮮的現實,尋找失實的原因,樹立正確的本源觀,嚴格尊重事實,杜絕失實報道。
【關鍵詞】新聞報道 真實 失實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然而,媒體報道失實的現象仍屢屢出現。問題出在一些記者或通訊員寫作態度極不嚴肅。古時候有個名叫杜默的讀書人,寫的東西都是捏造的。原來每逢看到他寫的東西就說:“這是杜默所撰的。”久而久之,人們把這句話簡化為“杜撰”,并成了不真實的代名詞。“艾子外語”也記載了一個故事,說齊國一個叫毛孔的人對艾子說:“天上掉下一塊肉,有三十丈長,十丈寬。”艾子不信。毛孔改口說:“那就是十丈長。”艾子氣極了,就問他:“那塊肉在什么地方,你見過嗎?”毛孔無言可答,只好承認說:“我是聽別人說的。”艾子對他的學生說:“你們可不要象他這樣,‘道聽途說’呀!”從此‘道聽途說’也成了不真實的代名詞。這兩個笑話告訴我們,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樹立正確的本源觀,嚴格尊重事實,既不可為了某種目的任意顛倒事實,也不能道聽途說,不加調查研究,隨聲附和。那么,記者和通訊員怎樣才能防止報道失實呢?
一、正視失實報道的現實
就絕大多數新聞工作者寫的各種體裁的新聞稿件來說,大都是“事信言文”的,實在可喜。“事信言文”這句話,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提出來的。它的意思是說,我們寫出來的東西,事實準確無誤,可以讓人信得過;表達的形式和語言的運用,不拘一格,頗有文采。然而,報道失實的現象也是經常出現的。
一是夸大成績,任意拔高。一些記者和通訊員為了使自己寫的稿子,能夠引起編輯的重視,總是想法設法把成績說的突出一點。于是就不從實際出發,把成績夸大到不真實的程度。有一篇報道文明村的通訊寫道:“這個鎮在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活動中,涌現了一大批文明村。文明村里新事多,老老少少揚新風。每逢冬季,家家戶戶的小輩都要買滋補品孝敬長輩。”人們不僅要問,建設文明村僅一年,何來“每逢冬季”,真的是“老老少少”都揚新風嗎?真的是“家家戶戶”的小輩都給老人買滋補品嗎?那么“一大批文明村”中,難道就沒有一老一少、一家一戶例外嗎?新聞報道必須實事求是,如果虛報成績,言過其實,其結果就會適得其反。
有些新聞工作者認為,在典型報道中沒有高尚的、閃光的思想境界,人物就立不起來,于是就動腦筋想花點子,把一般的事寫成與眾不同、超人一等的事。于是這種人為拔高的做法,常常是弄巧成拙,事與愿違。有一則報道說,某獨生子每天上幼兒園都大哭大鬧,學了某先進人物后,不等父母送,自己就跑到幼兒園。如此“立竿見影”的任意拔高,只會令人啼笑皆非。有一篇寫改革人物的報道,這樣寫道:“他承包企業三年如一日,把每分鐘時間都用在改革的事業上。”人們不禁要問,他就沒有用過一分鐘的時間處理個人的事情?還有一篇報道先進個體戶,幫助鄰里共同致富的稿子,主題很好。但稿子把個體戶的主人,從思想到行動,寫得無比先進。而把他周圍的人,甚至他的愛人、孩子,寫的全是一些偷偷摸摸、見利忘義、自私至極的人,落后得很。像這樣為了一個先進,而貶眾思蠢的稿子,寫得再生動,媒體也是不會用的。因為這樣的稿子宣傳出去,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人物的思想境界是要通過事實反映出來,但必須實事求是,用詞要準確、適當,如果觀眾、聽眾或讀者看到你寫的事不合情理,怎么能相信是真的呢?
二是謊報數字,夸大困難。為了使稿件生動,往往借助于數字。但有些數字經不起推敲。有一篇報道節油的稿子,說某單位一年節油超百噸,實際上這個單位只有一臺車,全年耗油才十幾噸,豈不怪事。一篇題為《起用一能人 富了一村人》的報道,前邊說這個村人均純收入1600元,三年后翻兩番,應為6400元,可是報道結尾卻說“8200元”,前后不對稱,令人莫名其妙。數字不是新聞,但許多新聞離不開數字。在運用數字時,要注意準確性,要注意數字產生的條件及前后的邏輯性。比較數字,還要注意它們之間的可比性。巧妙地、真實地運用數字是會使報道增強說服力,但有意夸大數字,就會敗壞新聞媒體的威信。
三是情節離奇,弄虛作假。寫通訊、小故事,是需要一些生動的情節和細節的描寫。但是不能違背真實去追求生動,違背人之常情。有位記者報道某校為汶川大地震獻愛心情況,說一名學生把家中給的一個月生活費200元貢獻出來。這名學生在交錢時還說:“我寧肯不吃不喝,也要把錢貢獻出來。”學校領導接過他的錢,還表揚了他的先進思想。可以肯定,這名學生的思想是先進的;作者的本意想宣傳一種崇尚風格,也是不錯的。但此稿讓人看了,便會想到這名學生錢沒了,一個月怎么吃,令人不敢相信,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了。有的記者寫稿子,往往常犯的毛病,就是只顧事物的一面,而忽視了將會產生副作用的一面。如有一篇反映全國模范鄉郵員的通訊,說他父母有病,他照常出班。又過數日,母親病危,他仍照常出班;又過數日,母親病故,他仍照常出班。他的理由是,母親有病,自己不是醫生,在家也無用;母親病故,只好發送,有親友照顧,自己不在家也無妨,更應化悲痛為力量去出班送報。英雄人物畢竟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凡人,如若真是如此,似乎有點不大近人情了吧。是的,這樣的先進人物,可敬而不可愛,可敬而不可學。寫通訊必須要有生動的情節和細膩的描寫,但有一條原則必須遵循,那就是要真實合理。
有的記者或通訊員道聽途說某件新聞,不加核實,就想當然地閉門造車,添油加醋,結果南轅北轍,顛倒因果。如某技術員推廣“節煤鍋爐有成績,卻寫成此爐是他研制成功”的;某勞動模范因糖尿病體重下降,卻說成“積勞成疾”;有的百萬大戶,硬是起七拼八算,“算出”了個百萬富翁。
這樣明知故犯的弄虛作假,是新聞職業道德問題。新聞工作者應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堅持不搞弄虛作假的報道。
二、報道中失實的原因
報道中失實的表現很多,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是認識不足。一些記者或通訊員對于新聞必須完全真實的原則缺乏了解,沒有真正認識到新聞工作的嚴肅性,缺乏政治責任感,靈機一動提筆就寫,缺少材料,妙筆生花來兩句。這樣寫出來的稿子難免不失實,所以思想上的不重視,是報道失實的首要原因。
二是偏聽偏信。有些記者和通訊員在采訪中,往往只聽一面之詞,既不向有關組織了解,也不聽當事人的意見,更不聽群眾的反映,就以為是了解了事情的全部過程,結果寫出來的稿和實際差距甚遠。
三是不留余地。有些通訊員在寫稿中好用“凡是、處處、事事”等不留余地的“絕對詞”。用詞準確是新聞真實的重要保證。因此,在新聞報道中說大話、空話、絕話,不留余地,是新聞失實的重要原因。有的還把未做的事先寫出來,然后讓被采訪者再去做;有的為了使材料吸引讀者,甚至把整個小組創造的成績說是某一個先進人物創造的。這種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的做法,嚴重損害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四是粗枝大葉。有些記者和通訊員采訪作風輕浮,沒有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就下筆。有的把人物、時間、地點搞錯,對于主要事件、情節滿足于一知半解,淺嘗輒止,走馬觀花,聽風就是雨,馬馬虎虎,滿足于“大概”“差不多”,結果陷入了“捕風捉影”的泥潭。
三、如何防止新聞失實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實事求是,丁是丁,卯是卯,每個情節,每個數字,完全真實準確。其方法有四條:
一是不到現場不寫稿,到了現場采訪不細不寫稿。作為一個記者或通訊員來說,不占有第一手材料,即使你的立場、觀點是正確的,也難以做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寫出有內容、有分析的真實可靠的東西來;如不置身現場親自看一看,親手摸一摸,就不會寫出生動活潑的報道來。
二是不要把假象當真相,把支流當主流,把局部當全局來報道。無論是記者還是通訊員,不必要也不可能做到“有問必錄”,必然要對事物加以選擇和剪裁。無論是對一個人、一個單位還是一件具體工作的報道,都必須分清哪些是假相,哪些是真相;哪些是支流,哪些是主流;哪些是局部,哪些是全局。如果這些起碼的問題都沒搞清楚,就動手寫稿,難免真假混雜,主次不分,造成報道失實。
三是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搞清楚要寫的每一個情節,每一個數字,做到字斟句酌。凡是涉及到時間、地點、單位、人名、數字、術語、過程,要認真核對。
四是表揚與批評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縮小。稿件要做到與本人及有關黨組織見面。黨報和廣播電視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新聞事實可信。因此,不能受拜金主義影響,要永遠堅持實事求是的新聞觀。
(作者單位:靈璧縣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