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鏡記者要具備一定的特質,即提問的技巧和對新聞現場的控制能力和挖掘能力。本文分析了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出鏡記者。
【關鍵詞】出境記者 新聞現場 新聞報道
所謂出鏡記者,要在第一時間親臨事件發生地進行調查追蹤,出鏡串聯、解說,和當事各方進行全面的、直接的交流,引領觀眾“親歷”調查全程。記者的任務,不僅僅是采訪,還要有現場的發現,有親身的體驗,有細節、有行動、有物證。1996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開播,催生出了我國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出鏡記者,如今,“出鏡記者班”在不少高校中開辦,足見出鏡記者已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元素,這也預示著出鏡記者的隊伍將在我國電視新聞界進一步壯大。
出鏡記者發揮了電視傳播的現場感和面對面傳播的優勢。在以往的電視新聞作品中,有很多新聞由于一些優秀的出鏡記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現而增色。但是,我們同樣也看到,由于記者在現場的表現大失水準,而影響了新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對于存在的問題,可大致歸納為以下七個方面:
一、缺乏對新聞現場的判斷能力
新聞判斷能力是新聞記者的核心能力之一。新聞事件的現場往往是記者始料不及的,如果按照先前的新聞報道模式,勢必會使新聞不鮮活,失去生命力。
《難圓綠色夢》是《焦點訪談》獲獎節目,記者在現場出鏡中,沒有囿于先前策劃的框架,而是抓住現場中多年前樹立的“造林治沙”的碑文,如今卻少了個“林”字這個細節,即興現場點評,抓住了事件的本質和根源。為整個節目起到了升華主題,畫龍點睛的作用,反映了出鏡記者良好的新聞判斷能力。
兩家新聞媒體在同一條“執法部門銷毀收繳‘黑摩的’”的新聞中,分別采用了記者出鏡的形式,但是由于新聞判斷能力的不同,不同的記者出鏡帶來了不同的新聞效果。一家媒體的出鏡記者在銷毀現場時這樣說:“今天執法部門將對連日收繳來的3000多輛黑摩的進行集中銷毀,以此打擊非法運營行為。”另一家媒體的記者抓住了黑摩的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清一色的女工只需拿著鉗子輕輕松松就將摩的框架給卸掉的事實,在女工旁出了這樣的一段現場:“觀眾朋友,這是一輛人們經常乘坐的摩的,今天這些摩的在這里脫掉了外衣,您看,這些只需用鉗子輕輕一扳就散架的車,您還敢乘坐嗎?”同樣是出鏡記者,不同的新聞判斷能力,帶來了不同的宣傳效果。
二、缺乏對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
這一能力的欠缺往往使采訪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沉迷于現場氣氛,忘記了自己是新聞現場和受眾之間的中介,忘記了自己的職責。另一個極端是:置身事外,情感冷漠。不管現場氛圍如何,無論是什么題材和事件的新聞,記者總是千篇一律的“保持”同一風格、同一表情(無表情)。
《新聞調查》記者董倩在《羊泉村記憶》中,面對飽受苦難、飽經滄桑的老人,當她們泣不成聲的時候,董倩不去追問,她拉著老人的手,給人一種親切感和柔和感,整個節目讓人特別動情、特別感動。所以,適當的情感流露同樣是構成一個主持人魅力的重要元素。王志的采訪一直以沉著穩健、不露聲色著稱,但也有例外。他在廣州采訪抗擊“非典”第一線的醫務人員時,觀眾看到了王志多次擦眼淚抹鼻子的鏡頭,但每次情到深處,他都能適時轉換話題,把采訪引向深入。應該說,這里的情感控制是比較到位的。
三、無法擺正記者和被采訪對象之間的關系
在大量的新聞節目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記者采訪提問時,神態居高臨下,提問咄咄逼人。記者在新聞現場采訪,無論被采訪對象是誰,現場記者的行為視角不宜“仰俯”,而應該是“平視”,不僅如此,記者更要表現出起碼的禮節和禮貌。
某市的一位主持人,在采訪獲得奧運金牌杜麗時,上來居然就冒出了“你看上去可比25歲老多了”的話,這是很不得體的,缺乏起碼的禮貌,且不說當事人,就是觀眾也很難接受。還有一個記者在女排賽時采訪趙蕊蕊說:“全國觀眾都不知道你傷好到什么程度了,你能不能對著鏡頭給我們蹦兩下”。氣憤的趙蕊蕊說:“我都蹦一天了,你還讓我蹦!”說完頭也不回地就走了,記者只能自討沒趣地站在那里。
四、在鏡頭前關注自己個人形象多于關注新聞事件
出鏡記者一般都會注意兩個問題,一個是鏡頭前自身的形象,一個是進行現場采訪。一個成熟的出鏡記者會很自然的分清兩者的主次關系,但對一個新手來說,由于自信心不足就自然產生心理障礙,首先表現為對自身形象的苛求。
鳳凰衛視名記者“戰地玫瑰”閭丘露薇在給安徽臺的一次講課中,談到自己作為出鏡記者的體會時說:記者始終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她也沒有把到戰地采訪當作什么豐功偉績,只是當作又一次需要重點準備的采訪。對于自己的外在形象是否漂亮她并不是很關注,因為對出鏡記者來說主要考慮的不是自己的形象,而是要讓觀眾知道你在講什么。
五、提問能力不足,隨意性強
在采訪過程中問什么,怎么問,需要記者動一番腦筋。面對復雜的新聞事件,需要記者提前做好準備。這里的準備包括大量案頭工作,做到心中有數。怎么設計采訪提綱,憑空想是想不出來的,必須要翻閱大量文字資料,向知情人了解被采訪對象的背景情況。
作為央視《新聞調查》出鏡記者,董倩把自己定位于資料的搜集者,“要做一桌豐盛的宴席,素材的搜集是必不可少的,你準備了什么樣的料,決定著你將獲得一席什么樣的菜。
六、現場出鏡語言多為“無效”語言
我們知道,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語言并非是可有可無的語言,而是應該通過出鏡記者的口,表達出觀眾所不知、所想知的新聞事實。如果出鏡記者只是泛泛的交待一下觀眾一眼便可以看見的新聞事實,這樣的出鏡語言并沒有任何效果。此外,出鏡記者的語言也不該文縐縐,而應該通俗易懂,非常口語化。
曾經有個出鏡記者描繪游園會氣氛時這樣說道:”觀眾朋友,我們看到,現場有一面鮮紅的大旗高高飄揚,姹紫嫣紅的鮮花裝點在紅旗兩側,這里的游人非常多,有夫妻結伴的,有一家老小的……”其實,通過攝像機的鏡頭語言,觀眾早已看見了這樣的畫面,無需出境記者作這番現場講述。
七、沒有傾聽意識,只顧自己表現而忘了記者的職責
出鏡記者的傾聽,首先是一種尊重的態度。所有這些被采訪者都希望在一個平等的氛圍下進行交流,沒有人愿意處在被支配的地位, “傾聽”是你獲得邊緣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你進一步發問的起點。記者應當給被采訪對象自由表達空間,尤其是負面人物。
《新聞調查》有一期節目《失卻的光明》,因主治醫師處理不當,導致患者失明,柴靜用了一個多小時傾聽這位主治醫師的述說,沒有打斷,沒有鄙夷,聽苦衷、聽懊悔。采訪結束后,當事人哭了,說,從來沒有哪個記者像這樣聽他說話。記者要給對方說話的權力,自己對話題的流向進行宏觀調控,適時引導。
有記者出鏡的現場報道能夠使觀眾產生現場感、親切感、參與感,要將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就要對從事現場出鏡的記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迅速、準確地選擇出鏡報道的切入點。或是在新聞的開頭,交代時間、地點,發生了什么事件,比如觀眾經常看到的國家領導人出訪,就是以記者出鏡的方式開頭;或是在新聞的結尾,記者出鏡對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評述,這是國際上比較通用的一種報道形式。
第二,從事現場出鏡的記者,要注意在公眾面前的形象,包括舉止、儀表等。因為他是代表電視臺出現在觀眾面前,不是個人行為。因此,就要求記者在出鏡時穿著大方得體,特別要與所報道的新聞事件的環境相吻合。
第三,從事現場出鏡的記者,不僅要有流利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有敏捷的思維。能隨著新聞現場發生的變化,及時組織語言,進行評述,能夠承前啟后,傳遞新聞節目的精髓。出鏡記者不同于播音員、主持人,他的發音并不一定是標準的普通話,像央視的駐外記者顧玉龍、劉正鑄,他們雖然說話有明顯的地方口音,但是并不影響觀眾對他們所播報的消息的收看與理解。作為出鏡記者,他的語言邏輯性要強,要保證在新聞現場說的話能直接用到節目中,因為后期制作時不能對出鏡記者的語言進行修改,否則就失去了新聞的真實性。
總之,電視新聞的成功與否,同出鏡記者內在的新聞品格,外在表現有著直接的關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新聞節目的成敗。
參考文獻
①葉子:《電視新聞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②劉明華、徐泓、張征:《新聞寫作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③趙玉濤,《如何做好出鏡記者》,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
(作者單位:安徽電視臺新聞中心)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