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媒體發展格局中,電視的生存與發展不僅面臨著業內的激烈競爭,還要面臨互聯網等眾多新媒體的挑戰。電視新聞要重奪市場必須突出的優勢是能夠用真實的現場畫面、解說、同期聲等新聞細節,表現新聞事件或人物的真實狀態,電視新聞要達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效果,尤其離不開細節的運用。
【關鍵詞】電視新聞 畫面細節 細節鏡頭 細節意識
隨著傳播觀念的深入和受眾對傳播效果要求的日益提高,把電視新聞細節的運用作為提升電視新聞傳播質量的形式開始受到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重視。沒有細節的報道是無法打動人心的,也不會給人留下什么印象,好的畫面細節可以使人物更豐富,使事件更生動,使新聞更具感染力。用細節表達感情,用細節塑造形象,用細節深化主題,這應該是電視新聞畫面語言構成和應用的一個重要手段。那么,我們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細節,什么是電視新聞細節?近年來關于電視新聞細節的說法大致可以概括為三種:一是“所謂細節,一般是指作品中與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生活情境等產生有機聯系的局部或細部敘述單元。它是構成作品整體的基本要素。”第二種是“所謂電視細節,就是構成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情境、自然景觀的最小單位,如果說情節是電視新聞的筋骨,那么細節則是電視新聞的血肉。”第三種是“細節,顧名思義,是指那些細小的、局部的環節或情節,是豐富情節、塑造人物性格、增強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記者通過對細節進行描述或攝制,可以將人物和事件的特點加以凸現,突出采訪對象的生動性和真實性,增強受眾的記憶深度。
一、電視新聞細節的作用
1、用以揭示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本質,凸現新聞主題思想
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細節的作用是其他畫面以及任何生動的解說都無法代替的,電視新聞細節是為主題服務的,圍繞主題又能突出表現主題,并有益于新聞事實的傳播效果。細節語言包括有沖擊力的圖像和有吸引力的語言、音響、屏幕文字等,定義內涵除了實指因素外,還有個虛指因素“力”。什么是電視新聞語言中的“力”呢?它是指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能夠吸引觀眾注意力的行為、言語、文字和音響等細節語言符號。在傳播過程中,它們和大量的表現力平淡的語言符號結構為一個整體,突現出信息的力度即揭示新聞事件、人物的本質之所在、主題思想之所在。
2、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增強觀眾記憶深度
眾所周知,細節的本質就是“放大”,通過細節的刻畫,可以將人物和事件特點加以突出,從而愈加顯示出形象的生動性和真實性,揭示出生活的本質,以達到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增強觀眾記憶深度的目的。
3、傳遞深度信息,增強電視新聞傳播的感召力
實踐表明,人們如果對外部感知能夠進行思索,并形成強烈的對該感知的意象,就可以獲得對事物的深度理解。就電視新聞而言,由于記者精心選取角度,在細節中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對事物的獨特理解,細節就被賦予了一種記者獨特的心理感受和意象空間,使得畫面不但蘊含了豐富的外觀形式,而且為觀眾提供了抽象思維層面的意象。新聞前輩穆青曾說過:“有時,一個細節比千言萬語更生動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二、電視新聞細節的傳播功能
1、電視新聞細節能夠穿透表象、深化主題
新聞細節是指作品中那些能有效地增強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表現力的細枝末節,是新聞中最微小、最生動、最傳神、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實,用高爾基的話來說就是“細小而又有代表性的事情”。新聞現場的場景、人物的表情與語言,這些細節雖是細微的,卻能準確高效地傳遞新聞,有效地揭示新聞的本質特征,有助于體現和深化主題,往往能起到以小見大、豐富表現力的作用。
2、電視新聞細節能夠滿足受眾的信息訴求
電視新聞以其獨有的畫面優勢比其他媒體更具視覺吸引力和沖擊力,但是實踐告訴我們,僅僅依靠寬泛的視野、空泛的電視畫面描述無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集中在某一局部或某個點、某件小事,做具體、細致的描述,才會使新聞報道變得有血有肉,才能引起觀眾的視覺關注,使他們由無意注意轉向有意注意。
3、電視新聞細節是改善傳受雙方關系的有效途徑
電視新聞細節能夠拉近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與觀眾間的距離,電視新聞通過對現場的拍攝,讓觀眾通過畫面直觀地感受到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其特有的優勢使之本身便具有一定的可視性和感染力,而細節的運用則更能帶動觀眾進入新聞現場,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進一步勾起觀眾對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的深入關注,觀眾在體驗新聞中理解了新聞,使新聞富于人情味,增強了觀眾的記憶深度,也強化了新聞的傳播效果。所以說,只有抓住細節,運用細節,才能做活電視新聞。
三、電視新聞記者應注重細節意識的培養
1、培養敏銳的“新聞眼”觀察捕捉細節
富含新聞價值、人物情感和意義特征,并且能夠引起受眾特別注意的細節無處不在,只是記者往往為了搶新聞而忽略了它的存在。記者要有新聞眼,要注意對現場進行仔細觀察。在視覺觀察的過程中,目光不能單單盯住被攝體,而忽視周圍的客觀存在,否則就容易表現面狹窄、公式化、概念化;要把握拍攝的瞬間,貌似平常的細節,抓住了它們,對新聞作品來說,“就像一只被剝開的石榴那樣暴露于眾,易被人們接受”。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應努力追求給人的視覺以新鮮、獨特的感受,產生一種啟動視覺神經的強刺激,以期引起觀眾的注意。
2、培養用固定鏡頭表現細節的意識
追求用畫面細節反映新聞事實,是鏡頭形式準確到位的一種體現。固定鏡頭能從一個側面反映記者捕捉新聞事實的能力,當然并不是說所有的畫面細節都必須用固定鏡頭,但確實用固定鏡頭,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播更多的信息,言簡意賅地傳遞信息。使用固定鏡頭進行畫面細節的尋找和創造,往往能體現出記者搶新聞和組織新聞畫面的能力,反映他們在平時對業務知識的積累和升華。
3、避免細節即特寫鏡頭的誤區
在電視新聞的拍攝手法中,細節不是特寫鏡頭。雖然特寫畫面所反映的大多是值得留意的新聞細節,但是細節卻不是特寫鏡頭所能全面詮釋的。不能一提出畫面細節就只考慮特寫鏡頭,養成死板的畫面思考方式。有些畫面細節需要放在整體的現場環境中,才更能體現出現場的氛圍和新聞主題。
4、運用后期制作的特殊處理
讓細節定格,以突出細節;用慢鏡頭、特殊符號等突出細節畫面;用鏡頭回放的辦法突出細節畫面,對于那些重要的但一閃而過的細節,為了讓觀眾看得更清楚印象更深刻,編輯在后期制作時,往往采用鏡頭回放的辦法以突出新聞的細節。
筆者認為,好的細節對表現新聞主題、增強電視新聞節目的可視性和感召力,同樣具有重要作用。現如今,一些同行在新聞素材拍攝中,特別是消息類新聞,往往不重視細節畫面的運用,因為目前的新聞都配有解說詞,即使完全不用細節鏡頭,全景和中景也勉強可以滿足新聞畫面的要求,同時拍攝全景和中景也相對容易,而抓拍細節,則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因此相對比較困難,于是就投機取巧,造成報道的新聞陷入到“兩張皮”的尷尬境地。甚至,有些記者將新聞中的細節進行簡單的羅列、堆砌,而與新聞主題脫節或是弄虛造假,使其完全喪失了生命力。筆者曾前往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小崗村進行采訪,確立的主題就是小崗村改革開放30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折射出皖東農村的發展與變化。采訪中,除了常規的人物訪談說變化,集體經濟、農民收入數字對比說變化之外,筆者更多的是拍攝了大量的細節鏡頭進行對比,比如,當年的茅草房已變成了如今的旅游參觀景點,旁邊豎起了一排排村民現在居住的二層小樓,村民家中彩電冰箱洗衣機一應俱全,院落中擺放的農用耕具不再是犁,而是變成了手扶拖拉機,出行工具也由自行車變成了摩托車,手機在村民眼里更不是什么稀罕物等等,通過一組組這樣的細節鏡頭,客觀的反映出小崗村村民當下真實的生活狀況。這條長消息播出后受到了較好評價。
因此,在電視新聞中,細節的作用是任何完美的畫面以及生動的解說所無法代替的。細節能使電視新聞“活”起來,能使電視新聞“立”起來,能使電視新聞“深”起來,能使電視新聞“靚”起來。《新聞調查》是央視一檔深度調查類新聞欄目。它以探尋事實真相為口號,以促進社會公正與和諧為目標而備受社會關注,更是地方新聞媒體從業者學習的典范。在其多期節目中記者充分而恰到好處的運用細節鏡頭來捕捉易被忽視的信息,刻畫細微變化,展現新聞點,并通過引導串聯,帶領觀眾逐步走向新聞真實的背后,細節鏡頭起到了“一言抵萬語”的神奇作用,可以說對于細節的捕捉和把握成為新聞調查節目中的點睛之筆。由此可見,在激烈的競爭下,電視記者要使自己的新聞報道脫穎而出,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和業務技能,培養和強化自身的新聞細節意識,用敏銳的眼光觀察社會,用堅毅的耐性捕捉細節,不遺余力的運用好新聞細節,做出自己的品牌新聞。
參考文獻
①馬武,《新聞報道要注意細節的運用》,《新聞愛好者》,2009(17)
②郝建軍,《細節:電視紀實的魅力》,《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6(9)
③黃匡宇,《電視新聞細節論議》,《現代傳播》,2001(6)
④陳文彩、李泳,《細節在電視專題片中的魅力》,《理論觀察》,2003(3)
(作者單位:滁州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