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民生新聞的蓬勃發展成為中國電視新聞界少有的熱鬧景象,受到觀眾的歡迎,很多省市的民生新聞欄目都創造了收視奇跡。這也對新聞節目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語言表達方式上要“說新聞”,要以優化傳播效果,滿足觀眾收視愿望為目的,富于創新,注重故事性表達、平民化詮釋、趣味性包裝等等。
【關鍵詞】主持人 說新聞 講故事 平民化 個性化
一、對“說新聞”的認識
民生新聞,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的社會新聞。從2002年元旦江蘇電視臺《南京零距離》的開播,到兩年后在全國各地形成的燎原之勢,這種帶有新聞改革性質的電視欄目的出現絕不是偶然。
說新聞是新聞改革的要求,也是時代的需要。它的最大優點就是貼近生活、貼近受眾,表現在有聲語言上,就是親切、自然、明快、流暢,對象感更鮮明貼切。中央臺《現在播報》、安徽臺《第一時間》、北京臺《第七日》等為新聞節目改革樹立了榜樣。說新聞的這個“說”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的聊天,應該是有目的、有內容、有態度,更應該有語言基礎和現實基礎。同時,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繼續發展壯大,方言“說新聞”節目也必須突破制約自己發展的幾個瓶頸。
1、“說新聞”存在的現實基礎和主要特點
“說新聞”,特別是方言新聞節目作為一種新的傳播表達樣式,有其產生的現實基礎。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面對央視的強勢,相對弱勢的地方電視臺在欄目制作上,越來越注重選擇播出什么樣的新聞、如何播出新聞,因此社會軟新聞、民生新聞興起。最近,各個地方頻道又開始采用方言播報新聞,例如廣東電視臺珠江頻道的《630新聞》,杭州西湖明珠頻道的《阿六頭說新聞》等等。該類節目就其目前的發展態勢而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一定的發展前景。
(1)方言“說新聞”節目發端并非偶然。“說新聞”這種電視新聞節目形態發端于鳳凰衛視,其特點是將人際傳播引進大眾傳播來,強調新聞不是讀,而是說和講。“說新聞”秉持平等互動的傳播地位,使用平民視角運用平民化的語言,其風格表現為故事化、生活化和互動化。
(2)節目形式新穎、貼近民生。從新聞學發展的大視角來說,方言新聞的興盛仍舊屬于“以平民視角關注平民生活”的民生新聞改革浪潮。從本質上講,方言新聞節目與民生新聞并無區別,它們的差異僅在于播報形式的不同。它們最大的相似點就在于,都是以普通民眾作為主要的收視群體。所以,無論從節目內容還是節目的形態和包裝上,方言新聞節目都沿襲了民生新聞“平民化”的風格。
(3)方言新聞節目存在有其市場依據。著名的媒介經濟學家Picard曾經說過,受眾最歡迎的節目是本土化的節目,其次是臨近地域文化的節目,排在第三位的才是好萊塢之類的以世界娛樂為舞臺的節目。本土化的節目因為切合了受眾的接近性要求,而必然受到青睞。
(4)方言新聞的節目有其存在的現實土壤。由于中國國情和現實的需要,新聞媒介依然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本質上依然是一種宣傳工具。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新聞報道上內容的突破就只能是“戴著腳鐐跳舞”,不可能放得太開。這也迫使各類新聞節目的改革必須轉而向“邊緣突破”——在“新聞表達方式”上下功夫,以方言播的新聞就這樣被地方臺推上了“新聞改革”的前臺。
(5)方言新聞節目有其文化上的價值。方言新聞節目文化上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民間文化承傳的價值;二是文化認同建構上的價值;三是文化顛覆與反抗價值。
(6)方言新聞節目在其播報的內容上也有值得借鑒和參考的價值。不同于大多數嚴肅正統的“硬新聞”,方言播報類的新聞節目在內容上更多的是與普通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新聞等類的“軟新聞”、“民生新聞”,更容易引起普通社會大眾的興趣與關注。
2、方言播報新聞節目發展的瓶頸
(1)方言類的新聞節目過度擴散會引發受眾審美疲勞。因為商業利益的驅使,各地方電視臺不顧自身的實際情況,對節目內容和形式進行毫無創意的挪借,有的甚至只是同臺其它新聞節目的方言化,這樣的節目樣式勢必會引起受眾的審美疲勞。業界人士對此不無擔憂:方言節目宜精不宜多,雨后春筍般地出現,而后又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步入衰亡期。
(2)方言類的新聞節目不能得到大范圍的推廣。方言作為一個特定區域內的特定文化種類的表現形式,只能在可以了解該語言和該文化的范圍內使用,一旦超出這個范圍,就容易讓人誤解,得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方言播報新聞類的節目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會受到限制和阻礙。同時,如果大量使用方言播報,對普通話的推廣作用也會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
(3)方言類的新聞節目流于小氣與俗氣。語言是思想的家園,也是人類精神活動的家園。方言類新聞節目的內容大多也是張家長李家短的,眼界不開闊,也不大氣。節目雖有較高的收視率,但鑄就的是精細與小氣的品質。同時,一些俚語、方言在使用上良莠不齊,有很多難登大雅之堂,不利于孩子們的成長。
(4)方言類新聞節目容易導致外地人對該城市的排斥感。在一個方言區內,使用本地強勢語言的人會有一種心理上的優勢,而媒介利用這種語言播報新聞的方式又大大強化了這種優勢感;同樣,使用另外一種語言的人群會感受到語言上的歧視,這種歧視也會轉變成心理上的弱勢感,進而產生對該地區的整個的排斥感,這將不利于來自不同區域的組群的交流與融合,更不利于各類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3、“說新聞”本該具有的特色
首先,“說”必須準確。這準確不僅指內容表達要準確無誤,更是指語法、邏輯、修辭、字音都不能出錯。準確是節目主持人語言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把“情系(xi)災區”念成“情系(ji)災區”,把“聯袂(mei)演出”念成“聯袂(jue)演出”,或者讀破句,或者有口齒含糊,要費勁去聽才能聽明白說的內容,那就降低了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標準,也降低了節目的質量。這就要求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既要生活化,又要規范化。
二、民生新聞主持人需個性化
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現在的時代已不是故事的時代,而是講述的時代,故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講故事,用什么方式講故事。”在生活快節奏給人們帶來巨大壓力的今天,受眾更喜歡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心情愉悅的接受新聞信息,而不喜歡主持人正襟危坐、字正腔圓的傳統的“播”新聞方式,因為這樣給人一種“政治說教”、強行灌輸的壓迫感。而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出現,正是滿足了今天社會發展變化呼喚電視節目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因此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除要具備以上的基本素質外,還要在個性上下功夫。
作為地方性的民生新聞欄目,《零距離》和《第七日》正是把握住了受眾的心理性,把新聞的表達方式放在了“怎么說”(how to say),而不是在“說什么”(what to say)上,讓受眾主動攝取而不是被動接受新聞信息。為了將新聞“說”好,主持人孟非和元元可是下了大功夫。孟非每天要讀南京市面上的所有報紙,然后在精選出三篇為他的“孟非讀報”節目板塊準備。元元則有時為了把一個結束語寫絕,反反復復改上多遍,直到形成真的“元元語言”。孟非和元元都在“說”新聞,但可能由于性別或地域語言表達上的差異,雖有“幽默+質疑”的共同之處,但兩個人“說”的風格卻有差異:孟非“說”新聞是“犀利+個性化”的評論,元元則是“寬厚+到位”的絕唱。評論也好,絕唱也罷,孟非和元元干凈、利落、樸實、真誠的“說”法,能直接說到老百姓的心窩子里,觸摸到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從而產生“替咱們老百姓說話”的意識共鳴和觀點認同,拉近了欄目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三、民生新聞主持人需有真性情
元元、孟非、阿六頭三位主持人的個性化點評在地域新聞中堪稱一大亮點。他們的平民情節與人文關懷有機結合,幽默風趣、味道十足。他們把通常的事理做軟化、擬人化、趣味化處理,另辟蹊徑轉換角度,不將官話、套話、避免話語霸權。
比如,元元善于在人情味上琢磨,風趣幽默中把該批評的點到為止,講究“勸服”,如:有人反映,盧溝橋的獅子損毀嚴重,因為每天一早一晚總有一幫鍛煉身體的人把他們當作健身器,有抱著打晃悠的,有拿肩膀撞的,有在上邊壓腿的。按說這些獅子多少年的風吹日曬甚至戰火硝煙都能挺來,這點花拳繡腿應該不在話下,可也架不住這種日復一日的消磨。這些石獅子辛苦艱難大半生,熬到了和平的好年月,就別讓他們再接受新的考驗了。
這些平民化、個性化的主持語言并不按常理出牌,而是把石獅子擬人化處理,幽默趣說,并不直接“打板子”,而是俏皮地“勸服”,這樣更可能產生作用,也在無形中打造了主持人的品牌。
參考文獻
①《播音主持藝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②吳郁:《主持人的語言藝術》,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③徐丹輝:《語言藝術探索》,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④白謙誠、原默,《中國主持人20年》,《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12)
⑤吳郁,《地域新聞表達方式中主持人元素解讀》,《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12)
(作者單位:滁州廣播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