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博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媒介傳播格局,日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但是由于微博的準入門檻較低、把關人缺失和網民自律性不強等原因,造成了微博平臺中新聞倫理的失衡。本文就微博上新聞倫理失衡的現狀進行分析,對重新構建微博新聞倫理提出對策。
【關鍵詞】】微博 新聞倫理 失衡
微博掀起了140字符信息傳播的狂歡。即時發布、傳播迅速、互動性強、可定制等特點,使微博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扮演起不可小覷的角色。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手段,極低的準入門檻為公民發布新聞提供一個新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微博發布者完成了向公民記者身份的轉變,微博時代的到來也標志著我國公民新聞傳播進入新時代”①。一方面,微博可以傳播正面聲音,反映社情民意,提供豐富信息,進行社會監督,積極服務社會;另一方面,傳播者的魚目混雜和“把關人”的缺失,也使得非理性聲音大面積快速傳播,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一、微博平臺中新聞倫理的失衡
1、假消息、假新聞蔓延
微博平臺中,人人都是記者。在平民話語權得到伸張的今天,“有話要說”的人越來越多。人人都可以傳遞信息,虛假信息和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信息得到大量傳播;另外,微博平臺中碎片化的信息文本和140字的小信息容量很難客觀全面傳達信息,信息傳播者的匿名性加劇了“事后問責”的難度,這使得微博成為謠言和假新聞滋生的溫床,各種虛假信息井噴式爆發。溫州列車追尾事故發生后,“重大事故死亡人數上限為35人,否則領導撤職”的假新聞就首先在微博上發布。2011年的日本地震中,配有電視英文直播和中文滾動字幕截圖的“日本漫畫家年會賓館被地震震垮,尾田榮一郎、鳥山明等集體遇難”的虛假消息進一步證明了許多假新聞都是始于微博并盛傳于微博,微博儼然成為一些假消息的生產基地。
2、新聞侵權現象頻發
作為信息發布和傳播的平臺,微博的交互性很強。它具有關注、轉發、評論、私信等功能,這些功能為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提供了便利。在這種極為便利的信息傳播環境中,傳播者很容易行使“監督權利”,扮演道德糾察員的角色,對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件展開猛烈抨擊。同時,通過粉絲群對信息編輯、收藏、轉發、評論,結成強大的輿論聯盟,在微博平臺上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其中不乏熱心網友,通過人肉和微博等多種渠道,找出當事人的詳細資料,包括照片、工作單位等個人隱私信息,在網絡上大肆傳播,進行各種人身攻擊,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2011年圣誕節前夕,“丈夫和小三逼死原配”的消息在微博中以爆炸的速度傳播,事件中三個當事人的微博粉絲數量成倍增加,其中丈夫和小三的照片被廣大網友翻出,并被標注上“負心漢”和“小三”的字眼,網友評論中常見“不要臉”、“狗男女”等字眼,同時當事人的工作單位、工號、QQ號、工作單位聯系方式等信息也被網友翻出,在網絡上瘋狂流傳,更有網友直接通過聯系方式對當事人進行各種騷擾,這些行為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
3、不良信息擴散
微博的信息傳播是即時的,這種“即時”將信息傳播帶入了“秒時代”,但“即時上傳”的信息其編寫方式也存在嚴重的缺陷。因為缺少相應的“把關人”,加之部分網友極強的獵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微博平臺成為傳播謠言、宣揚暴力、性丑惡、地域歧視等的不良場所。在微博平臺上,直接展現暴力、血腥、災難、痛苦的照片和視頻成為微博主增加粉絲數量的手段之一。另外,隨著微博上討論交鋒的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微博用戶參與其中,討論中的信息表達頻繁出現暴力和威脅等不良信息。更令人擔憂的是,“在虛擬現實中的威脅和恫嚇,開始轉變為現實暴力行為,甚至一些實名認證的人士也參與這種暴力”,并將其作為擴大影響力和傳播效果的途徑之一。這樣的言論表達,不僅導致針對事件個人侵權行為的發生,而且會對整個國家的的言論表達空間造成極壞的影響。
二、微博平臺上新聞倫理的構建
隨著公民記者群體的不斷壯大,微博在信息傳播和輿論監督方面的巨大優勢已經初現端倪,“在一些突發性事件及公共事件中,微博展示了其獨特的魅力,它不僅成為公共輿論的‘發聲地’,更成為新聞事件的‘發生地’”②。比如動車事故、郭美美、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李娜奪冠、小悅悅、李雙江兒子打人等事件。如何保證微博平臺中的公民記者的信息傳播走出情緒化和非理性的困局,充分發揮微博的媒體功能,成為真正影響歷史進程的“微力量”,在當前的微博管理和建設中顯得越發重要。
1、推行微博實名制
“微博實名制”在網絡上已經引起激烈爭論,部分人認為實名制搶占了網民最后一塊自由言論的陣地。盡管微博實名制可能會對用戶的活躍度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從長遠看,卻有利于提升微博媒體營銷價值和用戶的內容自律,促進微博平臺上信息的理性傳播。但是,在推行實名制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兩個問題:首先,微博實名制的前提應該是保障用戶個人信息安全和合理的言論自由,保障網絡言論輿論環境的寬松和網民輿論監督的安全性。其次,微博實名制要有一個緩沖期,在實名制營銷中,加強對于實名制用戶微博使用特權的宣傳,盡量削弱宣傳中的政策強制性,以防引起網友的抵觸心理。比如新浪微博中的“微博達人”和“加V用戶”,均要求實名制認證,網友對此并沒有明顯的抵觸心理,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2、提升網民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nDtJ03aRWphQBUDo4Vau7Q==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③在微博平臺上,網民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承擔著信息的生產和再傳播任務。因此,提高網民的信息生產能力和選擇質疑能力,加強信息傳播者的責任意識對于當前微博平臺上新聞倫理的構建至關重要。
提升媒介素養,應該以網民自律教育為中心,輔助以社會教育和第三方監督,培養網民的責任意識:既要對自己發布的信息負責,又要對自己轉載的信息負責。由于具備明顯的群體特征,這種自律教育應該針對不同群體的網民進行有區別的教育引導。2011年9月27日,孔子迷“新儒家小子”在其微博上倡導“中國網民自律日”,倡議廣大網民以實際行動響應“自律公約”,牢記“互聯即互愛”原則,發揚“愛TA精神”為構建和諧健康的網絡,凈化網絡環境做出貢獻。該倡議一經發表,即刻引起強烈反響,得到多數網友的支持和轉播。這種方式借助網絡平臺以適合年輕人的方式展開,非常符合微博用戶年輕化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3、加強運營商倫理意識,提高從業者職業素質
作為微博平臺上信息傳播的“把關人”,微博運營商的職業道德建設對于新聞倫理的構建至關重要。運營商的職業道德建設應該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為最終目標,逐步建立和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和工作流程,制定自律規范,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提高自律意識,做好信息的“把關人”。同時,要加強對從業人員,特別是網站負責人和主要管理人員在法制、媒介素養等方面的教育培訓,提升其網站管理的主動性和科學性。此外,運營商還可以借助網民力量,加強網民內部的監督,比如新浪微博推出的“微博打假”,平衡網絡空間信息發布數量和質量的落差,實現網民、企業和國家監督力量的良性互動,凈化信息傳播環境。
4、立法規范網絡環境,推進微博法制化進程
立法規范網絡,就是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通過多種手段,保障網絡的優勢得到最大的發揮,維護全社會的秩序和利益。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微博言論納入法制化環境中,加大對于微博上的謊言、謠言、誹謗侮辱他人等侵權行為和不良商業競爭等行為的整治力度,凈化微博平臺上信息傳播的不良風氣。其次,要善于借助網絡微博等新型媒介搭建法制平臺,一方面通過互動進行普法教育,影響、教育、引導網民抵制信息傳播中的侵權行為;另一方面通過微博平臺,建立網上“公檢法”,增強網民與法制部門的互動,,隨時糾正各種不良信息和違法傳播行為,推進微博的法制化進程。
結語
作為新興的信息傳播手段,微博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微博平臺上的信息傳播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新聞倫理在網絡新環境中逐漸失衡。因此,只有不斷推進網絡環境中新聞倫理建設,才能不斷凈化微博平臺中新聞傳播的環境,提高新聞質量,使之在信息傳播和社會監督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①張羽、侯逸君,《公民新聞傳播中的微博假新聞現象探析》,《今傳媒》,2011(2)
②張頤武,《微博暴力是互聯網災難》,《環球時報》,2011年12月4日
③彭蘭,《網絡社會的網民素養》,《國際新聞界》,2008(12)
(作者:均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2011級碩士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