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媒體這一概念近來廣泛被業界使用,它也成為了業界的關鍵詞之一。新聞的傳播者應該如何改變才能使自己適應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以此來贏得受眾?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全媒體記者培養方式逐漸付諸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取得了成功和效果的。但是我們也會在這些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面對全媒體記者培養的熱潮,我們是否應該進行冷靜的思考,針對問題探討出全媒體人才培養的合理觀念,這是本文的要旨所在。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 全媒體記者 全媒體思維
一、全媒體時代的全媒體記者培養的嘗試
全媒體記者又稱“全能記者”、“背包記者”(backpack journalist)、“復合型記者”等。它是指在了解各種傳播載體、傳播規律、傳播知識、傳播技能的基礎上,能夠進行創造性傳播活動的傳播人員。從全媒體記者的概念來看,它對記者提出了比傳統媒體時代更高的要求。
事實上這一觀念已經指導著新聞業在做各種嘗試和轉變,或者說是新聞業為謀求更好的發展而進行的全媒體記者培養的主動選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全媒體記者培養的趨勢。
先看看幾個典型新聞單位的業務形態: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下的網站首頁設置了專門的“全媒體頻道”;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網站的湖南在線,以“全媒體播報平臺”方式發布滾動新聞。無論是“全媒體頻道”還是“全媒體播報平臺”,它們的共同點都是新聞來源必須依靠報業集團記者每天24小時不斷地提供素材。
在新聞單位的機構設置,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實例:廣州日報成立了24小時滾動新聞部門;煙臺日報傳媒集團成立了“全媒體采編中心”;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建立的“全媒體記者”、“視頻全媒體記者”等等。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大型的媒體集團面對全媒體時代媒介融合的沖擊,都在做相應的應對和改變。除了在基礎設施和條件上,更重要的是對新聞從業者也在做培養方面的改變,畢竟傳播者才是信息傳播的關鍵所在。因此,全媒體時代有意識地培養全媒體記者是大勢所趨。
二、目前全媒體記者培養的誤區
人們很容易把全媒體記者簡單地看做是各種功能的組合體。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印象,筆者認為可能是基于這樣一種思維定勢:因為把全媒體當做是各種媒介的融合,所以也理所當然的把全媒體記者當做是各種傳播技能的融合體。事實上,新媒體時代不僅僅是新聞報道將文字、圖片、視頻等表現形式綜合體現,新媒體記者也不僅僅是會使用筆記本、相機、攝像機等各種裝備,會采、寫、編、錄等各種技能。具體的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來闡明這個誤區:
1、全媒體記者實際上不可能做到“全”
世界上最早設立媒介融合課程的院校之一密蘇里新聞學院,該學院的邁克·麥金教授認為,沒有人能把每件事情做好。試想在新聞現場,要求一個記者在進行文字采訪的同時抓住要點進行相關記錄、在攝影中抓住完美瞬間進行構圖、在攝像中準確調整機位和景別、在出鏡中還要表現良好等等,這一切似乎是天方夜譚。
2、媒介融合并不一定要全才的記者
既然全才我們不易得到,是否就意味著我們在媒介融合的時代就無計可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全媒體時代對全媒體記者的全才要求,愿望是美好的,并且我們也應該盡量去做到,去提高和武裝自身,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得放棄我們的核心競爭力。由此看來,我們急需從全媒體記者的誤區里走出來。
還是以密蘇里新聞學院為例。在密蘇里新聞學院里,媒介融合的課程分為4各階段,分別是:基礎理論(Fundamentals)、報道(Reporting)、編輯與生產(Editing and Producing)、以及高度融合(Capstone)。作為最后也最重要的第四階段,學院要求的是學生在前各階段將所學進行串接然后分工組隊,以團隊的方式合作上交作品。他們認為媒介融合不一定需要全才,相反合作才是基礎。
同樣在我國,培養全媒體記者的煙臺日報傳媒集團,他們的例子也會給我們認識全媒體記者一些啟示。當他們面對一般事件性報道時,通常會采用兩到三個人組成小型團隊進行報道工作,并且在采訪現場會有明確的各自分工。
3、全媒體記者不一定代表著效率和成本的節約
有時候,一人獨攬工作并不代表著高效率。正如明確的社會分工才帶來了工業時代的效率一樣。同樣,一個所謂的全媒體記者如果只強調速度和數量的話,那他注定高效不了。眾所周知,注意力太過分散是拿不出高質量的作品的,試問如此低水平的重復就能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傳播挑戰了嗎?
或許全媒體人才的提出還可能是處于這樣一種考慮,節約成本,增加盈利。如果是基于這樣的考慮,這確實無異于是一種殺雞取卵似的短淺的考慮,要知道,傳媒的盈利在于用戶的價值最大化。這種靠縮減“工作人員”來節約成本的短期行為很可能會造成信息品質的下降,如果超過受眾的忍受,遲早會被受眾所拋棄,傳媒無利可尋,反而虧本。
三、培養全媒體記者重在思維轉變
一般來講,全媒體記者的培養有兩種途徑:一是對已經從事新聞工作的記者進行培訓;二是對傳媒院校的準記者們進行課程和技能培養。從業界未來的需求看,似乎對傳媒院校的準記者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全媒體記者的源頭訓練才是更有效和更急迫的事情。事實上,早在2005年,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就設有了媒介融合專業和實驗室。在我國,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也陸續建立了媒介融合實驗室,讓學生在仿真模擬的全媒體環境下學習和實踐。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新聞行業內針對新聞工作者的培訓還是高校采取的針對性教育,他們都有一個弊端,即都太偏重于媒體技能上的運用。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僅僅要求傳統紙媒記者要學會拍視頻、編輯等技術,學生在校得掌握各種設備技術的怪圈。
事實上,培養全媒體記者最核心的不是在技能上的簡單掌握,而是一種意識和思維的轉變。怎樣突破傳統媒體思維和和自身固有思維,把受眾轉變為用戶,把灌輸轉變為互動,以平等的心態去服務受眾,摒棄無冕之王的頭銜,甘做公民記者的一員,這才是思維轉變的關鍵所在。
因此,我們認為培養全媒體記者應該圍繞“各種技能的掌握是基礎,整合運用和融合是方向,思維的轉變是核心”的觀念來進行。
結語
作為正在接受全媒體記者培養的準新聞記者,在此學習過程中筆者深有體會和感悟。一方面對全媒體時代的未來充滿了希冀,另一方面又頗感壓力和迷茫。簡單的全媒體記者培養戰略只能讓我們成為機械的操作者,各種流程的執行者,我們進行的是沒有思想的簡單傳播。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全媒體記者的“全”,在各種技能掌握的基礎之上不能摒棄專長和核心技能;融合式的報道中也需要相互合作和幫忙;全媒體記者也需要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基本專業知識。這才是全媒體記者培養的合理觀念。
【本文為大學生創新型實驗項目《全媒體戰略的運用與啟示——以武漢地區辛亥百年報道為例》的相關論文】
參考文獻
①付曉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國新聞業和新聞教育變革——訪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媒介融合項目創始人邁克·麥金教授》[J].《新聞與寫作》,2009(8)
②鄧濤,《中外媒介融合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