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的媒體中,越來越多的廣告穿上新聞的外衣,讓人難辨真偽。廣告新聞化的這股歪風正愈刮愈烈。廣告新聞化有以下表現形式:一是版面“一體化”, 二是形式新聞化,三是內容故事化,四是“專家”忽悠化。廣告新聞化危害如下:一是欺騙、誤導消費者,二是損害媒體品牌形象,三是阻礙廣告行業發展。規范廣告發布,構建消費者、廣告商、媒體三方面“共贏”的良性互動,才是媒體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
【關鍵詞】廣告新聞化 版面“一體化” 形式新聞化 內容故事化 品牌透支
在當今的媒體中,越來越多的廣告穿上新聞的外衣,廣告新聞化的這股歪風正愈刮愈烈,在省內各媒體中比比皆是,隨處可見。
《廣告法》第十三條明確規定:“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能夠使消費者辨明其為廣告。大眾傳播媒介不得以新聞報道形式發布廣告。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發布的廣告應當有廣告標記,與其他非廣告信息相區別,不得使消費者產生誤解。”而新聞化廣告卻是千方百計地讓消費者產生誤解。筆者在查閱新聞化廣告時,不禁感嘆媒體及廣告商用心之良苦、手段之多樣、花招之頻出。這些廣告把筆者這樣的媒體界人士都能“唬住”,對普通讀者的欺騙性更是可想而知。
一、廣告新聞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本文僅以報紙為例,分析廣告新聞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1、內容故事化
一些廣告稿件往往以講故事的形式增加其可信度,這在醫藥保健品宣傳中最為常見。每個周末,是各都市報醫藥刊發醫療保健品廣告繽紛綻放的高峰。2012年4月7日、8日,在省城合肥的五家都市報上,治療癌癥、風濕病、糖尿病、鼻炎、前列腺、癲癇病、婦科病,賣冬蟲夏草、牙白金、珍珠丸、結石通茶、減肥油……這一類的廣告連篇累牘。在廣告中,人物活靈活現:和平小區的張阿姨、高新區的劉老師、大市場趙師傅、雙崗樊先生……情節也真切感人:“昨天,有位中年司機急沖沖趕到養生大藥房,一口氣買四周期,還說‘我平時跑長途客運,忙啊,這次干脆買四療程,一口氣把老毛病全搞好!’”……
在市級報紙中,內容故事化的廣告也時有出現。2009年4月29日的某市級日報晨刊頭版下方刊登了一則稿件《一個電話 成績竟提高了80分》,說的是“自本報連續報道名師教育以來,名師教育辦公室的電話就不停的響起,還有不少家長前來咨詢。其中一位王姓家長給筆者講了以下的故事:我的孩子上初二,孩子的科目成績好則60分,差則30至40分?!痹诿麕熃逃膸椭?,“期末考試孩子進了班里前十名,我激動得流下了眼淚”。稿件最后登載了“試聽熱線”電話號碼,本人對這則稿件的性質開始不敢確定,于是照著號碼打了電話過去,對方果真是推銷教輔軟件的機構。讓人不禁感嘆:這個廣告隱蔽性太強了!
故事化廣告,在醫藥醫療廣告中比比皆是。其內文充滿了涉及醫療技術、診療方法、隱含保證治愈等違反相關規定的廣告內容,也明顯違反《廣告法》。
2、“專家”忽悠化
2010年1月10日,國務院公布的“國十一條”,對房地產價格進行調控。省城一些都市報很快請來了一批“專家”進行了另類解讀分析。1月18日的某晚報《樓尚》版,《高價樓盤受新政影響明顯》一文的結論是“城市核心地段和資源稀缺型樓盤幾乎不受影響”。1月28日,該版刊發一篇作者署名為“五合智庫總經理鄒毅”的篇幅達半個版的文章,說合肥房地產“市場供小于求的狀況在2010年將會集中呈現”、“在市場需求仍然不減的情況下供應十分緊缺,房價上漲預期加大”。1月21日,某報推出《新樓市》專刊,說“去年全國房價漲幅15年來最大”,強調“供應短缺仍將持續”,宣稱“四大難點阻滯房貸新政效力發揮”。1月21日,某晨報《樓市周刊》說,“在分析師看來,樓市調控很可能孕育了供求新的不平衡”、“全國15個大城市平均庫存只能滿足10個月需求,供求的失衡可能進一步推高房價”。
以上文章不禁讓人想起,在股市泡沫高漲的時候,那些為利益集團操縱的“股評家”所寫的誤導性股評,那些股評和這些“房評”的目的是一樣的——忽悠百姓上當。
房地產廣告是媒體廣告收入的一塊大蛋糕,不可忽視。房地產商花錢,媒體提供版面發布廣告本無可厚非。但是,媒體若被利益綁架,不負責任地發布戴著新聞報道、專家分析等“面具”的軟文,助推虛高房價,忽悠普通百姓,則無異于急功近利,殺雞取卵,必會造成品牌的透支和墮落。
3、版面“一體化”
這一類的廣告稿,全都無任何識別區分標志,不僅在版首、稿件中都未標有“廣告”或“專刊”“專稿”的字樣,稿件編排的版式、字體、字號、行文也同新聞稿件毫無二致。比如2010年11月29日、12月2日,某法制報分別在“焦點文摘”版和“世象縱橫”版刊登一篇“人物通訊”:《寶刀不老 斬癌除瘤——訪全國著名抗癌瘤專家丁溪春》,并配發丁醫生治病照片。文中說:“50多年來,丁溪春共治愈和有效治療各種癌癥患者數萬人次,其患者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岸∠航涍^半個世紀對癌瘤的潛心鉆研,研制出抗癌瘤‘五毒天仙散’、‘斑蝥散’等良藥。對有些癌瘤不開刀、不打針、不照光、不放化療,更不用住院,口服口化一小時后患者就有明顯效果”。2009年5月26日的某市級晚報、某市級早報、某市級日報晨刊上,出現同一則廣告稿《買放心變頻 選誠信品牌(副標)美的空調 領航江淮 斥資千萬 巨獻端午(主標)》;5月1日,某市級日報晨刊“社會新聞”版刊登的《全業務品牌之后的聯通3G大戲》;4月30日,某市級晚報“泛長三角”版刊登了三篇廣告稿,各家報紙都將它們按新聞編排,混放在新聞稿件中。另有一些報紙,會用線框將廣告稿框上,算是與新聞稿有了隔斷,雖然在版面語言中,加線框只是強調稿件的重要性,不是區分新聞和廣告的手法,但這已是報紙較為負責任的做法了。
4、形式新聞化
一些廣告稿件采用消息、通訊、特寫、訪談等不同體裁,如2009年5月27日某市級晚報,用半個版的篇幅圖文并茂的刊登了一組稿件《講述做人的道理 交流成功的路徑(主標)首屆“中國十大杰出母親”某某再次走進校園(副標)》,記述了XX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到阜陽某學校演講的事,初看像是如何相夫教子奉獻社會事跡的報道,文中有某某的演講,有與校長、學生的對話,儼然是篇訪談類新聞稿,結尾寫道“來自臨泉的一位女同學說:‘聽了某某媽媽的報告,我們對XX公司肅然起敬!我就業的第一選擇就是到XX酒廠’很多同學爭著說:‘我們也去!把XX好酒送到全國人民的餐桌上’”??吹竭@里,筆者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篇感人至深的報道竟然是則廣告!
有些廣告稿件還署上作者名字,甚至加上“本報記者”、“本報訊”的字樣。如在上述美的空調的例子中,某市級日報晨刊就在標題下面署上“本報記者XXX ”,在某市級晚報“要聞”版,有一則稿件《電信天翼3G已經覆蓋全國342個城市》,不僅與新聞稿件無任何隔斷、區分,還以“本報訊”開頭,以“馬文”這一作者名結尾。
另外,一些形似國際新聞的稿件竟然也是廣告。如某市級日報晨刊“直播珠城”版上,刊登了《小羅“點金術”救助兒童(主標)安利再捐10萬美元(副標)》,說的是“安利”向AC米蘭基金會捐款,專項用于當地兒童福利事業。一則國際新聞,為何放在“直播珠城”版?顯然是軟廣告。
二、廣告新聞化的危害
1、欺騙、誤導消費者
相比廣告,消費者更加信任新聞中對產品或服務的正面報道。但以新聞形式為外衣的廣告,通常也存在夸大其詞,虛假宣傳的問題。消費者因為對媒體的信任而購買了其產品或服務,花了錢卻沒有得到滿意的效果,這是非常惡劣的社會危害。前一段時間,一種手表在省內各媒體地毯式轟炸式地做廣告,其廣告囊括了上述四種問題。如果有消費者聽信了宣傳,只戴這個有“神力”的降壓手表,不再去就醫吃藥,后果是難以想象的。
2、損害媒體品牌形象
發布新聞原本是純潔、真實、嚴肅的一件事情,廣告新聞化使媒體從事實傳播者、輿論引導者的形象變成了廣告主的傳聲筒、代言人,消費者在上當之后,自然會認為:“他們是一伙的。”對媒體的信任就打了折扣。2011年有一種減肥藥在省城合肥的各都市報上連篇累牘地宣傳,不僅所寫的故事娓娓動聽、引人入勝,還配發了照片,和新聞報道幾乎一樣,不少讀者信以為真,成了這種減肥藥的消費者。筆者的一位朋友用了以后,體重無絲毫減輕,這才發覺上當?!澳衬惩韴笤趺匆矔_人?”筆者聽過她的抱怨和疑問。假作真時真亦假,以后媒體發布的新聞報道,其真實性也難免會被他們懷疑。所以說,廣告新聞化降低了新聞宣傳的質量,削弱了媒體的公信力,損害了媒體的美譽度。
3、阻礙廣告行業健康發展
好的廣告,需要靠精彩創意、文化內涵、準確定位、有效傳播等方式取勝。廣告新聞化是一種劍走偏鋒的短期行為,也是一種低端的營銷策劃方式。只會讓廣告創作人員滿足于投機取巧,耍小聰明,不思進取,不思提高,從而使廣告行業的路越走越窄。
三、構建“共贏”的良性互動
廣告新聞化的蔓延趨勢及其危害之大,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放任廣告新聞化的發展,貪圖小利而喪失大義,是媒體缺乏遠見的自殘行為。媒體公信力的“打折”,最終會導致媒體引導力的減弱、市場空間的縮小。堅持“兩個效益”統一的原則,規范廣告發布,構建消費者、廣告商、媒體三方面“共贏”的良性互動,才是媒體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這些,需要管理部門及媒體、廣告商、消費者共同努力。對媒體來說,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把關意識不是老生常談的高調,而是媒體安身立命之本,是媒體健康發展的依托,也應是媒體永不松懈的堅持。
?。ㄗ髡邌挝唬航磿r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