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自治縣特殊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是當地媒體與內地、沿海地區媒體之間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本文通過分析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新聞事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提出發展民族自治縣新聞事業應立足于改革、創新與內部挖潛的思路。
【關鍵詞】少數民族 新聞事業 發展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彼此唇齒相依,共生共榮。我國有120個民族自治旗縣。民族自治旗縣新聞事業發展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國家的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特殊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構成了現階段民族自治旗、縣社會發展的時空背景和客觀條件,少數民族媒體與內地、沿海等媒體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推進民族自治旗、縣新聞事業發展對于民族地區社會發展以及國家新聞傳播事業均衡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伊通滿族自治縣新聞業發展現狀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于吉林省中南部,東與長春市雙陽區接壤,西與公主嶺市毗鄰,南接東遼、東豐、磐石市,北靠長春市。總面積2523平方千米??側丝?83000人;其中滿族人口17.6萬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37.9%。伊通滿族自治縣是全省唯一的滿族自治縣,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有悠久的滿族歷史和傳統文化。①
伊通滿族自治縣的媒介經濟與媒介資源是吉林省經濟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信息、數字技術密切關聯的新媒介產業理應成為伊通滿族自治縣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另一方面,伊通滿族自治縣的媒介發展,又必將為吉林省的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充分發展的媒介產業與合理配置的媒介資源,將提升與更新伊通滿族自治縣作為吉林欠發達地區的傳統形象,既有助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又能促進伊通與吉林其他地區的交流,促進彼此合作。伊通滿族自治縣的媒介生存與發展的現狀也具有雙重性,呈現出多元的媒介景觀。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在伊通地區的基礎薄弱,媒體人才匱乏,然而近10年來,伊通媒體又不斷在全省掀起媒介改革的熱潮,體現出滿族文化傳承的創造精神。
伊通滿族自治縣的新聞事業主要構成媒體機構包括縣廣播電臺和縣電視臺,由于本縣傳統媒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報紙媒體在產業改組、改革中被取消了,已無《伊通日報》?,F將伊通縣廣播電視業的發展狀況介紹如下:
2010年,伊通滿族自治縣電臺、電視臺仍是以普通話一種語言播出節目,縣電視臺共播出《伊通新聞》167期,專題節目10期,發稿1080條;縣廣播電臺共編發新聞及專欄稿件524條。
1、新聞改革與創新發展
在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工作中,縣電臺、縣電視臺堅持新聞立臺,著力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切實加強了宣傳管理??h電臺、電視臺的新聞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增強,本科畢業人數居多,副高職稱人數逐年增長,這對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無疑是最大的促進、最好的鞭策。
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加大投入,加快科技進步,提升了伊通滿族自治縣廣播電影電視整體裝備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確保了廣播電視安全優質播出,推動了全縣廣播電視事業的科學發展。一是多方投資67.8萬元,安裝維修城鄉有線電視線路,新增光節點1個,防雷接地裝置100個,新架光纜21.5萬延長米,新發展農村有線電視村7個,新增城鄉有線電視用戶670戶,城鄉有線電視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群眾滿意;二是農村電影發行放映工作運行良好。三是在縣政府和縣財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28.5萬元,新增發射機房智能控制器一套,電視非編系統和錄放機各一套,監視器兩臺,更新城鄉調頻音箱60個,使伊通滿族自治縣廣播電視整體裝備水平有新的提高。
2、伊通滿族自治縣媒體在當地的影響力及社會作用
近年來,伊通媒體節目質量有所提高,實施精品工程,多編播群眾喜聞樂見的廣播電視節目,同時,2010年向省市新聞單位輸送稿件106件,為伊通對外宣傳做出貢獻。媒體所制作的節目、所播的新聞非常貼近當地的實際、貼近百姓,新聞節目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媒體在正確引領輿論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價值取向,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肩負著引導少數民族地區輿論、影響社會、弘揚正氣、凝聚人心的重要職責。
據筆者調查,在伊通滿族自治縣,無論哪個收入層次的受眾,擁有的新聞接收設備和獲取信息渠道都以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為主。傳統媒介在人們生活中占據主要地位。伊通滿族自治縣電臺、電視臺新聞的輿論引導能力依然較強。盡管受眾的年齡、學歷、職業、收入有很大的浮動范圍,但新聞節目等深受大家歡迎。
二、少數民族地區新聞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伊通滿族自治縣的廣播電視業發展現狀中,不難總結出其的問題:一是新聞宣傳工作缺少精品欄目和精品節目,節目創新創優意識不強,宣傳引導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廣電事業發展步子小,特別是和其他市縣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三是隊伍建設仍需加強,尤其是要加強業務培訓,加強對名記者和廣電技術骨干的培養。
1、體制不順,資金不足,人才匱乏
以伊通滿族自治縣電視臺為例,由于資金問題,采、編設備落后,導致錄制效果差,電視行業的發展由此也進入瓶頸。雖然,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新聞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力度,但總體上看,人才總體素質不高的狀況仍然未有較大的改善。伊通滿族自治縣電視臺的采編播人員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占有率并不高。
2、城市娛樂文化的張揚使民族文化傳播處于弱勢地位,新聞宣傳能力及傳播效果不佳
調查顯示,電視媒體獨霸天下,受眾在對電視節目的接收中,電視劇獨占鰲頭。由于大眾傳媒在傳播過程中的大規模和強力等特點,以至于這種現代文化對民族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擠壓,相對封閉的民族文化原本具有的平穩型的發展結構被割裂、消解,一些民族文化的消失或者變異已經成為現實。
3、新聞受眾素質低,受眾對信息需求相對被動
眾所周知,報紙、雜志是以文字為載體來傳播信息,廣播、電視則以聲音畫面為主。新聞信息的傳遞與受眾的文化程度、受教育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目前,少數民族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普遍低。
三、推進民族自治縣新聞業發展的對策
媒體的任務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滿足人民的知情權,少數民族媒體自然要滿足少數民族這些特殊對象的知情權。少數民族媒體的特殊作用是通過對民族的特點和本民族現實問題的關注實現的,如果離開了這些,自然要雷同于其他媒體,也自然要失去民族群眾,媒體本身的生存也將受到威脅。②
少數民族新聞宣傳也可通過媒體聯合,實現資源共享。這種聯合可以是多種方式,多種層次的,可以是橫向的,也可以是縱向的。本地間媒體可以聯合,本地媒體與外地媒體之間也可以聯合,利用自己的民族資源優勢,在資金制作等方面充分合作,爭取創作出精品節目。
縱觀伊通滿族自治縣傳媒產業的發展情況,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推進新聞事業發展:
1、以貢獻獲得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新聞媒體要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推進宣傳創新,為建設民族經濟強縣和滿族文化名縣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2、創新節目形式,滿足民族地區受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民族地方媒體要不斷向傳媒發展的新進展靠攏,引進新的節目形態,加強節目創意,提高節目質量,以貼近受眾需求。
3、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尤其是要抓住文化體制改革的機遇,將自身發展納入到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大系統中。
4、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立足于內部挖潛,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提高員工的政治思想和業務素質。
參考文獻
①伊通滿族自治縣縣志編纂委員會:《伊通滿族自治縣·縣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诶铋L洙、鄭鳳吉,《少數民族媒體要突出民族特色》[J].《新聞傳播》,2003(7)
?。ㄗ髡撸褐煸拢筮B民族學院新聞系學生;李世舉,大連民族學院新聞系教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