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紀錄片記載著文化的變遷,是用來宣揚、展示、傳承各個民族和國家文化的最佳的節目形式。優秀的紀錄片可以讓我們以客觀的視角去看待世界,為我們提供了近距離觀察世界的機會,也因此架起了人類溝通與交流的橋梁。筆者結合全球化熱點趨勢,分析我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
【關鍵詞】紀錄片 跨文化傳播 制播分離
隨著跨文化傳播的發展,電視紀錄片的強大商業價值和文化影響力被國際各大商業電視機構所挖掘,他們不遺余力地制作并向中國這樣的超級大市場投放收視率高的紀錄片。當下,國外的一些紀錄片頻道受到中國觀眾的熱捧,國內眾多電視臺在引進節目時,它們也成為了首選。
在海外紀錄片不斷沖擊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背景下,傳承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我國如何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加大優秀紀錄片的創作,突出民族文化意識,并將之推向國際市場,增強中國紀錄片在全球的有效傳播已經刻不容緩。
一、跨文化傳播的含義與意義
跨文化傳播,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與傳者在各種領域和層次上的符號性信息溝通活動,主要分為跨民族、語族、種族和國家等傳播類型。為了達到增進了解、相互適應、進而消除文化差異的傳播效果,它會將某些策略和技巧運用其中。
本文中所指的跨文化傳播是通過電視媒體介質進行的跨文化傳播活動,而中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主要是指中國紀錄片在不同國家民族進行傳播。
電視紀錄片記載著文化的變遷,是用來宣揚、展示、傳承各個民族和國家文化的最佳節目形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快,跨文化傳播進行得如火如荼。文化的傳輸也己經成為一種產業。
紀錄片是民族、國家之間進行溝通的橋梁。不同民族、種群間人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風俗習慣以及時空觀念等等,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對事物的理解也非常不同。紀錄片因其影像具有紀實性等特點,在真實反映客觀世界的前提下,能夠引起人類情感的共鳴,也因此架起了人類溝通與交流的橋梁。它之所以更具說服力,就在于可以跨越語言與文字的障礙,用真實的、影像化的手段來傳播。
紀錄片因其注重人本,更接近人類學和民俗學,向觀眾傳達著人類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識和生命體悟。紀錄片的主體往往趨近于更深層更永恒的東西,生死愛恨、善惡、生存與抗爭等等,強調人文主義內涵。也正因為它反映了人類的共性,才可以輕松地在國家范圍內進行有效傳播。①
二、如何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
1、明確中國紀錄片的定義。中國紀錄片的定義是什么?是在中國制作的紀錄片,還是制作有關中國題材的紀錄片?筆者覺得應該是由中國人制作的紀錄片,而不只是中國題材的紀錄片。今天BBC、Di-
scovery可以拍很多跨文化,跨國家、跨地域的紀錄片,這也是中國可以做的。講跨文化傳播的時候,其實紀錄片的優勢就來自于此,它在這些領域里是沒有文化障礙的。Discovery今天在全世界是一個發行最廣的頻道,雖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背景,但很多國家都接受它,就是因為它播的很多節目其實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不同于好萊塢的電影或者一些戲劇,有很多意識形態的差異,不見得所有的市場都愿意接受,但是在紀錄片上,在知識上,是沒有國界的,這是紀錄片一個很大的優勢。②
2、求同存異,題材跨國。1989年,日本NHK曾和中國合作拍攝了一部關于長城的紀錄片,雙方的前期拍攝幾乎無異,得到的素材也沒多大差別,但奇怪的是最后出品的片子卻迥然不同。
日方的紀錄片探討了哲學問題——“人為什么活著”,而中方的《望長城》則是在挖掘與長城有關的歷史問題。兩部片子在兩國的國內都受到了好評,但當它們被拿到國際市場上的時候,卻獲得了截然不同的回應。日本出品的《萬里長城》銷售一空,中國的《望長城》原封未動。
究其原因,當兩部影片均以外來文化的身份被拿到國際市場上的時候,兩者面對的文化之間的差距是相當大的。長城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沒有跨文化,而對于日本觀眾來說卻是跨文化的。這就使得日本觀眾在某種程度上與其他國家觀眾是一致的,即均以陌生人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所不了解的長城,所以能達到一個普遍的共識。
正是文化理解度的不同拉大了這種差距。中方在拍攝的時候,重點全部放在了反映長城的歷史上面,并且加入了很多的歷史典故。這樣復雜的文化背景讓國外觀眾根本不明白紀錄片在說什么。除非是對中國有所了解或有強烈的興趣的觀眾,否則是很難看懂的。而日方顯然抓住了跨文化傳播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那就是求同存異。
文化差異的問題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無可避免,然而,在紀錄片中不同的表現程度會帶來不同的傳播效果。適當的差異會引發觀眾的好奇,增加懸念,讓傳播得以順利進行。但凡事有個“度”,太大的差異會讓接受者產生困惑,一旦“傳—受”過程無法繼續下去,傳播活動也只得被迫中斷。
題材的跨國性也很重要,投資方是看回報的,如果能做一個跨文化的片子,這個主題拍出來以后,全世界都會喜歡,在這種情況下,投資方投資的興趣就很濃。所以,選題也是文化傳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如果要實現跨文化傳播,就要把這種跨文化的障礙降到最低,這樣才能有效地傳播出去,否則別人無法接受。
3、關注邊緣,去中心化。近些年來,我國創作的具有廣泛影響的紀錄片大多被記錄對象在地域上都處于邊緣地帶,這類片子也比較容易獲得國際舞臺的青睞。這樣“去中心化”的記錄方式,能夠促進全球范圍內跨文化交流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邊緣題材的紀錄片拋棄了以往紀錄片主流的、中心的、高高在上的姿態,對身處邊緣的個體和人群進行了客觀的記錄。尤其是在世界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人們聯系日趨緊密,邊緣人群逐漸向中心遷移。如我國在國際獲獎的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穎州的孩子》,均是以關愛艾滋病患者這一邊緣人群為主題。雖然會面對“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但我們可以從觀察邊緣人群的生存狀態中發現自然與人之間的聯結,從中反觀當下都市生活。
但目前邊緣紀錄片大多局限于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和窺視欲,陷入了誤區,其實邊緣紀錄片更應成為一種體現人文精神和終極關懷的載體和媒介。只有抱著對人類文化作傳承性記錄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創作,這樣的紀錄片才真正屬于全人類,才能真正反映出人類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實現全球文化的平等交流和自由流動。③
4、制播分離。頻道制播分離,制作的獨立是關鍵。電視臺還可以制作很多新聞類的紀錄片,因為這類紀錄片,電視臺有它的優勢,但是有一些專業的紀錄片,自然、宇宙、科學,像這些很教育性的紀錄片,可以讓專業的公司來制作。而且專業的制作公司,它的整個投資有不同的回報方式,不僅僅是賣紀錄片本身,還可以賣給頻道,可以印書,可以提供給新媒體。制作公司是要盈利的,它為了能夠做出的東西在市場上被接受并賣得好,必須要考慮到所有影響到市場的因素。這可能也是未來中國紀錄片發展所需要采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5、預售降風險,分版增市場。預售,就是把紀錄片通過一個好的點子或者一個長期合作的關系,把創意先賣掉,先去提案,然后賣給相關市場或者相關的平臺或者是相關的發行公司,拿到錢以后再來做片子,這樣就可以降低風險。
發行上可以采取分版的措施,因為很多紀錄片受到文化差異或者其他種種因素的影響,不可能有一個版本是全世界通用的。做一個節目需要市場擴大,收益增加,唯一的方法就是分版。做一版中國人看的,同時做一版外國人看得懂的,這也是一個趨勢。
如何利用全球化趨勢,利用資訊科技飛速的革命,能夠在最短的時間用最有效的方式把紀錄片發行到全世界,通過不同媒體平臺,過不同媒體廣告,能夠讓更多人看到影響力,看到節目的價值?關鍵抓住五點:第一點是這個紀錄片是否很有趣,第二點是紀錄片是否有價值和信息,第三點,是否對觀眾有重大的啟發價值,第四點,是否有強烈的情感表達,第五點,是否有最新的最一流的技術制作和剪輯包裝。④
在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的當今,各國文化間的矛盾與交融在所難免,要想在這樣的局面中做出真正影響世界的紀錄片,就必須充分利用紀錄片的真實、情感等特性來反映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塑造出良好的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①③姚文建,《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跨文化傳播語境下的探討》[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冖苤袊o錄片研究中心官網,《論中國紀錄片與跨文化傳播》[R].北京: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
?。ㄗ髡撸褐袊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09級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