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調查性報道是采訪者針對某些個人或組織故意掩蓋的損害公眾利益的事實或者公眾關心的問題,通過獨立、系統、科學的調查而完成的報道方式。調查中,有時可能因為自身素養以及法律缺失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報道對被調查者權利的侵害,本文以2011年10月23日發生在深圳的“楊武事件”為例,分析調查性報道中存在的侵權問題并提出幾點解決的建議。
【關鍵詞】調查性報道 新聞侵權 名譽權 隱私權 肖像權
2011年10月23日晚,深圳寶安區西鄉街道社區治安聯防隊員楊喜利來到他的同鄉楊武家,在他們家毒打并強奸了楊武的妻子,在楊喜利對他妻子施暴的過程中,楊武不知是何原因始終躲在里間不敢出來制止。此事一經報道立刻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但是一些新聞工作者在這件事件中的態度更值得我們關注。在網絡上流傳的視頻上,一群記者們沖進了楊武家,他們圍著楊武要求采訪。而這個瘦弱的男人跪倒在地,不停地祈求記者們離開他的家。這段視頻深深地刺痛了很多人,網友直呼這是“最殘忍的采訪”。①
在新聞界,調查性報道是大家比較重視的新聞報道方式之一,它不僅改變著原來的新聞觀念,也滿足了公眾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然而伴隨著調查性報道對公眾知情權的滿足,新聞工作者在進行調查性報道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如“楊武事件”中的對于被調查者權利的侵害。
一、“楊武事件”中的新聞侵權
新聞侵權作為近年來較為常見的一個概念,各個不同的學科有著各自的解釋。從新聞學來說,魏永征認為rzhfbTY5d36anhYRCxEnB7o+YFzFHZ6lumfhhvbzxv4=“新聞侵權行為就是在新聞采集和傳播中侵害他人(自然人,法人)人格權的一種行為?!雹谟纱?,我們可以看出新聞侵權是跟新聞報道有關的,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的實施者是新聞從業人員,大多數是記者與編輯等。在新聞實踐中,新聞侵權行為傷害的一般是公民的人格權,包括公民的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等。
1、侵害名譽權
名譽,一般來說是指社會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信譽、才能以及其它素質的綜合評價。公民和法人的名譽一直代表著其在社會生活中受尊敬、受重視的程度。而“新聞侵害名譽權顧名思義就是指行為人通過新聞傳播有損他人名譽的作品的行為”③。
調查性報道的采訪應是媒體獨立、原創性的工作,它一般會受到阻撓、鎮壓而比較費時、費力、有危險等等。④從這個基本的特性看出,進行調查的記者要對報道對象進行分析,這樣就可能無法避免對其中的人和事進行評論。所以在實際操作中難免遇到一些法律風險,這也是為什么調查性報道常常被稱為新聞官司的“雷區”。
在“楊武事件”中,有媒體報道,由于每天都有大量記者到他家里進行采訪,其妻無法忍受坊間謠傳的“通奸”的說法,再次割腕自殺,被楊武救下后,沒有辦法的這一家只能搬家以躲避記者的“圍追堵截”。在案件尚未定性之前,記者妄加報道稱之為“通奸”給被害人造成了名譽上的極大損害。
2、侵害隱私權
新聞侵害隱私權是指新聞單位和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作品中披露和公開他人與社會生活無關的個人信息,從而使他人隱私受到傷害的行為。新聞報道的原則是向受眾報道真實的并且是關心的事實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真實的信息都是可以報道的。
調查性報道的主題是揭示被掩蓋的事實,尤其是丑聞、犯罪等,正是因為調查性報道的特殊內容導致了記者的一些特殊工作方法,如跟蹤、竊聽、錄音錄像等,這些行為也曾引起爭議。嚴格意義上說,這些行為也侵犯了被調查者的隱私權。
在“楊武事件”中,媒體能肆無忌憚地強迫式“圍訪”,侵害了被采訪人的隱私,致使他們無法過自己正常的生活而不得不搬家。這與調查性報道的目的是相背離的。
3、侵害肖像權
肖像權是指公民的個人形象通過攝影、造型或其他形式再現所享有的專有權以及不受非法侵害的權利,即對自己的肖像享有的擁有、使用或許可他人使用的權利。
記者在做調查性報道過程中所使用的特殊工作方法中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偷拍偷錄。⑤隨之而來的最多的就是肖像權的侵權問題。雖然這一做法的目的可能是正當的,記者也可以以維護社會公共事務為自己聲辯,但是由于目前國家還沒有制定相應的法律條文,所以有關肖像權的侵犯的爭議還可能存在。
在此事件的相關視頻中,另人震驚的是受害者年幼的子女未作任何處理即在視頻中出現,還有一些是明顯的強迫拍攝的鏡頭。在這些報道中強調受害人的精神狀況,這些已經明顯侵害了受害人以及他們年幼子女的肖像權,但是作為調查者的記者卻沒有意識到。
二、如何避免新聞侵權
1、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
隨著新聞媒介的發展,媒介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傳播技術推動下,媒介的影響力也不斷顯現。如果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的約束,新聞侵權的事件就有可能泛濫。
在我國現存的法律中還沒有針對新聞領域的專門法律。而且我國的立法偏重于對新聞侵權的事后監督保障,對事前監督、事中監管不夠重視,但是新聞出版發行等行為是一個由事實發生—新聞源—采集編寫—發行公布所構成的過程行為,由多個環節組成,每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容易導致新聞侵權的發生。因此,為規范各個環節,立法顯得越來越緊迫。
2、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
調查性報道的特殊性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較高,具體來說,就是新聞工作者要時刻保持高度自律。一方面媒體要發揮輿論監督功能,在工作中發揮積極主動性,通過深入調查披露有關事實的真相。同時調查性報道實施者更要懂得自律,保持對違法違紀行為的警惕性,強化自身職業道德。
3、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能
如今,新聞侵權現象時有發生,一方面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個人原因,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得到勁爆的材料以謀私利;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能有限,甚至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
4、加強法律知識學習
從“楊武事件”我們可以看出,一些新聞侵權事件是可以避免的。由于新聞工作者法律知識的缺乏導致這些侵權報道在一層層嚴格的把關下流向社會。為了避免類似的糾紛,從業人員應該在日常工作中積累法律知識。這樣在新聞報道中,既不會因為對相關法律的無知而成為新聞侵權的實施者,又可以及時發現新聞報道中的侵權內容。
參考文獻
?、偃~鐵橋,《“最殘忍的采訪”凸顯新聞倫理困境》[J].《新聞記者》,2011(12):5
②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53
③毛利民主編:《新聞侵權法律詞典》[M].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257
?、芴K朝偉,《中國調查性報道的現狀與前景》[J] .中央民族大學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