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推動我國民族文化融入文化全球化是大勢所趨。融入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更是希望所在。我國廣電媒體應發揮自己的作用,促進我國民族文化大步融入全球化,創造出新的輝煌。
【關鍵字】民族文化 文化全球化 廣電媒體
一、推進民族文化融入全球化的必然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國有幾千年相對獨立的文明發展歷程,盡管從19世紀末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語言使用等方面,仍然與西方文化有著深刻的差異。然而隨著我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國的民族文化也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在全球化進程中,西方文化給我國民族文化帶來的挑戰、形成新的沖突,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一方面,全球化進程中,“文化霸權主義”與“民族文化”的沖突。文化全球化不等于文化“一元化”、“一體化”,更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與“文化霸權”。但文化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進程,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實現新的組合和構建,形成新的文化全球化體系的過程。因此,文化全球化是一個正在生成而尚未完成的文化形態,又是一個蘊含著新的矛盾和沖突的全球文化體系。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進程中,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沖突。文化全球化意味著各種文化平等交流,融合互補機會的增多。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也會導致外來文化與民族本土文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這一方面由于文化的強勢與弱勢,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動與被動,在文化傳播技術上的先進與落后等方面的差異,會導致文化交流在事實上的不平等,甚至出現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主義現象。還有就是,害怕和排斥文化交流,固守本土文化,以仇視的心態面對外來文化,也會引發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二、擺正民族文化在全球化中的位置
文化全球化進程一方面給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種種矛盾和沖突;另一方面,它也給民族文化融入文化的“世界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民族文化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文化樣式,實現新的融合,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所實現的更新與融合,就是一種全新的整合與發展過程。整合,不是要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拋棄自己的“民族性”,相反是要在新的全新文化實踐中,在新的文化全球化體系的建構中,提升、彰顯民族性(特色),體現其“世界性”的一面。對于整合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遇到的矛盾與沖突問題,我們應注意:
第一、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在與世界不同文化主體的合作中,奉獻民族特色,促進全球文化新體系的建設。
第二,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維系民族文化,抵制“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對“全球場”中的文化實現平等、公正的整合目標。面對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霸權主義”或“文化殖民主義”,文化整合的有效方法就是積極地維系民族文化,以消除“全球場”中文化發展的不平等、不公正,保證和實現“全球場”中新文化體系的建設。
第三,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自覺地實現民族文化現代化的轉換,以揚棄民族文化中不適合文化全球化的消極、落后的東西。文化全球化是隨著現代化在全球的推進、全球現代化的拓展而凸顯的。發展中國家一般都還處于現代化的“邊緣”或“過程中”,其民族文化在適應“現代化”、體現“現代性”方面還有種種不足與不適應。在這種情況下,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應在文化全球化中積極自覺地向“現代”的轉換,這也是一種文化整合。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能否在21世紀獲得新生與發展,關鍵在于能否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轉換。
第四,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在整合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系中,對民族文化進行綜合創新。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是文化的發展演變所圍繞的中心。所以,學習和借鑒外來文化,不能無視文化的民族主體性及其現實的需要。
三、廣電業在推進民族文化融入全球化中的作用
文化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文化發展中的一種客觀趨勢,文化全球化本身則是一種歷史進程。作為文化產業核心的廣電業,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應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并采取相應的對策,以促進民族文化及廣電事業的發展。一方面要認真對待國外影視文化的侵襲,積極應對,以大量獨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內容參與競爭;另一方面要明確,廣電產業說到底是一個內容產業、文化產業,內容的獨特性、民族性是其與國外強勢傳媒文化競爭的根本。未來中國的廣電產業能否對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給予足夠的重視,并在多大程度使其融入“全球場”并成為新文化體系當中的一員,將最終決定其在世界廣電產業中的競爭力和話語權。
從理論上說,傳媒市場的開放應該是雙向的,中國的廣電媒體按照市場的需求,加大對民族影視作品的重視和投入,并按照國際市場的運作規律進行推廣,雖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獲得西方主流媒體那樣的國際影響力,但仍然可以培育出一個國際市場。這對于提升廣電產業的核心能力來說無疑是一條捷徑。
1、從文化上看,全球化環境下的東方文化提供了一種參照性的“還鄉”意義已逐漸被西方人所關注,中國傳媒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優勢。從地域和文化的傳統上看,中國內地、香港、臺灣、澳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華語地區,日本、韓國等亞洲其他泛華文化地區,以及世界各國的華人群落等則構成了一個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國傳媒的文化交流空間,中國廣電業具有市場潛力的優勢。比如近年來國內一些優秀的電視劇集,如《康熙王朝》、《宰相劉羅鍋》、《雍正王朝》等,不光在自己的本土市場,甚至在亞洲和世界的華人傳媒市場、華人文化圈都獲得了巨大的反響。這些例子說明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傳媒產品在亞洲、在世界的華人文化區都具有西方文化所不能替代的文化親同性。因此中國的廣電傳媒如果能夠創造性地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包括題材資源、價值觀以及審美資源,在影視作品中體現和反映出來,就能夠取得更大范圍的成功和認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東方文化傳統也能為西方觀眾提供一種新鮮的文化參照和互補,從而進入西方文化主流。
2、在弘揚本土影視文化的過程中,要加強與其它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文化多樣性正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威脅”。面對美國影視文化“不停的狂轟濫炸”,其他國家的人民“無法展示自己的形象”。他們的文化“正在遭受嚴重的扭曲”,甚至遭受“一場嚴重的劫難”。因此各國都意識到只有堅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加強合作,才能抵制美國文化的沖擊,才能擁有自己的“文化市場”。如法國在與我們的交流中就十分活躍,雙方在廣播電視方面的交流十分密切,法方多次表達了希望在廣電影視方面與中方的活動和合作項目能夠更加豐富和多樣。他們也認為各類非政治性的專題片可能會成為今后雙方節目交換的主要品種,同時也愿意合作拍攝制作有關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專題,以傳播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
3、突出民族文化品牌。弘揚民族文化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從今天的國際市場競爭的角度看,培育民族文化產品的品牌是一項重要的內容。與一般的文化產品不同的是,民族文化產品要體現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如何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除了在生產和市場營銷方面的技術操作外,更重要的是認清民族文化品牌的內含及其構成要素。
民族文化品牌的內含是活的、充滿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民族文化。具體說,民族文化產品首先要能充分表達一個民族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對生命的感悟、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對現實的執著與超越等等。好萊塢的大片行銷全球,首先在于它充分、完滿地演繹了美國人的英雄主義,他們的生活信念、道德精神。而我們現有大量的影視文化作品中,反映本民族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蘊的作品十分少,大量的還停留在民族文化的表層。這樣的作品只會有短暫的生命,無論如何也做不成品牌。
民族文化品牌要素在于形式的獨特性和意義的普遍性。形式的獨特性包括產品獨特的外觀設計與視聽效果、以及豐富的表現手法和準確的市場定位等。意義的普遍性指文化產品所展現的審美趣味與價值內涵符合人類發展的總體價值取向而對其它文化有借鑒啟示作用。總之,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必須發掘、整理、總結、提升民族文化,這一過程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以及提升影響力的過程。
4、中國的廣電媒體在提升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的征途上,必須加強對民族文化的開發、利用和弘揚。特別是近年來由于過于強調數字技術、大制作,單純追求商業價值最大化,西方傳媒影視作品的人文地位和社會公益品質都明顯下降,這為其他傳媒文化的乘虛而入帶來了契機,包括廣電傳媒在內的所有中國傳媒理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開拓國際市場,擴展其影響力。
要達到這一目標,中國的廣電傳媒還要不斷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組建經過所有制改造的具有國際營銷實力的傳媒制作、發行機構,形成規模適當的符合現代企業發展規律的專業化、流水線化的國際性傳媒企業;從資金和政策上支持生產一批按照國際需要制作的媒介產品,創造“中國制造”的文化品牌;要求國產的傳媒文化產品在制作技術和藝術標準上而不是制作投入和制作規模上與國際傳媒產品接軌;積極推進傳媒的橫向整合,開發多種媒體的媒介產品,實行整合營銷等??梢灶A計,未來國際廣播電視產業市場上的成功者,是商業開拓和文化傳播的雙重勝者;國際廣播電視產業市場上的失意者,則是商業開拓和文化傳播的雙重敗家。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江西記者站)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