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介的出現,改變了以往人們和信息之間的關系,親身經歷不再是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對面的交流也不再是受眾獲得信息的重要方式,媒介和個人以一種微妙的關系緊緊聯系在一起:媒介為了生存爭奪受眾,受眾為了信息接受媒介。正如戴維·阿什德所說的,盡管社會學理論家注意到了訊息構成了這種進程并反映了這一進程,但是他們對于社會活動如何與傳播環境互動,特別是技術如何與傳播行為一起影響這一互動較少關注。而梅洛維茨提出的媒介場景理論對其進行了很好的補充,本文從理論來源、理論框架、理論論證三個方面對梅洛維茨媒介場景理論加以論述。
【關鍵詞】媒介場景 《消失的地域》 梅洛維茨
隨著電子媒介的興起和快速發展,傳統對媒介內容即信息的研究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學者們迫切需要一種理論解釋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媒介場景理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一、理論來源:戈夫曼的場景主義和英尼斯與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
社會場景和人們緊密相關,它構成了人們生活和行動的范圍,不同的社會場景有著不同的規則和角色,“一個場景可能有一個‘基本框架’,但卻有各種‘調整’方式。”①對場景的思考,能幫著我們解決很多問題,特別是行為問題。場景主義者戈夫曼借用戲劇論的表演來描述社會生活,他認為任何個人在某個環境中的行為都可分為“前區”或臺上行動以及“后區”或后臺行為,場景規定了我們行動,角色的扮演對社會生活的平穩而正常進程起著非常重要作用,演員的態度差異不在于表演,而是取決于演員對自己角色的態度。
媒介一直被認為是傳遞信息的渠道,以英尼斯和麥克盧漢為代表的媒介理論家改變了這一研究思路,認為媒介也是一種環境。②英尼斯把傳播媒介的控制看成是實施社會和政治控制的手段,認為“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③麥克盧漢用“感官平衡”概念補充了英尼斯的理論,認為媒介是人們感覺器官的延伸,使用不同的技術會影響人類感知的結構。
雖然場景主義者和媒介主義者在各自領域解釋了很多問題,但對于研究電子媒介對人的社會影響仍然缺乏有力的論證。媒介理論家描述了媒介如何塑造社會環境,但是并沒有說明媒介塑造特定社會場景或日常社會行為的方式。場景主義者關注了某個社會的場景和場景行為,但是對于場景為什么以及如何演化知之甚少,同時面對面的交往成了他們關注的焦點,而以媒介為中介的交往成了研究的盲點。梅羅維茨批判地繼承了上述理論,在總結二者的優勢和劣勢的基礎上,認為二者融合必須有共同的觀念基礎,“將對媒介的探討同與地點有關的場景的探討聯系起來”,但最大問題是,“怎樣理解媒介和場景關系的理論差距”。④媒介和場景的變化在整體上如何影響社會角色成了他研究的重要目標。
二、理論框架:媒介場景理論
場景主義和媒介理論并非只有差異,他們有著共同點,他們都認為“在一個系統中之研究低水平的變化是沒有意義的”,“都注重整個環境結構所受到的整體影響”,尤其是二者“都隱含了相似的理念:接觸的理念”,⑤這些成為了梅羅維茨繼承和發展場景主義與媒介理論的基礎,他從場景中信息出發,認為“對人們交往的性質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質場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動的模式。”⑥這種轉變改變了場景的定義,面對面或者有中介的交往已經不再是研究關注的焦點,信息流動的模式模糊了物質場所和媒介場所的界限,“地點和媒介同為人們構筑了交往模式和社會信息傳播模式”。⑦隨著電子媒介的發展,借助媒介平臺的信息流動早已突破了地域,信息系統產生了新的社會場景。
隨著媒介特別是電子媒介的介入,場景不再局限于交往的物質場所,通過媒介信息zKtuAyCKbArqeeeglSA2rBGFPlaiM2NOsiWHZCfcONc=流動所建立起來的場景和物質場所信息流動的場景基本一致。不同的場景規定了不同的角色和行為,電子媒介對場景邊界的影響,給我們研究電子媒介對行為的影響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梅羅維茨通過研究大多數社會場景統一界定的條件,分析了“中區”、“深后區”、和“前前區”的行為以及行為系統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解釋了電子媒介背景下新的社會場景和社會行為。
傳統上,不同的人隸屬于不同社會場景,電子媒介的出現打破了這一規定,社會場景在媒介信息流動的影響下,進行了新的重組,這必然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新媒介通過改變各類社會人群所接觸的場景類型,改變了我們對各種社會角色的認識。”⑧梅羅維茨通過社會信息的相對關聯,后臺或臺上的區別,物質地點的關聯三個變量,分析了三種角色類型,即隸屬或者“作為”(群體身份)的角色,轉變或者“成為”(社會化)的角色,以及權力(等級)的角色,揭示了“媒介變化引起社會變化的原理和步驟”,⑨解釋了媒介變化時社會角色變化的原因。
從印刷媒介到電子媒介,信息的傳遞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媒介要想獲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占住市場,滿足大部分人的需要,信息不再是某些人享有的專利,電子媒介特別是電視,“它打破了人口中不同群體信息系統的分離”,⑩使不同類別的人沒有了界線。私人領域在電子媒介的關注下,成了公共場所,個人的情緒和感情失去了神秘感。電子媒介依照自己的傳播特性,跨越了傳統交流的地域限制,物質地點不再成為限制交流的障礙。
電子媒介出現后,社會場景進行了新的重組,同樣,社會角色也面臨著變化。梅羅維茨描述了三類角色中群體身份的變化,他指出電子媒介所導致的不同形式場景的融合,“對群體身份產生同化影響”。⑾群體的差異在信息的接受上,沒有了區別可言,信息成了一種共享的模式,它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觀念,甚至引發社會和政治斗爭,以改變自己的傳統群體身份,電子媒介成了群體反抗斗爭的導火索。視聽信息的傳播,導致電子媒介不再像印刷媒介那樣規定自己讀者的層次,它突破了受眾年齡和知識的限制,信息流通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電子媒介揭開了社會神秘的面紗,權威的角色失去了其神秘感,電子媒介對其的報道,使得受眾對其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從理論上解釋了大多數人對權威質疑的原因。為了進一步揭示媒介場景的重組所導致的社會變化,梅羅維茨提出了“影響圈”的概念,分別從禮儀圈、媒介內容圈、領地接觸圈三個變量,解釋了新媒介對個人社會行為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介內容圈的分析上,梅羅維茨站在媒介場景理論中新媒介—新場景—新行為的角度,論證了新媒介信息系統結構在影響人們行為變化的同時,又反過來引起媒介自身內容的變化。
三、理論論證:社會變化的三個維度
為了更好的論證媒介場景理論,梅羅維茨進行了三個個案研究,即女性氣質和男性氣質,成人和兒童,全國政治領袖表演觀念的變化,與前面分析的群體身份、社會化、等級制度角色類別相呼應。這三個維度不光解釋了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同時也證明了電子媒介傳遞的信息改變社會場景影響社會行為的理論。
電視信息的傳播,傳統的女性氣質發生了重要變化,男女對信息的共享,使得女性的認識上升了一個新的臺階。她們對傳統給予她們的束縛表示不滿,女權主義意識在電視信息系統的影響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電子媒介弱化了男性場景和女性場景的觀念”。⑿
傳統的印刷媒介,人們要想知道其中的意義,必須去解讀。成年人可以通過控制兒童接觸印刷媒介的次數,來影響兒童的視覺范圍,或者兒童自身理解能力使自身在接受印刷媒介的信息時有了困難。但電子媒體出現后,改變了這一現狀。電視成了兒童認知世界或者理解成人生活的一扇窗口,它拉近了成人和兒童之間的距離,二者的界線也逐漸模糊。
電子媒介的迅速發展,讓政治權威越來越認識到電子媒體的重要性,他們一方面借助電子媒體宣揚自己的政策,但同時也導致了自身神秘感的消失。政治英雄在媒體的報道下,身份逐漸被解構,普通百姓對他們的認識也由印刷媒介時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電子媒介的信息流通,影響了政治領導人的行為和政策的頒布,“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界線也趨于消失。
四、理論反思:一種媒介研究的新視角
梅羅維茨站在以戈夫曼為代表的場景主義和英尼斯、麥克盧漢為代表的媒介理論的基礎上,綜合分析了兩大理論的優勢和劣勢,改變了以往的媒介研究以媒介內容為主的研究模式,突出了大眾媒介信息流動模式的重要性,給我們提供了研究媒介的新視角,這也是《消失的地域》這本書的精華。作者從場景的概念出發,在電子媒介和社會行為之間嫁接了一座新的橋梁,為我們解釋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提供了有力的論證。為了使媒介的場景更為具體化,梅羅維茨提出了“場景結構”的概念,將面對面的交往研究和媒介研究聯系在一起。整本書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作者的研究思路,提出理論假設—對理論假設進行分析—個案分析—結論,嚴謹的研究加強了讀者對媒介場景理論的理解。但在分析印刷場景到電子場景的過程中,我們卻看到了梅羅維茨在對主要媒介的選取分析上,有些不足,雖然他認識到“不可能詳細分析所有的媒介”,⒀但把印刷媒介中的書籍和電子媒介中的電視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在今天看來還是有一點遺憾。首先報紙作為印刷媒介的代表發展迅速,同時,電子媒介中網絡的迅速發展,給現今的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盡管有一點不完美,但絲毫不影響媒介場景理論在解釋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影響的開創性意義。
參考文獻
①②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約書亞·梅羅維茨 著,肖志軍 譯:《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9、12、28、28、30、31、44、45、61、111、194、59
③哈羅德·英尼斯 著,何道寬 譯:《傳播的偏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8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9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