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作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其實力、活力、應變力和創造力都是企業人的能力和精神狀態的整體表現。因此,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企業開展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務,應是大力倡導和培育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企業精神。實踐證明,一個企業是否具有優良的企業精神,是企業有無凝聚力、競爭力不可忽視的條件。在當前企業深化改革、轉換經營機制中,大力倡導和培育企業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謂企業精神,就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為實現其最佳整體優勢,逐步形成、發展并為本企業職工所自覺認同的一種健康向上的群體意識。它包括企業的創業精神、危機精神、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等。直觀地看,它反映的主要是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但一旦與物質文明建設相結合,就會推進企業的生產力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企業待開發的一種無形資源。一般說來,企業精神具有如下特征:
——時代性。企業精神是時代精神在企業的反映,它匯聚濃縮了時代的生產意識、改革意識、競爭意識,體現了新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優秀的企業精神,可以讓人從中感受到時代賦予企業的勃勃生機。
——群體性。企業精神是企業全體成員的一種自覺的群體意識,它把現階段的共同理想與企業的發展目標、職工的崗位職責和人生追求融為一體,不但植根于企業領導的思想中,而且經過倡導、培養,為企業絕大多數職工所認可、所實踐,形成為企業成員共同的行為準則。
——繼承性。企業精神不是名言警句的簡單羅列,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企業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積累升華而確立起來的精神成果,凝結了一個企業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一個企業共同的價值觀念、職業理想和道德、信念、意志、作風、行為準則的綜合體現和升華。企業精神能夠從企業的發展軌跡中得到印證。
——獨特性。企業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同企業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有著密切聯系。由于企業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有著不同的管理基礎和經營方式,因而企業精神也應充分反映企業的個性特征和獨立意識,呈現不同的風格和特色。正是這種鮮明的特色,它對企業才具有統帥作用,對廣大職工才更具有親切感和凝聚力,是企業生存、發展和實現自己社會責任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綜上所述,企業精神包括物質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是企業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大力倡導和培育企業精神,是企業轉換經營機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企業內部管理現代化的需要,是造就“四有”職工隊伍的需要。
近幾年企業經濟活動的實踐證明,企業精神已成為發展商品經濟、推動市場競爭的重要力量。當前,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必須加強企業精神建設,才能建立起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使企業生存有基礎,行為有準則,發展有動力,始終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培育企業精神也有利于增強企業活力。企業活力對外表現為企業的競爭力,對內表現為企業的凝聚力,競爭力和凝聚力的強弱,又都決定于企業的主體——職工積極性的高低。企業精神把共同理想、企業目標、職業道德融為一體,把經營宗旨、個人追求、行為準則集于一身,把職工和企業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可以增強職工的職業道德感、共同命運感和主人翁責任感,從而調動、發揮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正是企業活力源泉之所在。培育企業精神,還為我們開辟了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徑。生產經營是企業的基本行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與生產經營相結合,一直是企業各級組織在改革中著力探索的問題。二是企業精神作為企業發展的精神支柱,恰恰是兩個文明建設的結合點,培育企業精神可以改變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游離于生產經營之外的“兩張皮”現象,從精神追求和個人物質利益兩個方面,引導職工向既定方向發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經濟工作中去,并最終轉化為物質力量。同時,由于企業精神是經過企業絕大多數成員認同的,當其成為一種自覺的群體意識后,又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調節職工心理和行為,起到自我教育、自我規范、自我激勵的作用,從而有效地提高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
在倡導和培育企業精神中,企業各級組織尤其是企業領導者和工會,有著重要責任。企業領導者是倡導企業精神的主要組織者,對企業精神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先導作用。企業工會擁有最廣大的職工群眾,在組織職工實現企業走向市場的目標中,負有對企業這一寶貴“資源”作最大挖掘的重任。因此,倡導和培育企業精神,努力提高職工整體素質和企業競爭力,工會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企業轉換機制、大步走向市場的今天,企業領導和各級工會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把倡導和培育企業精神作為圍繞中心、發揚特色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認真抓好。
要充分認識培育企業精神的重要性和長期性。培育企業精神是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自我完善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基本建設,需要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企業領導者和工會組織應自覺地把培育企業精神滲透、體現在企業各項工作中,以培養“四有”職工隊伍、促進企業不斷發展作為培育企業精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下大氣力,常抓不懈。
要努力提高企業成員的素質。市場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而人才競爭又取決于人的意識、觀念和素質。一方面,企業領導者要率先垂范,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真正成為企業精神的積極倡導者和帶頭實踐者,企業領導干部的思想、作風、行為直接影響著職工的思想作風、情緒和文化觀念,也直接影響著企業精神的感召力,只有掌握創立企業精神的基本方法,確立完善的思想宗旨、價值觀念體系、行為準則等,才能保證把企業精神真正地融入職工的血液之中;另一方面,要把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生產技術素質作為培育企業精神的關鍵環節來抓,只有不斷提高職工素質,才能培育出真正發揮激勵、鼓舞和引導作用的企業精神,并使之不斷創新、不斷發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要與企業實際相結合。企業精神產生于具體的企業。因此,企業精神的培育必須從實際出發,突出個性。企業精神的培育和形成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穩定性。但企業精神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充實豐富,使之與企業目標更為貼近,更具實效性。企業精神既要體現先進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也要做到為企業所需要,為絕大多數職工所歡迎,體現絕大多數職工的意志。有的企業有意識地發動職工群眾,討論總結本企業的企業精神因素,讓群眾自己認識和挖掘集體精神財富,把討論的過程作為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群體意識升華的過程。這樣提煉的企業精神是有生命力的。從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才能構筑既體現本企業特性,又為絕大多數職工所接受的企業精神。相反,脫離企業的實際情況,像移植樹木那樣,把其它企業的精神連根移來,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形而上學的做法。
要切實尊重和保障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對職工關心、尊重,是職工產生獻身精神的主要動力,而獻身精神正是企業精神的強大支柱。在企業走向市場后,職工主人翁作用的發揮程度將成為決定企業命運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企業里要進一步貫徹全心全意依靠職工的指導方針,通過落實企業職代會各項職權,尊重職工主人翁地位,賦予職工主人翁權利,形成一種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的融洽環境和民主氣氛,使職工切實感受到自己是企業的主人,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忘我的勞動和工作,推動企業改革和生產發展。
要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企業精神作為一種企業范圍的意識現象,具有時代性、民主性和效能性,它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社會行為才能發生作用,而合理的社會行為的產生,又來源于科學合理的經濟管理制度。所以,改變不科學的經濟管理制度,使其日趨科學化、合理化,企業精神才會形成、發展并發揮威力。
要給職工實際利益。市場經濟既給企業機遇,又給企業帶來壓力,有助于企業和職工樹立效益觀念、競爭觀念、風險觀念,并成為目標一致、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這一共同利益的結合過程是職工摒棄那些阻礙改革的舊思想、舊觀念,代之以適應新思想、新觀念的過程。如前所述,職工群眾是培育企業精神的主體,沒有職工群眾的廣泛參與,培育企業精神只能是句空話。而吸引職工的廣泛參與、調動職工積極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給職工群眾以實際利益,增強職工與企業的“歸宿”感。因此,要以發掘、激勵人的積極性為基點,不斷滿足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要教育職工發揚優良傳統,艱苦奮斗,把個人得失與企業興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自覺地弘揚企業精神,發揮主人翁作用,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安徽省華陽河農場一場)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