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昌文:
1931年出生在上海,1951年進入人民出版社,歷任校對員、秘書、編輯等職,1980年開始參與《讀書》雜志的工作,一直到1996年底,他是影響了中國幾代知識分子雜志的操盤者。
其間,從1986年起,他兼任三聯書店總經理十年,主持出版了不少頗具影響力的人文社科書籍。
一本書剛出版就發行100多萬冊,現在,這在出版界是神話,但上世紀八十年代,沈昌文就制造過這樣的奇跡。
沈昌文,1931年出生在上海,1951年進入人民出版社,歷任校對員、秘書、編輯等職,1980年開始參與《讀書》雜志的工作,一直到1996年底,他是這個影響了中國幾代知識分子雜志的操盤者。其間,從1986年起,他兼任三聯書店總經理十年,主持出版了不少頗具影響力的人文社科書籍。
年已八旬的沈昌文現在仍然經常徘徊在北京美術館東街的三聯書店,背著一個雙肩包,步行于東單的家和書店之間。
2012年1月8日,在北京三聯書店二樓咖啡廳,沈昌文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雖然聽力已經下降,可他精神和記憶力非常好,對三聯書店和關于書的人和事,說起來,如數家珍。
輝煌與遺憾
“捍衛自己的信念是難得的,但容忍別人的信念更為難得;力爭一己權利的勇氣是罕有的,但承認異己權利的氣量更為罕有;弱者對強者的反抗是可貴的,但強者對弱者的寬容更為可貴。”
1984年,沈昌文在荷蘭作家房龍的作品中發現了這本著作——《寬容》。
當時中國解放思想還不久,出版界在中國作家中挖掘新思想比較困難,中國社科院著名學者李慎之先生便提醒沈昌文“向后看”。
“‘向后看’什么意思呢?就是看外國歷史上類似的情況下,他們是怎么處理的。”沈昌文解釋道。因此,他把目光轉向了外文書籍,他能讀懂俄文、法文、英文。
《寬容》一書中詳盡描述了從古希臘至公元18世紀間的西方歷史,包涵了政治,文化,宗教等各個領域的發展與變革。有人把它當作一本純粹的歷史類書籍對待,但書名并未冠以“歐洲通史”,這正是作者的可貴之處,他在講述歷史的同時,強調解決那些紛爭的辦法就是寬容。
“當時,需要從階級斗爭為綱的觀念中解脫出來,在這中思潮之下,我覺得‘寬容’最有啟發了。”他告訴本刊記者。
沈昌文敏銳地感覺到,《寬容》對剛剛經歷過種種社會沖突的中國人的重要價值,便很快把它引進出版。此書一經面世,取得巨大轟動,刊印了幾十萬冊。有些地方把它放進了中學教材。
讓沈昌文記憶猶新的另一本書是《情愛論》。
“我看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