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免費出場地、專人喂養、專業技術防疫……對養殖戶而言,這樣的養殖模式算不算“天上掉餡餅”?
豐都縣虎威鎮香巖村,49歲的肉牛養殖戶隆厚極就遇上了這樣的好事。
“我的三頭牛都送進‘托牛所’了,不僅牛長得好,人也省心省力。”隆厚極眉飛色舞地說,“誰能想到,養牛可以這樣輕松!”
門檻之束
“這輩子再也不養牛了!”
2008年底,隆厚極咬牙切齒地說。在這個寒冷的冬天,他憧憬多年的夢想破滅了。
20多年前,青年農民隆厚極看上了肉牛養殖這個項目。但那時他剛成家,手里沒有啟動資金,養牛的夢想便一直藏在了心里。
2008年,豐都縣委、縣政府提出“用3—5年時間,把豐都打造成為中國南方肉牛之鄉”的目標。一時間,各種優惠政策迭出,直指肉牛產業。
機會來了。隆厚極當即拿出多年積蓄,從山東省買回兩頭肉牛,開始追尋自己的夢想。
然而,追夢之路并不平坦。
肉牛買回家后,隆厚極采用家養黃牛的傳統方法,一邊干農活一邊養牛。不料,不到一個月,肉牛就開始頻繁發病,體型也迅速消瘦。
隆厚極百思不得其解。眼看牛一天天消瘦,他被迫低價將牛出售,結束了第一次養牛嘗試。
后來,隆厚極從別人那里聽說,肉牛養殖其實很賺錢,具有占地少、場房利用率高、飼養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可是,養肉牛需要全程監護,對場地、投資、人力、防疫技術都有較高要求。
“我哪里知道,養牛也有門檻。”隆厚極苦笑著說。的確,像隆厚極這樣的散戶,很難具備這些條件。于是,勞動力不足、技術不夠、養殖效益差、市場流通不暢等一系列問題隨之產生。
養牛散戶遇到的門檻,成為豐都肉牛產業發展的瓶頸。
要打造中國南方肉牛之鄉,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
集約之所
2011年7月,虎威鎮黨政辦公樓,一塊“肉牛發展辦公室”的牌子掛了出來。
這個被稱作“牛辦”的機構,是虎威鎮發展肉牛產業的指揮部。“牛辦”成立后的第一要務,就是帶領全鎮養殖戶突破行業門檻。
其時,隨著豐都肉牛產業加速發展,虎威鎮的肉牛養殖戶已達數千人之眾。他們大多以散戶形式參與肉牛養殖,也大多面臨著門檻問題。
“由于個人資源有限,散戶很難獨立突破門檻。”虎威鎮黨委書記隆小波說,“要補齊散戶飼養的門檻,就必須對散戶進行資源補貼,通過轉移他們的個人成本,讓他們在行業內生存下來。”
為尋找成本轉移之路,虎威鎮組織養殖戶到重慶主城區和山東等省市取經,學習外地集約化肉牛養殖的經驗。隨后,又將外地經驗和本地資源相結合,確立了一條獨特的突圍方略——成立肉牛“托管所”,通過由政府提供喂養、管理、防疫等多項優惠措施,轉移養殖戶個人成本。
2011年7月,虎威鎮政府籌集200多萬元資金,按“村村建所,村村示范”原則,在各個村建起了20個致富“托牛所”,并配套建設規模牧草場20個,配備專職飼養員20名、技術指導員8名,初步形成了全天候照顧肉牛的綜合托管體系。
萬事俱備,就等肉牛進場了。
殊不知,養殖戶卻不愿意將牛趕進來。
身先士卒
“以前只聽說過孩子進‘托兒所’,還沒聽說有牛進‘托牛所’的!”
鎮上成立“托牛所”的事,在養殖戶中炸開了鍋。
面對這一新生事物,養殖戶議論的多,行動的少,大多都在懷疑中觀望著。
隆厚極也在觀望。他說,自己吃過一次虧,不想再有第二次,還是先看看再說。
“托牛所”遭遇冷落,隆小波就像大冷天被潑了一盆涼水。他立即發動干部入戶走訪,收集養殖戶的意見。
原來,問題出在公信力上——很多養殖戶擔心,自己的肉牛送去托管,自己看不見摸不著,萬一得不到精心照料怎么辦。
針對養殖戶的疑慮,隆小波和同事們絞盡腦汁,尋找破解之法。
終于,正在開展的“三進三同”活動給了他們靈感——依托“三進三同”建立的干群紐帶,黨政干部在各自幫扶的農戶家中認養一頭肉牛,再將自己認養的肉牛送進“托牛所”,為其他養殖戶作示范。
2011年9月的一天,虎威鎮香巖村,全鎮肉牛養殖戶的目光都集中到隆小波身上。
這天,隆小波把自己認養的一頭肉牛送進了“托牛所”。
“書記可不會騙人喲!”消息一出,養殖戶們奔走相告,疑慮一掃而空。
他們競相跑到“牛辦”和村委會,要求“托牛”。
隆厚極也決定再為夢想一搏。2011年底,他又買了三頭肉牛,一股腦兒送進了“托牛所”。
“牛”氣沖天
2012年1月7日,虎威鎮香巖村“托牛所”。
寬敞的養牛大棚里,飼養員在水泥“隔間”旁移動,逐一為牛槽添加草料。伴隨著“哞哞”的叫聲,數十頭安格斯牛、秦川牛和西門塔爾牛開始大快朵頤。
隆厚極的三頭牛也在其中。每隔一些日子,他就會跑到“托牛所”來“檢查”。看到三頭牛越長越壯實,他覺得多年的夢想觸手可及。
“肉牛入托后,我不用再投入一分錢。”隆厚極算了一筆賬:以前散養,就算只養一頭牛,也得有專人伺候,防疫、喂養、銷售都是大問題,等于栓死了一個勞動力。有了“托牛所”,喂養、防疫、管理和銷售全部由專業人員負責,既降低了養殖戶的個人成本,保證了飼養品質,又將養殖戶從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
入托一年后,隆厚極的三頭肉牛就可以上市交易。按照牛的年齡、肉質漲勢算,每頭牛大約可以換回3000元的純利潤,輕松實現萬元增收。
隨著“托牛”模式在全鎮普及,曾經難以逾越的“門檻”消弭于無形。
如今,虎威鎮的“托牛所”已經吸納了數百農戶參與,具備了滿足上千農戶集中托管的能力。未來,這個體系將繼續壯大,形成同時供5000多農戶集中托管,帶動上萬農戶參與的規模。同時,虎威鎮還計劃培養一批肉牛經紀人,籌建兩個小型牲畜交易市場,實現產供銷一體化。
到那時,虎威鎮將“牛”氣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