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北京。在一場藝術品拍賣中,剪紙畫《新嫁娘》以15萬元的價格拍出,成為迄今為止全國最貴的剪紙作品。
在這幅“天價剪紙”背后,一個殘疾女人正在延續一個愛的奇跡。
“建家”
十多年前的一個盛夏,涪陵。
狹小的客廳里,中國核工業建峰化工總廠女工彭茂琳斜靠在沙發上,翻看著當天的報紙。
由于從小就患有肌肉萎縮癥,這個中年女人雙腿落下了殘疾。平時,她最喜歡以這樣的姿勢閱讀。
一則《父母去世,血友病人自殺》的新聞映入眼簾:一個血友病人在父母相繼去世后,在家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一個星期后,他才被鄰居發現……彭茂琳的心猛地一顫。
望著在臥室打游戲的兒子海波,彭茂琳感到毛骨悚然。
1988年,一歲的海波被確診為血友病——一種凝血因子缺乏導致的嚴重凝血障礙疾病。得了這病,一個小傷口就會造成血流不止,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血友病人也被稱作“玻璃人”。
面對昂貴的醫藥費,不堪重負的丈夫離家出走。倔強的彭茂琳獨自咬牙堅持,白天工作,晚上打零工,慢慢地將海波帶大。
臥室里,海波正在電腦游戲里廝殺。電腦顯示器上色彩絢爛,男孩的眼眸卻依然黯淡。
看到同齡人都在上學、工作,自己卻只能窩在家里打游戲,海波一天天消沉下去。
“媽,活著真沒意思,我真的不想活了。”一天,他這樣對母親說。
看著兒子眼中的希望迅速黯淡,彭茂琳心如刀絞。“讓血友病人絕望的并不僅僅是病痛。”她說,不能實現人生價值的失落感,也許才是他們心中最大的羈絆。
彭茂琳渴望解開這個羈絆。
可是,要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
2005年10月,涪陵一家醫院門口,幾位中年婦女悄悄鉆進候診大廳。她們拿出一疊傳單,見人就發。“莫非是搞傳銷的?”保安們警覺起來,不容分說將她們趕出門外。
“明天再來!”彭茂琳望著醫院大門,心有不甘。
這些天,她正在忙一件大事——為籌建協會尋找會員。
早在1997年,彭茂琳就打算將血友病家庭組織起來,互幫互助。從此,她開始在網上發布“尋人啟事”,一發就是好幾年。
2005年8月,兩位血友病患者的媽媽通過網絡信息找到了她。交談中,她們得知了彭茂琳的計劃,表示全力支持。
一場“尋人”行動隨之展開。
為讓更多病友加入協會,彭茂琳和姐妹們天天在醫院、救助站等地散發傳單、張貼告示。其間,她們不止一次被當做傳銷人員攆出大門。三個月后,她們找到了80多個血友病患者,協會一舉成為全國最大的血友病患者組織。
人找到了,彭茂琳又面臨另一個難題——病友們大多家庭困難,根本湊不夠協會啟動經費。
這時,民盟重慶市委送來了救急的一萬元捐款;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血液科主任婁世鋒也捐獻了3000元,并為病友們上了一堂“家庭自我護理”的免費培訓課。
2007年4月17日,渝北區雙鳳橋街道,重慶血友病康復協會成立,彭茂琳和廣大病友及其家屬有了“家”。
然而,“沒錢開張”的窘迫經歷卻警醒了彭茂琳——要9rWUENMNnbGrI+7OxGQS+FNaALkBffhTV/bVBk9pWo8=讓“家”長久維持下去,坐等外界捐助可不行!
“造血”
2007年8月,涪陵區殘聯培訓基地,數十名殘疾人和血友病患者齊聚一堂,開始接受剪紙培訓。
“我不一定能將你們都教會,但是我一定傾囊相授。”講臺上,彭茂琳一字一頓地說。
臺下,鴉雀無聲,唯有目光炙熱。
協會成立后,來自社會各界的零散捐款是唯一收入。“要自救,就得先自強!”面對困境,彭茂琳尋思,“‘輸血式’慈善依賴性強,難以長久。只有自己‘造血’,才能讓協會可持續發展。”
幾經思量,彭茂琳冒出一個大膽想法——帶領病友們創業,實現自給自足的“造血式”慈善!
“創業能‘一箭三雕’。”彭茂琳這樣分析說,既能讓病友實現就業,補貼醫療費,又能帶來較穩定的活動經費,讓協會得以維持。更重要的是,病友們還能在創業中發現自身價值,增強生活下去的信心。
中午12點40分,培訓學校食堂,飯菜早已經端上桌,卻不見有學員來用餐。
炊事員惱了,沖進教室喊:“飯都涼了,你們到底吃不吃?”
教室里,學員們正盯著黑板。
在那些全神貫注的目光里,希望之火正熾熱燃燒。
針對血友病人的身體特點,彭茂琳準備選擇一種能“坐著創業”的項目。她想到了剪紙。
年輕時,彭茂琳酷愛剪紙,習得一手剪紙絕技。現在,她要施展這一手絕技,帶領病友們攻堅克難。
2007年8月,在涪陵區殘聯支持下,彭茂琳舉辦了剪紙創業培訓。經過20天的培訓,學員們大都通過了區就業技能考試。
同年,“剪愛”剪紙工作室成立,成員全部是血友病人。
彭茂琳這位殘疾女人,開始帶領一群血友病人投身商海。
“新生”
2008年,北京,世界銀行扶貧項目展示現場。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穿梭在展柜之間,目光在柜內陳列品上巡游——為得到世行項目支持,全國有上千個創業團隊送來產品參展。
突然,林毅夫停下腳步,仔細端詳起一幅名叫《川江妹子》的剪紙作品。
得知這幅作品出自一群血友病人之手,林毅夫當即將其收藏。
在這次申報中,“剪愛”從1000多個創業團隊中脫穎而出,順利獲得項目資金,還接到了世行的禮品訂單。
“剪愛”成立后,彭茂琳始終堅持原創路線。在完成日常設計的同時,她還帶領幾位病友設計師專攻剪紙技法,嘗試將現代技巧加入其中,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幾個月后,她如愿以償——“剪愛”研發出具有三維效果的“平面多層次立體表現手法”,改變了剪紙作品的平面視覺印象。
2010年,更重大的轉折來臨。
這年,重慶出臺了微型企業發展戰略。“剪愛”抓住良機,從“工作室”變身為“有限公司”。
2010年底,剪紙《新嫁娘》在北京拍出15萬元天價,一舉成為“中華第一剪紙”。
2011年4月,剪紙《南風清韻》被訪渝的英國安德魯王子收藏。一些英國客商聞風而至,邀請“剪愛”進軍不列顛。
2011年9月,一家風投公司找到“剪愛”,表達了注資意向。
…………
捷報頻傳,“剪愛”的利潤源源不斷地注入協會,變成病友們的醫藥費。在公司和協會抱團發展的格局下,“造血式”慈善已經變成現實——目前,“剪愛”已經帶領200多名血友病人就業,23歲的海波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1月的一天,重慶市血友病康復協會。
彭茂琳走在過道上,瘦小的身影被窗外斜陽越拉越長。1月9日,剛滿48歲的她被評選為2011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未來,我們希望將‘造血式’慈善模式移植到其他慈善社團。”彭茂琳邊走邊說,“那樣,就能實現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邊說著,她一邊望向窗外,仿佛在眺望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