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辦公樓里,白領們打開飯盒,開始午餐。
面對一成不變的盒飯,25歲的王群麗想起了家鄉的菜園。
小時候,家里的菜園種滿瓜果蔬菜——青翠欲滴的鮮豆角,鮮嫩爽口的青黃瓜,飽滿多汁的西紅柿……
白領上山
2007年,湖北妹子王群麗大學畢業后來到上海,成功應聘到一家世界500強企業。靠著農家妹子的踏實肯干,她不到兩年就當上了公司客戶經理。
事業順利,王群麗卻感到一絲惆悵。
兩年前,深諳種菜之道的父親王合興應武隆縣農委之邀,和幾名鄉親到武隆種起了高山蔬菜。
父親的行動,撥動了王群麗的心弦——身在水泥叢林中的她,忘不了記憶中的良田……“農業,可能才是我的人生舞臺。”那一刻,這個農民的女兒找到了惆悵的根源。
于是,她決定去武隆追尋父親。
知女莫若父。得知王群麗的決定后,王合興在電話里鼓勵女兒:“孩子,來吧,仙女山上有良田萬畝,正適合種高山蔬菜!”
2009年,王群麗來到武隆,準備在仙女山上大干一場。
可是,她必須先翻過心里的一道坎——幾年的上海打拼,王群麗已經習慣了都市生活。而她和父親所在的雙河鄉,卻是地地道道的農村。生活、娛樂、資訊,都遠比不上燈紅酒綠的都市。
“咱可不能一年土二年洋啊!”王合興看出了女兒的失落,說,“小時候,你過的不就是這種生活?再說了,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農村落后,不正好給了你創業的空間?”
父親一番話,將王群麗從失落中拉了回來:是啊,從上海回來,不就是為了艱苦創業?
她趕緊調整情緒,開始了自己的第一項工作——走訪調研。
仙女山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平均溫度比山下低5 。山間土地平坦廣闊,水分光照充足,適合大面積種植高山蔬菜……
幾日走訪調研下來,王群麗心中有了譜。
2009年10月,王家父女成立了渝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王群麗任總經理。
初戰告捷
“傳統農業的出路在哪里?”
“難道像父輩一樣,守著幾畝薄田,各自為戰?”
“難道只有靠化學激素刺激,才能增加蔬菜產量?”
“難道我們就真的無法避免菜賤傷農的宿命?”
…………
公司成立后,王群麗發現:要靠種菜致富,就必須解決這一串問題。
為了尋找答案,她到城里超市調研,很快發現一個現象——盡管比普通蔬菜貴好幾倍,有機蔬菜卻依然行情堅挺,極受消費者青睞。她感受到人們對生態食品的渴望。
需求有了,她還需要一種可行的生產模式。
王群麗隨即決定: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進行生態蔬菜專業化種植。
但在發動鄉親時,王群麗卻遇到了困難。
“咋讓你一說,我這菜就不健康、不環保了?”有老農對生態蔬菜不了解,當面質問王群麗。
“哪天你受不了這苦又跑回大城市了,扔下我們怎么辦?”有些村民則質疑王群麗的動機。
關鍵時刻,王合興成為女兒最有力的支持者。
王合興比女兒早兩年到武隆,在鄉親們中已經有了一定威望。在他的勸說下,最終有320戶農戶同意參加。
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王群麗踏上了創業之路——聯系新品種蔬菜種苗,購置生態有機肥,防治病蟲害,聯系有機菜eUNUcfXQCVz1gWK4NikKCGv77fyl0PtisgXlxEqdwg4=客戶……幾個月間,她忙得沒日沒夜。
很快,第一輪種植的蔬菜大豐收。320戶菜農人均收入14000元——比種傳統蔬菜收入翻了一番還多!
王群麗懸了幾個月的心終于落地。參與項目的鄉親四處奔走,逢人便說種有機蔬菜的好處,其他菜農紛紛找上門來,要求加盟。
有了鄉親們的支持,王群麗的目光從田間地頭延伸到了城里人的餐桌——她要打造一條有機蔬菜的產業鏈,實現種植、銷售一條龍服務,通過增加流通環節讓鄉親們增收。
王群麗隨即發動全面進攻:首先,建立覆蓋3600多戶農戶的萬畝高山無公害蔬菜基地;隨后,將78個蔬菜新品種引入基地;同時,聘請農技人員到基地,在種植過程中優化改良蔬菜品種結構……
一連串勝利隨之而來——到2011年,渝蔬公司實現了蔬菜研發、種植、加工、銷售全覆蓋,資產達到1500萬元。
初戰告捷,父女倆生出了一個更大的夢想。
“共富”之夢
“大學里的專家來為我們支招了!”2011年的一天,這個消息讓菜農們興高采烈。
針對菜農科技信息不對稱、種植技術滯后的短板,王群麗父女拿出專項資金,聘請華中農學院和重慶農科院的專家到基地講課。
“我們就是農民。我們對農業有熱情,說到底也就是對農民有感情。”王合興常這么教育女兒。
“我們的目標,絕不僅僅是讓個人致富。”王群麗說,“更重要的是通過新型農業項目,帶動更多鄉親增收致富!”
為此,在公司積累起一定實力后,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共富”實踐——有菜農買不起安全高效的有機肥,父女倆會為他們出資墊付;有菜農不懂技術,父女倆便請來專家,提供免費技術指導;有菜農遇到病蟲害,他們會立即“出現場”,手把手地傳授防治之道……
在指導生產的同時,王群麗也開始在公司所有制結構上尋找助農增收之道——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保底分紅和合同約定等模式,王群麗大力鼓勵菜農入股,成為公司股東。這樣,除了種菜收入外,菜農還獲得了財產性收入。
“渝蔬農業公司是大家共同致富的平臺,姓‘公’不姓‘王’。”王群麗常這么講。
2010年底,由渝蔬公司牽頭,武隆縣蔬菜產業發展綜合平臺建立。在這個平臺上,渝蔬的各種經驗得以惠及全縣。
同年,渝蔬公司被武隆縣政府授予“農戶萬元增收先進龍頭企業”稱號,其下屬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被重慶市委、市政府評為“模范專業合作社”。
“榮譽屬于鄉親。”面對榮譽,王群麗謙虛地說,“我是黨員,幫助鄉親們致富,就是我的分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