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的清晨,梁平縣聚奎鎮聚奎村籠罩在大霧里。
村民房前屋后大多是水稻田。稻子收割了,稻草留在田里,田里蓄著水。
一位個頭不高的男子用竹竿撥開田里的稻草,察看稻草的腐爛情況。
“熊師傅,啥時去領獎呢?”一位路過的村民同這位男子搭話。
“過幾天就去。”這位男子停下手中的活兒。
他叫熊三,被評為2011年全國種糧售糧大戶。
試水
2006年春節將至,34歲的熊三坐在家里的長椅上點著香煙,滿臉愁云。家里有三個孩子,負擔重,而自己一年下來沒掙到多少錢。
“幫人家犁田,又出勞力又出耕牛,工錢給得這么少。”妻子抱怨著,“你出去做木工活都比這個強。”
“我看村里好多人外出務工,好好的稻田撂荒多可惜,要不我們承包過來,專門種水稻怎么樣?”熊三說。
“劃不劃得來,你算一下。”妻子有些擔心。
“現在種水稻的農民少,稻谷的收購價在上漲,肯定劃得來。”熊三信心滿滿。
熊三家門前就是一大片稻田,地勢較平坦,耕作條件很好。
第二天,熊三就到村里去打聽。
“廖大爺,你家里的幾畝稻田去年荒著沒種,我想承包你的稻田。”熊三對村民老廖說。
“你承包去做什么?”老廖好奇地問。
“我承包過來種水稻。每年按照每畝300斤稻谷作為承包費用,你看行不行?”熊三試探地說。
“我去年白送給別人都沒人種,你想種就種吧。”老廖爽快地回答。
“那太謝謝了,我們要不要寫一份合同?”熊三拿出隨身攜帶的紙筆。
“鄉里鄉親的,還寫什么合同。”老廖不停地擺手。
2006年,熊三就這樣承包了20畝稻田。
剛開春,熊三就忙活起來。每天早晨6點不到就起床,牽著耕牛去田里忙活。
水稻收割了,熊三一點不愁銷路,鎮上的大米加工廠老板爭著上他家來收購。
“一季水稻種下來,除去買種子、化肥、農藥的錢,賺了好幾萬元,這比出去打工劃得來。”熊三跟妻子算起賬來。
“那明年,我們再多承包點稻田。”妻子在一旁說。
深耕
“承包的稻田多了,怎么耕得過來呢?”熊三發愁起來。2007年開春,熊三承包了50畝稻田。
一天晚上,熊三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新聞,電視里正在播放西部山區推廣微型耕種機的消息。自從承包稻田種糧后,熊三就特別關注這樣的新聞。
“明天我得到縣城去一趟,看有沒有這種微耕機賣。”熊三激動地說。
第二天,熊三到縣城買回三臺微型耕種機。
回到家,熊三立馬把一臺微耕機開進稻田。他喜歡鉆研新鮮事物,會木工活,會燒電焊,還是個泥瓦匠。熊三開著微耕機“突突突”地在稻田里來回試驗了幾下,效果相當不錯。
50畝稻田很快耕完。
“每次拉點化肥,就要叫一輛車。這樣太劃不來,干脆去買一輛農用車吧?”熊三又尋思著買車。
“買來誰開呢?你會開嗎?”妻子反問熊三。
“這事好辦,我去考駕照就行了。”熊三想著,買了車可以用來拉化肥,還可以在收割稻谷的時候拉稻谷,這樣就不用老去請別人了。
熊三到梁平縣城的駕校學習三個月后,拿到了駕照,買回一輛農用車。
2010年9月,稻谷該收割了,可熊三一點都高興不起來。當時正趕上連續的下雨天。稻谷收割后堆在家里沒法晾曬。稻谷要是沒法晾曬,堆放久了就會發霉,一年就白忙活了。
正在熊三一籌莫展時,梁平縣吉豐農具公司的老板告訴熊三,現在有烘干機可以專門用來烘干稻谷。
熊三立即買來一臺烘干機,連續幾天烘干收割的稻谷,一顆稻谷也沒發霉。
解困
“這可怎么辦呢?買了機器沒錢買化肥和種子。”眼看就要開始育秧了,熊三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2011年,熊三承包了1300畝稻田,并且購買了一臺大型收割拖拉機。
“買化肥和種子一下就得十幾萬元啊,上哪去籌錢呢?”熊三無計可施。
根據往年種水稻畝產500公斤估算,熊三承包的1300畝稻田可以收糧食650噸,除去成本,每畝純收入約300元,1300畝稻田可收入約40萬元。但是水稻種植周期比較長,投入較大,資金流動性差,只能等稻谷賣了,才能有收入。
熊三撥通了聚奎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謝直建的電話。
“你可以申請惠農小額貸款。”謝主任在電話里對熊三說。
熊三立即通過梁平縣農業擔保公司向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13萬元。由于數額上了十萬元,放貸審批程序比較繁瑣,至少要一個月以后才能拿到貸款。就在這時,鎮黨委書記趙洪越得知熊三的困難后,親自為熊三擔保,向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貸款五萬元。
熊三很快拿到這筆貸款,謝直建還幫他籌到兩萬元。同時,2011年4月,鎮里還為他向梁平縣農戶萬元增收工程辦公室申請了30萬元貼息貸款。
資金的問題終于解決了。現在,熊三購買了插秧機、機動噴霧機、聯合收割機,實現了機械化種植水稻。
抱團
“熊師傅,你能不能幫我去承包一些稻田?”聚奎村四社村民張超找到熊三,說自己也想承包稻田種水稻。
“這個沒問題。”熊三滿口答應。
現在,村民見熊三種水稻也能致富,都來向他討經驗。熊三不光幫助這些村民到鄰村鄰鎮承包稻田,還手把手教他們機械化種水稻。
“同樣的秧苗,人工插秧比不上機插秧的產量,因為機插秧秧苗間隔疏密度一致。”熊三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遇到有村民來學機耕技術,他都樂呵呵地把自己家的機器搬到稻田里示范。到2011年底,他培訓出了12名農機手。
在熊三的帶動下,聚奎鎮種植水稻面積超過20畝的農戶有60多戶,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農戶有五戶。
“村里現在有這么多人種水稻,如果統一去購買種子化肥,這樣價錢應該低一些。”熊三琢磨著成立專業合作社。
2010年,熊三用自己的名字注冊成立了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統一機耕種植,統一防治病蟲害。2011年,14戶合作社社員,加上熊三幫扶的16戶農民,共增收47.5萬元。
“自己富起來不算本事大,要帶動鄉鄰都富起來才算有本事。”每次遇到村民夸贊熊三人好時,熊三總是這樣回答。
得知自己被評為全國種糧售糧大戶,熊三特別高興。“今后我想擴大承包種植面積,實現優質化、機械化、規模化種植,同時建立自己的大米加工廠,實現產供銷一體化,讓種植效益最大化。”熊三憧憬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