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埃埃鼓辏冈拢慈眨萜眨ㄖ貞c)筆記本電腦出口制造基地、富士康(重慶)產業基地兩個重大項目在重慶簽約。
隨后,424家筆記本電腦配套企業的入渝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筆電產業用工需求驟增。
“人力資源已成為稀缺資源?!笔形N?、常務副市長馬正其一語中的,“能否保障用工需求,是信息產業發展成敗的關鍵。”
懷揣著“筆電夢”的重慶,打響了筆電用工保衛戰。
院壩會:以情留人
?。玻埃保蹦甏汗潉傔^,沙坪壩區土主鎮農民高健洲就被請去開院壩會。
壩子里已經坐了200多人,大都是高健洲相熟的鄉親。
“這次會講啥子喲?”高健洲問身邊的人。
“要給我們找工作。”
“這不是瞎耽誤功夫嗎?”高健洲故意提高聲音,“再過幾天,我就要到深圳富士康上班了?!?br/> 高健洲的話被在場的沙坪壩區就業服務管理局干部任德均聽到了,任德均笑著說:“如今,富士康也落戶我們西永微電園了……”
“富士康來重慶了?”高健洲猛然一怔。
“是的,請各位鄉親考慮一下,回家鄉來工作?!比蔚戮l出邀請。
“沿海收入高,為什么要留下來?”高健洲說。
“在沿海IT企業打工,月收入2100元左右。在重慶上班也有2000元左右,而且不必背井離鄉,還省下了不少路費?!比蔚戮f。
任德均的話戳到了高健洲的痛處。這些年來,高健洲在珠三角地區打工,沒少受過委屈:吃不慣、睡不香,還常常遭遇地域歧視。
“背井離鄉的滋味不好受喲!”想起這些年在外打工的境遇,高健洲心里泛出一絲苦澀。
“廠里提供免費工作餐,員工宿舍的設施也不錯?!比蔚戮^續推介,“我們可以一起去廠里參觀。”
會后,區就業服務管理局的干部帶著與會鄉親前往西永微電園。
現代化的廠房、設施完善的員工宿舍……
前往參觀的鄉親一個個看得張大了嘴。
高健洲算了兩筆賬——收入賬和親情賬,毅然決定留下來,成了富士康的一名員工。
這次院壩會后,有100多個土主鎮農民不再外出打工,選擇留在西永微電園上班。
鄉情就像一根看不見的繩索,栓住了游子的心。
?。玻埃保蹦?,沙坪壩區召開了70多場鄉情院壩會,通過以情留人的方式,為信息產業輸送協議用工人員2472人。
經紀人:鋪路搭橋
?。玻埃保蹦甏汗澋南矚馍形瓷⑷ィ蛴卤汩_始在酉陽縣的鄉鎮挨個挨個地跑。
向勇嫻熟地掄起沾滿漿糊的刷子,往村里的公告欄一刷,然后把嘴里銜著的招工海報往公告欄貼上去,用手輕輕捋平。
貼好海報,向勇又馬不停蹄地跑往另一個村。
“今天得把興隆鎮所有的村都跑遍。”向勇滿臉微笑地說。
沒幾天,興隆鎮的陳朝偉便按招工海報上的信息,找到了向勇。
“向大哥,你看我能到富士康上班嗎?”陳朝偉靦腆地說。
陳朝偉中專剛畢業,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因為沒有工作經驗,一直找不到如意的工作。
“我看行。”向勇為陳朝偉買了車票,并出錢帶他到主城的醫院體檢。
經過富士康的層層選拔,陳朝偉最終成了富士康的一名員工。
“每個月的工資能拿到2000多元,而且給我們買了各種保險。”陳朝偉興奮地說。
?。玻箽q的向勇曾是一名都市白領,如今,他是酉陽縣440多名“勞務經紀人”之一。
為解決筆電產業的用工需求,市里出臺了相關政策,大力扶持“勞務經紀人”。根據政策,“勞務經紀人”為筆電企業物色工人,可以得到相應的補貼。
如此優厚的報酬,讓向勇毅然回到家鄉酉陽,當起了“勞務經紀人”。一年多來,他已經為富士康、英業達、廣達三家企業介紹了400多名工人。
目前,全市已完成萬名經紀人培訓計劃,他們或兼職、或專職,引領勞動力轉移到筆電產業。
“政府組織大規模勞務輸出,不但成本大,并且擠占了大量公務資源,效果不甚理想?!笔腥肆Y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務處處長唐繼邦說,“而‘勞務經紀人’同村民彼此了解,彼此信任,信息溝通效率高。”
小小“勞務經紀人”跑活了農村的人力資源。2011年,酉陽縣的“勞務經紀人”為主城輸送務工人員1928人,其中大部分進入了筆電產業。
走出去:外聯外引
?。玻埃保蹦辏对拢保叭眨貞c把“用工保衛戰”的戰線延伸到貴州省習水縣。
這一天,璧山縣在習水縣舉辦了“璧山縣信息產業用工專場招聘會”。
路過招聘會的習水縣三岔河鄉農民小唐欣喜若狂:“以前到重慶找工作還要托關系、找熟人,現在工作居然自己找上門了!”
在招聘現場轉了一圈,小唐成功應聘了精元電腦的庫管員崗位。
這一天,共有229人與璧山縣的企業簽訂了勞務用工意向性協議,投身璧山的電子信息產業。
自從璧山隧道通車以后,璧山微電園與西永微電園只有20分鐘的車程。優越的區位優勢引得筆電配套企業紛紛落戶璧山。
為解決用工需求旺盛的問題,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璧山縣果斷地“走出去”,實施“外聯外引”工程。
2011年年初,璧山縣就與貴州省的正安縣、大方縣、習水縣、道真縣及湖北省宜昌市的遠安縣建立了勞務合作關系。
不過,不少沿海省份也在引進勞動力,重慶憑什么勝出呢?
“重慶人不排外?!敝貞c資深媒體人蘇瑗一語道破重慶的一大優勢。
地域歧視一直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心病”。
近年來,重慶在經濟高唱凱歌的同時,公租房面向農民工開放,戶籍制度改革破冰……面向外來務工人員的實實在在的政策,讓重慶成為務工人員心中的“博愛之都”。
果不其然,大方縣更是“大方”承諾:每年將輸送1000名學生到璧山的中職學校就學、1000名學生頂崗實習、2000名勞務人員就業。
截至2011年11月,璧山縣共協助筆電企業招工3852人,基本滿足全縣筆電企業的用工需求。
璧山實踐只是重慶“外聯外引”工程的一個縮影。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與云南省、貴州省等周邊省市對接,簽訂人力資源輸送協議。按照協議,僅貴州省遵義市和黔東南等地,每年為我市輸送的務工人員或頂崗實習學生就有一萬人。
“外援”正源源不斷地進入重慶。
2011年12月1日,市經信委主任沐華平給全市人民帶來了一個好消息:“重慶筆電基地從投產到單月產量超過300萬臺,只用了一年時間?!倍睾5貐^的筆電基地卻花了六到十年,筆電用工保衛戰初戰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