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話題一直是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所在。相較于其他媒體,報紙媒體由于其獨特的文字魅力,在喧囂吵鬧的媒體空間中,更具發現問題本質、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與建議的優勢。
國務院發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2010年6月21日,《工人日報》發表了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調研報告,明確指出“新生代農民工”是出生在1980年以后,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業就業為主的農村戶籍人口。如今,“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如何處理好此類話題新聞,對各大報紙媒體的操作提出了挑戰。
新聞媒體對“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呈現
早在2005年,時為南方都市報記者的傅劍鋒就深入廣西省鄉村探求新生代打工青年為何淪為“砍手黨”,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轟動。2010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同時,圍繞陸續出現的“富士康13連跳”、豐田公司罷工等“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走向明顯化、尖銳化的標志性事件,各大媒體進行了大量報道,標志著“新生代農民工”自我意識的覺醒。各大報紙媒體針對這一熱點話題,紛紛開始了自己的新聞策劃與創作。筆者發現,報紙媒體對“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報道主要分成以下幾個形式:
以官員活動為導向的新聞報道。代表作:新華社通稿《溫家寶端午節假期逛市場關心菜價看望農民工》。此類新聞報道主要以官員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關注為主要線索,核心思想在于體現政府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重視與解決問題的決心。這也是大多數新聞報道慣用的報道形式,大多數以消息為主。
以文件報告為線索的解釋性新聞。代表作:新華網《社科院專家解讀“一號文件”:新生代農民工將市民化》。“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突出使得政府和學術界對此問題進行深層次的關注與介入,他們提供的一些文件與調研報告也成為新聞媒體研究此問題的重要線索。此類解釋性報道也大多以消息的形態出現,當然也有一系列對某一具體文件和調研報告的解讀。
以某一個或者幾個農民工生活個案探析的新聞報道。代表作:《人民日報》刊發的《新生代農民工調查》。這是一篇比較成熟、比較成功的新聞報道,圍繞“新生代農民工”這個群體,將幾個人的個案雜糅起來,用個案中的人的生動故事來推動整個新聞報道的發展。此類新聞形式更符合新聞本身的特點,具體的人的喜怒哀樂、各種生活,他們的奮斗與苦悶在新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很多新聞媒體在如此操作新聞的時候容易將新聞變成瑣碎的東家長西家短的雜聞,容易使人產生審美疲勞。此類新聞報道大多以通訊或者特寫的方式展現出來。
以學者社工的社區活動為導向的報道。代表作:《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的《何處是家園》。文章以馬小朵這個社工的活動作為線索,以她的角度寫出了北京劉娘府這個農民工社區的變遷。此類報道以記錄某個領域或者某個地方區域的意見領袖的活動,快速地對這個領域和地方區域展開系統的全方位的了解,展現出新生代農民工生活或者工作的現狀。也有一些報道是通過專家學者的調研活動進行的報道,但是不僅數量較少,精品也不多。此種形式的新聞報道大多以特稿的形式出現,在語言上較之單純的個案研究,更加具有宏觀性、全體性,但是相對于社會大背景的變遷來說,仍然不能完全展示出問題和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態特點。
以農民工工作地點為研究的調查報道。代表作:《南方周末》的《富士康“八連跳”自殺之謎》。南方周末實習生劉志毅深入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的地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揭示了新生代農民工真實的生存狀況。此類新聞操作難度很大,需要記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的地方,并將采集到的一線資料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揭示現象背后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真實情況。由于采訪方式的特殊性,這樣的新聞報道現在出現的較少,大多以特稿乃至深度報道的形式出現。
新聞媒體在操作此類話題中的幾個問題
盡管報紙媒體對“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進行了較多關注,也進行了大規模報道,報道中也出現了一些精品,但是從采寫業務的角度來說,其中同樣出現了很多問題。
個案研究是否能展現出整個群體的情況。對新生代農民工個案研究是新聞媒體經常使用的報道手段,但一到兩個人的個案研究能否展現這個群體的全貌?是否具有科學性、代表性?媒體是否先入為主自我設定群體特點,然后隨機找出采訪對象,將特點往受訪人身上生拉硬套,以及大打人性牌、走情感路線?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往往造成報道流于東家長西家短的表面,使讀者產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厭惡感。
報道中文件理論是否與真實情況脫節。與一些新聞報道中個案太多太濫,理論性、深度性不夠不同的是,一些新聞報道過重強調新聞語言中的理論性。由于記者囿于本身知識結構的限制,應用、改編一些專家學者、政府機構對此問題的調研報告、文件等,使理論和真實情況產生明顯的脫節。
報道中出現的數據是否是報紙媒體采集的第一手資料。沒有自己統計的第一手數據,就無法真正把自己想要說明的問題完全交代清楚。用數據說話,通過統計得出結論,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群體的共有特征,更好地說明問題。相當多的媒體借用一些權威機構的較為全面、科學的數據,這種創作手法當然無可厚非,是一種較為合理的調查報道形式,但是筆者發現,在一些新聞報道中,本應當成為整個文章結構中起“注釋”作用的數據,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文章”變成了“數據”的注釋。
對話題新聞的建議
針對媒體在操作“新生代農民工”這一話題新聞中出現的問題,筆者嘗試通過此案例對話題新聞的報道形式和思路提出自己的建議:
樹立“農民式新聞觀”,加強實證研究。中國青年報記者盧躍剛的《以人民的名義》中那種扎實、深入的采訪手法,對證據、細節的描繪讓人贊嘆不已,他將自己的文章深深地插入了泥土里,習慣從下到上看問題。但是這種傳統、這種文章在現在的新聞報道中卻似乎越來越少了。一些記者采訪不扎實,有的甚至是一兩個電話就結束了采訪任務。當新聞記者離他們的素材越來越遠時,又怎能反映出事情的真實情況,確保新聞本身的周密性、完整性?不扎實的采訪甚至不能通過新聞報道給我們帶來絲毫的警醒與感動。著名媒體人章敬平為我們介紹過一種“農民式的新聞觀”,這種新聞注重講究實證主義,一字一句都有講究。因此,記者要樹立“農民式新聞觀”,加強實證研究,要扎進泥土里,進行第一手的調查,甚至可以嘗試參與式調查,使得文章中多一點干貨、多一點新鮮的材料,用細節打動人。
整體問題用數據說話,用第一手數據。中國青年報青年調查板塊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在制作調查問卷時,提出自己的問題,再用較為科學的統計方法,得出結論。并非只是羅列干巴巴的數據,而是結合了一些案例,案例加數據,完成了從個體到整體、局部到全體、具體到抽象的一個飛躍,這樣的新聞既點面結合,又可以把自己想解決的問題展示清楚。
加強對問題背后的分析,借專家之口說話。由于話題新聞本身的特殊性,它并不是單純為了報道事實而報道,關鍵是揭示報道背后的東西,這就需要一篇話題新聞的報道有足夠的深度,為受眾心中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一般報紙媒體都是通過采訪相關領域的專家來分析新聞背后的問題。這種形式可以增加新聞報道整體上的理性和建設性。但是不能完全依賴專家,記者自己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思索和分析,帶著問題找專家,將疑慮及時反饋給專家,這樣才能把握整個文章的脈絡,使之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
提升思考問題的高度,加強新聞的宏觀性。在實際操作話題新聞、探討話題新聞背后的社會問題時,一定要把自己提升到一個高度,跨領域思索問題,多角度考慮,以增加新聞在思想上的新意。這就需要記者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提高自己看待問題的大局觀,從而使自己的稿子更有高度和前瞻性。
參考文獻:
[1]章敬平.新聞人的江湖[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羅以澄.新聞采訪學新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蔡雯.新聞編輯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余音.特稿采寫寶典[M].新華出版社,2007.
(作者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0級碩士生)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