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13年前,親生父母迫于生計,無奈地將她送給別人收養;13年后,飛黃騰達的父母帶著億萬身家和情感欠賬的愧疚,將她帶到大都市,享受公主般的生活,接受貴族式的教育,甚至準備移民加拿大。可是小女孩卻選擇了逃離……
貧困家庭的不舍親情
1999年9月,家住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雙橋集鎮的李士郎夫婦,由于結婚一年多還沒有孩子,就從鄰村一戶張姓人家抱養了剛剛滿月的小雪。
小雪的生父張敬德和妻子杜梅已經有了兩個孩子,夫妻倆長年在上海打工,實在沒有能力撫養這個女孩,萬般無奈之下,只得將小女兒送人。
就在抱養小雪一年后,李士郎的妻子生了一個女兒,雖然有了親骨肉,可李士郎一直視小雪為己出。小雪非常愛吃魚,農閑之余,李士郎總要去池塘捉幾條魚給小雪吃,即便隆冬,李士郎也常去摸魚蝦,做成湯給她喝。
小雪清晰地記得,她6歲的生日是騎在爸爸的脖子上過的。那天,她穿著爸爸賣了幾袋小麥才換回的淡綠色連衣裙,騎在爸爸的脖子上,享受著平生第一次俯視人生的快樂。
2007年,李士郎的妻子再次懷孕,一個兒子來到了這個家。然而,美好生活剛露出笑臉,李家的命運突然跌進了冰窖。
一年后的一個夏天,李士郎的妻子在地里干農活,不幸被雷電擊中,撒手人寰,留下李士郎和3個孩子,還有年邁的老母親。那是李士郎生命中最灰暗的日子,他只能靠種田和在縣城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維持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家。窮人家的孩子早理事,看到爸爸如此艱辛,小雪也一夜長大。讀小學的她,不僅學習刻苦,還每天一放學就做飯洗衣,幫助奶奶帶弟弟。她用與自己年齡不相稱的堅強和爸爸風雨同舟。
此時,李家頹衰的消息也傳到了遠在上海的杜梅耳中。時過境遷,杜梅與丈夫在上海靠賣建材發家,如今已擁有數家工廠,身價過億。一雙子女也移民到了國外,正在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一想起小雪如今仍在貧困中掙扎,杜梅在煎熬中多次打電話聯系,托中間人傳遞想要回孩子的意愿,但始終未能如愿。
這時的小雪已與李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僅李士郎舍不得她走,即便他向女兒坦白了身世后,小雪也一個勁地說爸爸在騙她。
2011年7月的一天,張敬德和杜梅來到了李士郎的家。杜梅說:“李大哥,非常感謝您13年的養育,讓小雪回上海吧,畢竟那里的條件好。以后,您生活上有啥困難盡管開口。”李士郎沉默了一會兒,緩緩地說:“看孩子自己的意愿吧。”小雪看到親生父母突然造訪,情緒受到了很大沖擊。這個選擇太沉重,小雪只能用沉默面對一切……
一個月后,李士郎忍痛割愛,答應了杜梅的請求,小雪也表示愿意回到親生父母身邊。雙方在司法所主持協調下簽訂了一份協議書。協議約定:李士郎自愿把養女送還杜梅,杜梅一次性支付10萬元作為經濟補償。協議還約定,如果小雪愿意,可回養父家探望;李士郎在征得親生父母同意后,也可以去上海看望小雪。
小雪走的那天,李士郎淚眼朦朧,小雪也摟著一雙弟妹淚雨滂沱:“姐姐不在家了,你們出去玩別跑遠了,奶奶的腿不好使,別讓她著急……”“爸爸,你再抱抱我吧,晚上千萬別再多喝酒了!”車子漸漸駛出村口,李士郎依稀看見小雪的手仍然揮個不停,他心如刀絞……
水土不服的貴族生活
將小雪帶回上海的別墅之后,杜梅給女兒布置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吃穿用全是名牌,各大名勝也都留下了母女的身影。自覺虧欠女兒的杜梅發誓要用百倍的母愛補償女兒。
盡管條件優越,可小雪對公主般的生活還是“水土不服”。13年來一直和養父親形影不離,面對陌生的親生父母,小雪怎么也無法親近起來。
小雪非常思念弟弟妹妹,常背著親生父母給養父打電話:“爸爸,上海的家雖然大,可我很孤單,只能窩在房子里,躺在羽絨被上對著天花板想心事,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我不想在這里住不去了,你接我回去吧,求求你了!”說著說著,小雪抽泣起來。
人在上海心在懷遠,杜梅能理解女兒的心情。為此,她想方設法讓女兒開心,甚至找心理醫生咨詢對策,醫生告訴她:“時間會沖淡一切。”看到女兒整天心緒不寧,杜梅心想,也許只有學習可以沖淡她的念想。于是,杜梅聯系了一所高檔寄宿制貴族學校,僅一年學費就交了5萬多元。貴族學校的學生多來自豪門,而在農村長大的小雪幾乎和同學們沒有共同語言。不到一個月,班主任便告訴杜梅,小雪上課思想不集中,課余經常與陌生人通電話。杜梅一怒之下沒收了小雪的手機,不想,她又借同學的手機偷偷給養父發短信。
杜梅感到絕望和茫然:“一定是李士郎搗的鬼!”憤怒的杜梅旋即打電話質問李士郎:“你不能違反協議,瞞著我給她打電話干擾她的學習生活!”李士郎說:“我絕對沒有從中搗鬼,女兒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她心情不好找我說話,總不能不理睬她,我也一直在努力讓她穩定下來,畢竟她的前途最重要。”
堅定決然的寒門回歸
女兒為何如此不解人意,在生活中處處與親生父母唱反調?這個疙瘩在杜梅在心中越積越重,幾乎令她窒息。
一天晚上,杜梅把小雪接回家吃晚飯,可小雪半碗飯都沒有吃完就放下了筷子。“寶貝,你哪里不舒服?是不是又想回懷遠了?從今以后,你斷了這個念頭!”生母的責備猶如當頭一棒,把小雪嚇哭了。良久,杜梅柔聲問她:“對不起寶貝,你實話告訴媽媽,你現在究竟想怎么樣?媽媽尊重你的選擇。”不想小雪沒好氣地回答她:“你們不是有錢嗎?我回來就是花錢的。”杜梅愣住了:“媽媽對你怎么樣,你能看出來,你就說句真心話,讓媽媽也好過些。”“你們對我是非常好,可我弟弟3個月大時,他媽媽就走了,是我把他帶大的,每天放學一聽到他喊聲‘姐姐’,那是我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刻,你們能理解嗎?”
一股酸澀涌上杜梅的心頭:“你是一個好姐姐,可是你要知道,你只有好好學習,早日成才,將來有了好工作,才能給弟弟和養父帶來安慰。如果弟弟拖累你在鄉下吃苦,讓你一事無成,你還拿什么善待他們?”小雪卻“撲通”一聲跪在她面前說道:“媽媽,弟弟太小了,他非常需要我。求求你讓我回去吧,將來我把他帶大了,會騰出時間來陪你們。”女兒已經像一個“準母親”了,杜梅實在無法理解女兒的情感。
看著親生女兒跪在自己的面前,杜梅抱著最后一線希望討好女兒說:“寶貝,你也可以讓弟弟妹妹都來上海生活,我請保姆、請家教,給你們一流的生活和教育。”“弟弟妹妹是李爸爸的命根子,他絕對不會讓他們來的。”杜梅索性攤牌:“那你到底怎么想?只要你覺得在哪兒過得幸福,我就給你辦到!”“那好,我就說心里話,我非常想回到懷遠。”女兒不假思索的回答,再次讓杜梅心如刀割,她知道,女兒已經留不住了。萬般無奈下,杜梅和丈夫決定送小雪回去。
2012年1月8日,小雪回到了老家。一回到家,小雪就恢復了頑皮率真的天性,帶著弟弟妹妹去放風箏。看著女兒和李家人的親熱勁,杜梅實在想不出自己究竟哪里做得不對。李士郎說:“孩子大了,她有自己的選擇權,如果她留下來,我會像以往一樣好好照顧她。哪天她想走了,我也會親自送她去上海。”
小雪留了下來,李士郎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反而感到有一種莫名的不安:“現在大家都認為,小雪只有去上海才能奔個好前程,如果一直在家,就會耽誤了她,那樣我豈不是在造孽?”
而今,回到上海的杜梅還沒有從情感漩渦中走出來,每天晚上只能靠安眠藥入睡。2012年2月中旬,加拿大的移民局給她來函,通知她帶女兒去加國面試,一旦過關即可定居加拿大。可是小雪選擇了放棄。
也許,成年人喜歡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卻不懂怎樣才能使孩子真正快樂。不過,經歷了這些波折,杜梅現在也想通了,跟孩子的溝通急也急不來,13年前丟棄的母女情,需要時間來慢慢培養。■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本文不得以任何形式摘編、上網、轉載,違者必訴諸法律!)(責編 冰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