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在“青番茄”網站上輕點鼠標,從16萬種書目中挑選出你喜歡的讀物,很快就會有人按響你家門鈴,送實物書上門。借閱完畢,又有快遞人員來取回書籍,而這全程服務都是免費的。該網站開張第一年就有數百萬元的盈利。作為一家免費圖書館,到底有著怎樣的掘金魔法?
推廣全民閱讀,免費圖書館問世
現年32歲的張麗娟原本在深圳一家IT公司任部門經理,薪水豐厚。但“每天一睜眼就忙得像打仗”的生活讓她感到疲憊不堪,張麗娟想換一種更為健康、快樂的活法。
張麗娟一直有著文藝情懷。在讀高中時,她就有過一個浪漫的憧憬:將來在一條幽靜的小巷里開間書店,與心上人品讀精彩文字,安享布衣人生。但大學畢業后,眼看與書籍打交道的生意越發難做,張麗娟也就熄滅了最初的夢想。
2010年初,張麗娟與一幫喜歡讀書的朋友聚會時,大家聊起了韓國每年人均閱讀11本書、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中國人卻只有4.5本。這種現狀,令張麗娟的心情難以平靜。她和朋友都想為社會做點什么,讓更多的中國人愛上看書。可如何做呢?幾位都曾在IT業打拼過的年輕人討論了很久,最終敲定借助他們最熟悉的互聯網,推廣全民閱讀。
網上電子書已經有了,但是因為版權問題和閱讀習慣,仍然頗受局限。網絡賣書也有當當、卓越,無論模式還是市場占有率,后來者都很難超過這兩家企業。“何不打造一家新形態的圖書館,以網絡+實物書的模式向讀者開放呢?”聽了張麗娟的創意,有心和她一起創業的三個朋友都贊不絕口。為了考察項目的可行性,他們花了數月時間走訪社區、學校和企業。
張麗娟和同伴搜集到的信息是,中國的圖書館資源極為匱乏,除了高校外,社會性圖書館只有國家、省、市三級,區圖書館幾乎是擺設。至于社區圖書館,也只在少數發達城市的高檔社區存在。很多企業也曾自建圖書館或圖書角,但由于缺乏專業管理人員,久而久之,圖書館成了“庫房”,圖書角成了“死角”。
圖書館資源的缺位和滯后,讓他們看到了生存的空間,因為在網上營業的圖書館可以突破傳統圖書館的地域界限。不過,要最大程度地推廣紙質閱讀,還得解決另一個問題——把價格降到最低甚至免費。有可能免費嗎?有!因為這四個年輕人創業的出發點是“用商業的手段,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他們決定創立一家免費圖書館。
2010年5月,深圳青番茄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張麗娟與合伙人共出資300多萬元,采購了大批圖書。隨后,他們開發了網絡訂閱平臺,創意出為用戶提供終身免費借閱、送還書上門服務的點子。
打造貼心服務,“青番茄”一炮走紅
2010年8月,“青番茄”網站(www.qingfanqie.com)問世,網友們驚喜地發現,在“青番茄”網站注冊為會員后,最少只需支付110元押金,就可以開始美妙的借閱之旅了。說美妙是因為這家圖書館最大的賣點是免費,支付押金后,無論借多少次書,都無須再支付額外的租金。比免費借書更誘人的是,整個借閱過程足不出戶,都通過快遞完成,且快遞費由圖書館承擔。會員如果不想再借書了,只需一個電話,“青番茄”就會無條件退還押金。
家住深圳關外的張先生是個愛書之人。隨著近幾年圖書價格的不斷上漲,為節約開支,張先生想到去圖書館借書看。可離家最近的圖書館也有13公里之遙,盡管辦理了借讀卡,忙碌的張先生仍處于時常無書可讀的狀態。偶爾從同事口中了解到“青番茄”后,他當即在網站上注冊。只是點幾下鼠標,敲幾下鍵盤,張先生輕輕松松地就選定了他尋覓已久的兩本書。果然,第二天中午就有快遞員給張先生送書來了。書裝在一個名為“精神食糧袋”的布制環保袋里,上面除了“青番茄”的標識,還印著一句話:“不含農藥,不含防腐劑。”
這是張麗娟的創意。她說:“這是我們與讀者的一次握手。我們與讀者不能見面,用這些方式傳遞一種友善、溫暖和默契。”不少讀者收到書后留言說:“仿佛是收到了一份盼望已久的禮物!”
“青番茄”還很善于在細節上創新。比如,在為用戶打造不同的“閱讀尺碼”時,它就借用了衣服尺寸的描述方法,分為M、L、XL、XXL四種級別,最小的“M尺碼”需要充值110元押金,每次可以借2本書,歸還時限為14天;最大的“XXL尺碼”則需要充值510元,每次可以借10本書,歸還時限為56天。
這種輕松有趣的免費服務方式,對大眾極具誘惑力。“青番茄”上線三個月后,注冊會員就從最初的幾百人一路飆升到了十多萬人!
展開想象,免費服務掙大錢
許多人都很好奇,“青番茄”免費為大家服務,收入從何而來?事實上,“青番茄”的規則是不向個人用戶收費,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能從免費服務中琢磨出生財之道。隨著用戶基數和借閱次數的增加,“青番茄”掌握了一個龐大的閱讀趣味數據庫,直接反映會員的愛好、個性、經濟條件,且有詳細而準確的線下地址,若針對不同用戶推送不同網絡廣告和書簽廣告,勢必相當精準。
由于是免費服務,粉絲們也都希望“青番茄”能通過別的渠道賺些錢,否則免費閱讀服務也難以延續。所以,他們甚至主動建議“青番茄”可以在書籍中夾帶一些小廣告。張麗娟雖然也照做了,但她接廣告很謹慎,夾什么樣的書簽廣告、夾多少才不至于讓讀者反感,需要把握好一個合理的尺度。
2011年2月,大名鼎鼎的宜家和星巴克主動找上門來與張麗娟談合作。很快,“青番茄”網站上就出現了宜家的產品展示區。有趣的是,宜家將部分商品重新包裝后,在這里打出“閱讀的概念”,通過文案將其營造成從閱讀中衍生出來的、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星巴克則直接附上咖啡單,在會員中征集“喝后感”。兩家世界名企的“投懷送抱”,為“青番茄”贏得了不菲的廣告收入。
除了廣告收入,目前“青番茄”最大的盈利點在企業用戶身上。他們向企業收取幾千元至幾萬元不等的年費,為這些企業構筑一個外包式的圖書館。如今,包括中石化、工行、聯想、萬科、騰訊、富士康、華為在內的200多家企業都成了“青番茄”的客戶。在“青番茄”的首頁上點擊“每企一館”,便可進入各企業自己的圖書館,企業員工從這個頻道借書就不再需要支付押金。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為“青番茄”帶來上百萬元的收入。
事實證明,免費圖書館的確提供了一項沒有人會拒絕的服務。從2010年8月上線至今,“青番茄”已經積累了60萬會員讀者,服務范圍遍及全國20多個城市,藏書種類也超過了16萬種。如果用戶在網站上沒能找到想要看的書,還可以在“量身訂閱”功能板塊提交訂閱申請。“只要你確定世界上發行過這本書,我們都會盡力買到它。”張麗娟肯定地說。
有財經專家為“青番茄”算過一筆賬:目前其個人會員是60萬,押金平均下來按每人200元計算,押金總額也高達1.2億元。哪怕用這筆錢做“保本基金”理財投資,年收益也有幾百萬元,足以應付“青番茄”圖書館補充藏書、支付快遞費用、公司花銷等開支。而企業用戶每年交納的上百萬元閱讀費用是不予退還的,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廣告收入,張麗娟與合作人每年的純利潤,少說也有四五百萬元。
2011年8月,“青番茄”又推出了“每校一館”,這是面向大學生提供的一個免費產品。到了大學畢業季,“青番茄”還有“漂書碼頭”,鼓勵大學生把不要的書、帶不走的書寄給“青番茄”,換取可在“青番茄”使用的積分。
目前,“青番茄”正在開拓的另一個業務就是建立“每園一館”,希望將“每企一館”的模式復制到各地的幼兒園,以爭取一批忠實的媽媽讀者。
從“每企一館”、“每校一館”、“每園一館”到“漂書碼頭”,這些都是“青番茄”邊做邊產生的創意。張麗娟說,從上線的第一天開始,她就希望能把“青番茄”做成一個有想象力的公司。她也相信,只要擁有60萬會員的“青番茄”愿意展開想象,就會有挖掘不盡的財富。
(殷欣奎、魏傳中、吳德寶、李云貴薦自《藍盾》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