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下旬,出席首爾核峰會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與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的一次私聊中承諾,一旦他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將在反導系統等有爭議的問題上采取更加靈活的政策。奧巴馬這番罕見直率的話因麥克風未關而被曝光,在美國國內引發軒然大波。有媒體這樣評價“麥克風門”:美俄看起來爭執不下,但兩國領導人卻可以在私下用買菜的語言溝通。
不過,這也揭開了世界政要們個人私下交往的冰山一角。其實,各國政要大多都是性情中人,政治交易、親人朋友、娛樂八卦,也是他們在正式會晤外交流的熱門話題。
政治協議和政治默契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在回憶錄中如是感慨:政治家就像豉蟲一樣,漂在水面上有時同向而行,有時逆向而行,過些時候又會同行……今天的政敵也許就是明天的朋友。
以史為鑒,政治上的靈活與謀略,或更明晰。在當下所有對奧巴馬“麥克風門”的指責中,美國前總統里根之子邁克爾·里根披露了這樣一段往事:“民主黨有所謂的秘密傳統,那就是在大選前和蘇聯或者和俄羅斯達成某種默契。”他描述道,“1984年,卡特(美國前總統)和一些高層民主黨人,紛紛拜會蘇聯駐美大使,試圖勸說蘇聯阻撓里根贏得連任。很難想象,在冷戰期間,美國的自由派領袖們會與一個敵對政府合作來破壞美國總統的任期,但這的確就是他們做過的事。”
為達到某一目的放下私人恩怨,在今日政客的交往中也屢見不鮮。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經過多年磨合,從“看不慣”變成“分不開”。兩人在最初合作時關系冷淡,據說由于默克爾喜歡對任何事都說“不”,薩科齊還曾形容她是“不女士”。不過,二人為解決歐債危機頻頻會面,關系也隨之改善。英國媒體去年10月曾報道稱,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當被問及對時任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的預算改革法案是否有信心時,薩科齊與默克爾會心一笑,這被媒體評價為“勝過千言萬語”。
開誠布公“談”熱點
當然,并不熟絡的兩國領導人為國家利益坐在一起時,因話題本身的嚴肅性也會時不時擦出“火花”。
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回憶說,上世紀70年代,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為中美兩國正式建交鋪路時,曾在兩天內與時任中國副總理的鄧小平舉行了長時間的會談。談話的氛圍并不像朋友間親密。“鄧指責美國對蘇聯的政策同1938年英法在慕尼黑對希特勒采取‘綏靖’政策相差無幾。基辛格很惱火,他說:‘一個為防御而耗資1100億美元的國家不能被說成是在推行慕尼黑政策。讓我提醒你,當你們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成為同盟國的時候,我們就在抵制蘇聯的擴張主義了。’”。
盡管顯得劍拔弩張,但談話的結果是這兩位政要取得共識:中美之間尚有諸多分歧和差異,都需要時間慢慢解決。這也是為什么兩國領導人在舉行最高級會議之前,需要進行一些預備性的會晤來消弭分歧的原因。
美國歷史上首位女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在回憶錄中也講述過她的一段親身經歷。時光流轉至卡特擔任美國總統時期,她因在白宮工作,有機會見到了鄧小平。于是,就中國如何改造計劃經濟,讓私營企業、外國投資發揮更大作用等話題,鄧小平給奧爾布賴特“上”了一課,令后者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了更多的認知。
以感同身受的
表達加深感情
如今,隨著越來越頻繁的高端訪問和主題峰會,各國政要短時間內在多個場合碰面已是“家常便飯”。以擁有個人特色的表達討論會議話題之外的內容,是政要之間聯絡情感的慣常做法。
中國前駐法大使吳建民在《外交案例》一書中回憶,2003年6月1日,胡錦濤主席出席在法國埃維昂舉行的南方國家領導人與八國集團領導人的對話會議。就在會議召開前兩個月,中國國內爆發了“非典”危機,引起國際關注。
在午間酒會時,美國總統小布什首先這樣問候胡錦濤:“‘非典’對中國來說是一次考驗,但你們已經通過了考驗。”緊接著,英國首相布萊爾直言不諱道,媒體的炒作不得了,當年英國發生瘋牛病時,到英國的旅游者人數大幅下降,好像到英國吸一口氣就會得瘋牛病!
吳建民說,布萊爾的這番話令他感到是對中國的一種理解。
相形之下,也是在那次會議上,一些發展中國家領導人的問候顯得頗為動情。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對胡錦濤說:“當年我們為獨立而斗爭的時候,大國中只有中國支持過我們,我們的戰士穿的衣服都是中國援助的,我們阿爾及利亞人永志不忘。”這時,胡錦濤馬上回應道:“1971年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你們是帶頭的,我們中國人永志不忘!”吳建民記得,胡主席的回答令布特弗利卡高興極了。
家庭聚會和家長里短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告訴記者,政要間的私下交流在多邊和雙邊會晤中已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私下交流時,往往會談及個人事務”。
小布什曾經評價布萊爾是他最親密的伙伴和最好的朋友。他們的友誼是從2001年2月布萊爾夫婦訪美時建立起來的。當時,布萊爾和布什談論了很多重大問題。“他向我介紹了歐洲的政治局勢,我們談論了一些共同目標,比如擴大自由貿易,緩解非洲遭受的苦難……”小布什在回憶錄《抉擇時刻》中描述道。
不過,“雙布”情感的進一步提升是在是年夏天,小布什夫婦應邀到英國首相的鄉間別墅做客。那一天,布萊爾夫婦擺了一桌家庭宴席,還帶著他們的四個孩子——包括只有14個月的小里奧。兩家人暢聊夫妻相處之道,距離也由此拉近。
類似的交往在普京和德國領導人施羅德身上亦有體現。2000年年初,普京就任俄羅斯總統時,正值俄德關系陷入冷淡之際。為了和施羅德加強溝通、建立友誼,普京先是利用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的機會,發揮自己精通德語的優勢,拉近同施羅德的關系。訪問結束后,普京不忘趁熱打鐵,邀請施羅德夫婦利用圣誕節假期到自己家中做私人訪問。后來,這兩對夫婦相聚后聽歌劇、賞雪景、閑話家常,到圣誕節假期結束時,普京和施羅德已有“心心相印”之感了。
(杜啟榮、楊曉威、張源、李云貴、高良槐、劉名遠薦自2012年4月6日《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