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買賣、交易個人信息,明明是違法的,可一些人為何還要鋌而走險?簡單的動因,就是利益驅動
泄露個人信息,源頭皆為“內鬼”
今年4月20日,公安部下達統一行動命令,各地警方迅即行動。當日,湖南省長沙市警方打掉一個名為“中國資源部”的信息倒賣團伙,抓獲四名犯罪嫌疑人,并查扣多臺作案電腦。
辦案民警打開電腦,發現里面存儲著龐大的公民個人信息數據,涉及全國幾乎所有省份,信息內容門類眾多,從姓名、電話、住址、房產、車輛,到手機通話詳單、乘坐航班記錄,其詳細程度令人咋舌。據辦案民警初步估計,該團伙收集的信息量至少在1.5億條以上。
原本由有關部門或企事業單位掌握的個人信息,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里?
“像‘中國資源部’這類倒賣信息的團伙,我們稱之為數據平臺,是整個犯罪網絡的一環。這次行動一共打掉了161個數據平臺。”公安部刑偵局副局長廖進榮介紹,他同時勾畫出一個典型的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路線圖——泄露信息的源頭(大量批發信息)→買賣信息的數據平臺(收集、加工信息并賣出)→非法調查組織(購買指定人員信息,用來從事非法調查等)→有需求的客戶。
同時,各數據平臺之間也存在著大量交易,這使得不法分子掌握的信息如同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我們掌握的大量證據顯示,泄露個人信息的源頭大都是相關單位或部門的‘內鬼’。”廖進榮說。在各地挖出的“內鬼”中,有公務員,也有企業職工,有正式員工,也有臨時聘用人員,涉及金融、電信、教育、醫院、國土、工商、民航等各個行業和部門。
出賣個人信息,網絡遍布全國
“無論是源頭、數據平臺,還是非法調查公司,每一個犯罪環節都有利可圖,而且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暴利。”廖進榮說。
在此次行動中,河北省保定市工商局干部劉某被抓獲。警方查明,劉某利用職務之便,將掌握的企業名稱、經營地址、經營范圍、辦公電話、法人姓名、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等信息非法出賣,僅今年以來就已獲利六萬元。
一些非法調查公司通過網絡獲取大量的信息,并配備有密拍、跟蹤等特種設備,提供所謂“婚姻維權調查”、“情感危機挽救”、“深度背景調查”、“商業情報搜集”、“競爭對手遏制”等多項業務,起價動輒數萬元。
在警方提供的犯罪嫌疑人QQ聊天記錄的一張截圖上,有某家非法調查公司購買各類信息的價格列表:“戶籍一條50元;話單一個月600元,半年3500元;銀行信息一個人500元;車輛信息一條50元;航班信息一條30元,航班監控一個月300元;手機定位一次350元……”
一些犯罪嫌疑人說,在這個圈子里,干得好的早就“開奔馳、住豪宅”了。
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潛在危害巨大
非法調查公司花錢買來這些公民個人信息,究竟是做什么用的?
在四川省成都市某看守所,已被捕的“火眼精睛”偵探公司老板胡某透露了答案:“客戶讓我調查某個人,我就必須有這個人的一些信息,比如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通話記錄、車牌號碼、乘坐航班記錄、賓館入住記錄,等等。然后,我分析出這個人的活動軌跡,定位他的位置,跟上幾天,就可以掌握他的更多情況。”
“犯罪分子可以知道你的身份,你家住在哪里,坐飛機去了哪些地方,住的是哪家賓館,銀行有多少存款,有幾處房子,孩子在哪上學……這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辦案人員說。一些犯罪團伙和非法調查公司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進行電信詐騙、敲詐勒索和綁架、暴力討債等違法犯罪活動,但許多受害者并不知道的是,這些犯罪行為所依托的正是自己被泄露的個人信息。
(摘自2012年4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