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三 既得利益群體
62.2%的受調查者選擇“既得利益群體”,該項得票率列科學發展十大障礙第三位
表現:既得利益群體利用法律體制等漏洞,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牟取暴利。比如,十年來一線城市的房價翻了幾番,房價調控越調越高,成為政府與百姓心中的共同痛處,房地產既得利益群體的狙擊讓每次調控成效難顯。
癥結:科學發展的推進就是體制改革的深入,這自然會損害到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他們自然結成利益同盟,千方百計阻礙科學發展,阻擾改革進程。
一句話點評: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才能破除既得利益群體的掣肘。
公允地說,近十年來,科學發展觀在各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貫徹和落實,例如,在浙江,經過幾年的努力,城鄉統籌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可是,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的情況與人民群眾的要求和中央的期待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在我們的社會中還存在著不少阻礙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落實的因素,在這些因素中,有認識、思想觀念上的,也有體制上的,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因素,但特殊利益集團則是阻礙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落實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有充分認清問題的要害,徹底打破特殊利益集團的阻撓,才能使科學發展觀這個執政理念真正地得到深入貫徹和落實。
特殊利益集團的存在與科學發展觀的反思性提出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意義上的一個概念,西方學術界與政界似乎沒有這個概念或類似這樣的表述。它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對以往發展經驗的一個反思性的總結。之所以提出新的改革觀、新的發展觀,是因為以往的改革與發展盡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沒有真正體現出中國共產黨所秉持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由此而主動進行反思改革、將人民群眾納入到發展中乃應有之義??茖W發展觀就是在充分地反思二十多年的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失衡以及能源、持續發展方面的危機之后,認識到以往的發展在全面、協調和可持續性方面有所欠缺。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過分強調經濟增長尤其GDP的增長,過多地強調了效率,破壞了生態環境和資源,損害了社會公平,造成貧富分化極為嚴重,社會階層之間利益的嚴重失調,社會穩定存在著巨大的挑戰。而這些巨大代價中最為關鍵性的問題就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由于改革的不徹底和黨政權力過于集中,逐漸地形成了特殊利益集團。
這里所講的特殊利益集團就是既得利益集團,也即西方學者奧爾森所說的“分利集團”。這個特殊利益集團包括地方政府、部門、具有壟斷地位以及大企業內部人等強勢利益集團。中國人民大學楊光斌教授和中國軍事科學院的李月軍研究員在《中國政治過程中既得利益集團及其治理》一文中曾經從利益集團的組織狀況及其在政治經濟過程中的作用大小等角度, 將中國的利益集團分為四個類型: 機構型利益集團、公司型利益集團、社團性利益集團和無組織型利益集團。不過,與西方政治中的利益集團有所不同,中國的特殊利益集團有三層意思或特點,一是集團成員通常并不具有正式關系,不是一個正式的、具有明確形態的組織,沒有一個明確的集團意識指向,沒有集體行動的主張,主要是利益具有一致性的一批人,因而嚴格意義上說是“人群”;二是這個集團與政府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其利益是由公權帶來的,并且是不當的利益,或者本身就是掌握公權力的政府機構,它們通過權力壟斷資源的方式為自己或部門謀取利益;三是得益于改革開放但已經成為阻礙進一步改革的社會力量。
正是這個特殊利益集團阻礙了黨和政府的改革不能有效地繼續深化,其成果沒有真正為全體國民所共享,造成發展的不全面、不協調,缺乏可持續性。
利益格局的大調整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與實質
為什么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在一些地區、部門、領域里發生“梗阻”,出現了像有些學者所說的“貫徹危機”?個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既得利益集團是不會考慮什么“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對待無論是社會資源還是自然資源都是瘋狂的、掠奪式的。在他們看來,現在就是一切。這種“末世”的心態當然使“發展”無法“科學”起來,而“以人為本”當然也不會在他們的視線之內。特殊利益集團的利益是與科學發展背道而馳的。正因為如此,科學發展觀的落實自然會遭到特殊利益集團的反對、阻撓或者作形式上的、表面上的應付。
科學發展觀不只是中國發展方式的轉變或變化,其實質就是利益格局的大調整,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對社會原有利益格局的一次調整過程,而科學發展觀也不例外。只是在以往改革發展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沒有能夠有效地參與利益的調整與分配、再分配,其結果是改革成果不為廣大民眾所共享,社會財富分配極度的不公平,不同類型、層次的既得利益集團在不斷地形成和壯大。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本身就是意味著要打破為既得利益集團所壟斷的利益格局。如果這個問題不能有效地加以解決,那么,即使其他問題得到了解決,例如,產業轉型與升級,最終還是會回到這個問題上來的。
中國的既得利益集團當然得益于改革開放,但是與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卻是根本對立的,因為特殊利益集團的存在與壯大導致社會財富分配的極度不公,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而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階段,這個階段改革的核心就是利益格局的調整,科學發展觀是新一輪的改革,而特殊利益集團就是這新一輪改革的阻礙者。事實上,前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崩潰無不與 “既得利益集團”和“腐敗利益集團”的存在有著密切的關聯。近幾年來中央對特殊利益集團的危害性的認識越來越清楚了。由此,人們不難認識到“科學發展觀”不僅僅是關涉到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問題,同時也涉及到黨執政的可持續的問題,因為既得利益集團阻礙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損害了黨的形象,破壞了黨與群眾的魚水之情,從而危害了黨的執政。
啟動政治體制改革,打破特殊利益集團的利益
科學發展觀的中國意涵和內容當然還需要進一步清楚地加以表述,例如,科學發展觀中所提出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與西方國家更早些時候所提出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有何關系?其差異性在什么方面?說清楚講明白這一點自然有助于人們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有助于提高貫徹和落實的自覺性。但是,這不是主要的,根本在于啟動政治體制改革。
如果不打破特殊利益集團對利益高度壟斷的格局,那么,要想真正兌現“以人為本”、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不太可能的。這些具有特殊利益的人數不是少數,而是成一定規模的,在社會中成氣候了,他們有力量來實質性地阻礙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和落實。消除這個阻礙因素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夠達到的。為此,要廢除以追求GDP增長為核心的傳統政績考核制度,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取消社會服務領域里的壟斷現象,建立多家競爭的市場機制,等等,從而從根本上削弱乃至根除特殊利益集團抵制和阻礙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力量。事實上,以上這些改革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上實施過,但都沒有得到很好實現,這再次表明中國到了非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可的時候了??茖W發展觀貫徹和落實之曲曲折折“十年歷程”本身也向人們昭示了這一點。
(作者為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責編/徐艷紅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