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由于多重因素的影響致使國際市場上糧價大幅上升,糧食安全危機不斷顯現。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國家開始實施海外耕地投資進行糧食種植,以保障其國內的糧食安全。通過對國際市場上海外耕地投資的現狀進行梳理,總結了目前國際上實行的3種典型的海外耕地投資模式——公對公模式、私對公模式和私對私模式,并對每種模式的基本思路、特征、優缺點以及適用對象進行了分析和比較,以期為我國海外耕地投資決策與模式選擇提供參考。
關鍵詞:海外耕地;投資模式;糧食安全
中圖分類號:F30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6-0081-05
引言
從古至今,土地都是各國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作為民生的根本——耕地更是直接影響著一國的糧食生產和經濟安全。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自給自足的糧食供應方式不再適合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在那些人多地少的國家,“吃飯”與“建設”的矛盾將愈發顯得突出。近年來,國際油價與肥料價格的攀升,不利氣候導致的主要糧食生產國減產,大量生物燃料對糧食緊迫的需求,國際游資向傳統農業的大量涌入以及主要糧食出口國對出口數量的限制等等原因都致使國際市場上糧價大幅上升。國內國外多重因素的影響,導致國際糧價的波動甚至造成了全球范圍內的糧食危機,這些都使得原有的國際糧食供應體系漸漸呈現出一種新的方式,即由傳統的由內及外模式朝著由外援內的模式轉變。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世界不少國家開始實施海外耕地投資與糧食種植,并且投資形式也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日本在世界各地擁有1200萬公頃農田,相當于日本國內農田面積的3倍左右;韓國海外投資的耕地數量達90.6萬公頃(不含已終止的馬達加斯加項目的130萬公頃耕地)。
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糧食安全無疑對我國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為應對高速增長的國際糧價及由此可能產生的國際糧食危機,我國也應該充分借鑒國際上海外耕地投資的經驗,轉變傳統的耕地保護觀念,通過活躍的國際市場,借助他國豐富的耕地資源,嘗試推行海外耕地投資。
一、國際上海外耕地投資現狀
海外耕地投資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那時候日本針對美洲大陸就開始了農業人口輸出;20世紀初期,日本又先后對中國、巴西、哥倫比亞和巴拉圭等國開展了農業擴張,當時的海外耕地投資更多的是帶有“農業殖民”色彩的擴張。近年來,國際油價與肥料價格的上揚,不利氣候造成主要糧食生產國減產,大量生物燃料的應用以及國際游資向傳統農業的大量涌入……,諸多原因都導致了國際糧價的大幅增長。各國為穩定國內糧食價格,紛紛減少糧食的m口甚至限制主要糧食產品的出口。這些都無疑給那些耕地資源短缺,需要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國內糧食問題的國家帶來沉重的打擊。為了保障國內的糧食需求,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了海外耕地投資項目行列。
目前,日本與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中國、印尼、新西蘭、美國等地的農場簽訂了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協議,其在世界各地擁有相當于日本國內農田面積的3倍左右的農田。
截至2009年,韓國的海外投資的耕地數量達90.6萬公頃,其中在俄羅斯邊疆區有近30萬公頃農田,相當于韓國耕地的1/6。
海灣國家合作委員會及其成員國也共同攜手在海外尋找屯田機會,他們在老撾、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以及中亞和歐洲的哈薩克斯坦、格魯吉亞、俄羅斯都達成或正在磋商租賃土地、購買土地的協議。
據印度《經濟時報92008年9月3日報道,印度政府打算修訂限制海外投資的條款,以便于印度的公司和公共部門到海外收購耕地。其計劃區域主要在周邊的緬甸、非洲,甚至遠在南美的巴拉圭以及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中國也在海外耕地投資方向做了一些有益嘗試,例如湖北農墾局于2005年在非洲的莫桑比克就建立了示范農場,大量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陜西農墾局于2007年在喀麥隆的農業投資項目總投資額高達5億元人民幣;2007年吉林富華農業公司在菲律賓投資38.3億美元,用于種植高產玉米、稻米和高粱。
通過對當前國際上主要國家的海外耕地投資行為現狀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目前的海外耕地投資的主體主要集中在耕地資源稀缺、糧食自給率低、工業化程度較高以及經濟相對發達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海和會成員國。而海外耕地投資的受體多屬于經濟水平偏低、農業基礎設施及技術落后、耕地資源卻相對豐富的亞非拉國家,主要有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蘇丹、莫桑比克、烏干達、埃塞俄比亞、馬里、馬達加斯加、坦桑尼亞、加納、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的各國。當然,經濟社會的發展導致民眾對農業產品的多樣性需求,這些也帶來了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問的耕地投資行為。總體而言,當前國際上海外投資的現狀呈現一種多元化、相互交叉的態勢,無論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地探討海外耕地的投資模式,并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二、海外耕地投資的公對公模式
通過對當前國際上海外耕地投資現狀的分析不難發現,海外耕地投資會受到了來自國際政治關系、接受投資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土地財產權利、以及投資主體構成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國際政治關系穩定的前提下,當前國際上海外耕地投資模式可分為三類:一是公對公模式;二是私對公模式;三是私對私模式。
所謂公對公模式,也就是政府與政府合作的模式。
1.基本思路。投資方政府或代表政府的國有企業與接受投資的東道國政府溝通、協商投資計劃。由投資方的政府或國有企業直接提供相應的項目資金及農業技術,通過購買、租賃或優惠經營等方式運營由接受投資方政府供應的本國耕地。例如,韓國政府決定2008
2010年通過向蒙古提供200萬美元的無償援助方式以每公頃年租金76美分獲得了27萬公頃土地50年的經營權,見圖1。
2.公對公模式的特征及優缺點。特征:投資主體是政府或代表政府的國有企業,通過相互之間協商確定具體的投資合作關系;投資媒介是投資方的技術、資金等以及東道國提供的一定數量農業用地;投資客體是農業生產,包括糧食作物或非糧食作物;投資方法包括購買、租賃、優惠經營等三種。優點:投資風險小,其投資主體代表國家層面,抗風險的能力較強;投資規模大,較少受到來自資金方面的約束。缺點:投資方式單一,投資主體固定不變導致合作方式多樣性不足;投資結構調整困難。
3.公對公模式的適用性。由于其投資主體的特殊性,往往要求在獲取耕地時不受分散的土地財產權利的阻礙。該模式主要適用于:(1)土地財產權利為國家所有或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國家海外投資項目;(2)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的項目;(3)海外耕地投資是由政府主導的初步嘗試項目。公對公模式常見于海合會及其成員國在亞非國家的耕地投資。
三、海外耕地投資的私對公模式
所謂海外耕地投資的私對公模式,即企業與政府的合作模式。
1.基本思路。在本國政府與接受投資的政府協定的投資計劃框架下,由符合要求的私營企業直接投資于接受投資方政府提供的耕地的行為。例如,由中國政府牽頭,新天集團投資于古巴最大的中古合資農場項目,完成5 000公頃土地開發用于水稻種植,見圖2。
2,私對私模式的特征及優缺點。特征:該模式的特征與公對公模式具有很高程度的相似性。其主要區別在于投資主體是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跨國私營企業,政府主要發揮服務功能。優點:政府干預較少,更多體現監督、調控、信息發布等服務功能;投資規模適中,投資者為大型跨國企業,其資金、管理水平、農業技術具有一定優勢。缺點;投資風險較高,由于該模式的投資方為私營企業,相對于接受投資方的政府處于一定的弱勢地位,因此其抗風險的能力較之公對公模式弱;投資方式單一、投資結構調整困難。
3.私對公模式的適用性。(1)具有較強經營能力、抵御風險能力的私營企業;(2)土地財產權利為國家所有或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國家;(3)投資規模適中、建設周期較短的項目。私對公模式是海外耕地投資項目處于發展階段的一種模式,日本及韓國的海外耕地投資項目中多采用此種模式。
四、海外耕地投資的私對私模式
所謂海外耕地投資的私對私模式,即私營企業與私有土地所有者的合作模式(見圖3)。
1.基本思路。投資企業在接受投資國法律體系允許的前提下,私營投資企業通過自主購買、租賃、合營、控股等方式獲取投資接收國的私人、社區以及企業等所有者的耕地。例如,日本三井物產獲得巴西經營農田生產公司“XINGU AG”的股份,通過股份轉換將其變成另一家控股公司“瑞典公司”的子公司從而掌握糧食出口和生產自主權。
2.私對私模式的特征及優缺點。特征:投資主體都是具有排他性財產權利的個體或組織;投資方式包括購買、租賃、合營、控股等;優點:政府干預少;投資方式靈活,可根據接受投資的主體不同靈活的選擇最合適的投資方式。另外,由于投資規模小,易于調整投資結構。缺點:投資風險大,因其參與的主體都是較小的個體組織,不管是組織內部環境還是外部因素都具有較大的波動性,抗風險的能力差;投資規模小,由于受到土地財產權利的限制,很難從分散的土地所有者中獲得大規模的耕地進行規模化的經營。
3.私對私模式的適用性。(1)投資規模小,建設周期短的項目;(2)土地財產權利私有制且能自Fh流轉的國家,如拉丁美洲、歐洲及美國、澳大利亞等。是海外耕地投資市場趨于完善條件下的成熟模式。
五、海外耕地投資三種模式的對比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國際政治穩定的前提下,由于土地財產權利的不同,應根據投資項目的特點,如投資主體、投資風險、投資規模的差異等選擇不同的投資模式。上述三種模式的特征及優缺點對比參見,表1。
當然,海外耕地投資不僅僅只限于上述幾種模式。隨著海外耕地投資市場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投資企業都會認識到海外耕地投資的可行性與經濟性。隨著投資主體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海外耕地投資模式也會呈現出多樣性特征。任何國家在進行海外耕地的投資時,都不會是上述某種模式的簡單照搬,而是結合本國具體情況采取靈活多變的模式。
六、結語
海外耕地投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包括投資區域的選擇、前期的市場調研、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資主體的確定、投資模式的選擇、項目的實施、產品的銷售、利益的分配、再生產等一系列的過程。進行海外耕地投資必須從整體上把握,積極探索既適合投資國國情也有利于東道國經濟發展的投資模式,從而保證海外耕地投資朝著健康、有序、持續、穩定的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實行以農業援助與農業合作為主要內容的“農業走出去”戰略,還沒有形成海外耕地投資的國家戰略,海外耕地投資項目仍然處于個別企業自發進行的初步嘗試階段,對投資模式、經營風險、主體行為的認識還不夠全面。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少,且處于城鎮化高速發展階段,對土地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就顯得更加重要。借鑒國際上海外耕地投資的經驗,實施海外耕地投資戰略,也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一條可選路徑。一旦我國建立海外耕地投資戰略,實行有計劃有規模的海外耕地投資的時候,上述海外耕地投資模式,無疑將能為我國有關投資主體提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