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問政是互聯網時代的有效執政方式,也是現代執政黨實現科學、有效執政的必然選擇。網絡問政能力已經成為現代執政黨的核心執政能力之一。網絡問政在中國才剛剛起步,但國外已有先例,其實質是執政黨對待網絡民意的態度問題。在互聯網日漸發達和普及率持續走高的今天,積極借鑒、吸收國外網絡問政的經驗、教訓,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核一心執政能力建設的新課題。對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而言,重視網絡民意,是實現網絡問政的前提;引導網絡民意,是實現網絡問政的保證;回應網絡民意,是實現網絡問政的根本;構建網絡反腐新模式,是加強廉政能力建設的應有之舉。
關鍵詞:網絡民意;網絡問政;執政能力
中圖分類號:D03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5—0141—05
網絡問政是互聯網時代的有效執政方式,也是現代執政黨實現科學、有效執政的必然選擇。換句話說,網絡問政的能力已經成為現代執政黨的核心執政能力之一。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手機、電腦等上網設備的迅速普及,中國已經融入了互聯網時代。但是,網絡問政在中國才剛剛起步。對于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而言,加強網絡問政能力建設尚屬全新課題。
網絡問政在國外已有先例。網絡問政的實質是對待網絡民意的態度問題。其要旨就是時刻保持網絡民意渠道暢通,及時關注網絡民意事件,第一時間反饋處理結果。其主要表現是通過辦政府網站、開博客、開微博、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與網友在線交流、設立網絡輿情監測機構等方式來實現下情和上情的及時互動。在互聯網日漸發達和普及率持續走高的中國,積極借鑒、吸收國外執政黨網絡問政的經驗、教訓,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核心執政能力建設的突出課題。
一、重視而非恐懼網絡民意
重視還是恐懼網絡民意,是能否實現網絡問政的前提。重視網絡民意就會積極主動去網絡問政,恐懼網絡民意則會極力排斥和逃避甚至是拒絕網絡問政。
網絡民意以民生熱點為關注中心,涉及中下階層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關注民生消費品價格問題(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食品安全問題(如染色饅頭、瘦肉精、地溝油等),又關注虛假信息問題(如“被代表”、“被捐款”、“沖涼死”、“洗臉死”、“樓脆脆”、“路塌塌”、“橋斷斷”等),還關注特權就業問題(如“蘿卜招聘”、“拼爹”、“官二代”、“富二代”等)。網絡民意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通常以網絡熱詞、網絡歌曲、網友跟帖、博客、微博、圍觀、論壇、人肉搜索等多種形式出現。其主要功能是集中暴露問題,表達中下階層人民的利益訴求。這種利益訴求往往就是中國社會中下階層普遍的政治心理反映,是一種特殊的政治輿情。因此,網絡民意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了解中下層政治輿情的特殊而相對可靠的便捷渠道。網絡民意反映出來的問題有的是執政黨自身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引起的,有的是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存在的失誤乃至錯誤導致的。加之網絡民意的表達方式十分直接且極具情緒化,用詞活潑、尖銳、辛辣,諷刺意味極濃,且矛頭直指當權者。因此無論是關注的問題還是表達的方式,網絡民意都是不懼權威,不講情面的。這對于注重個人面子的某些官員來說是不易被認可和接受的,相反倒是容易引起他們本能的反感。但是互聯網的傳播速度、力度、廣度以及由此造成的放大效應和形成的巨大輿論壓力,他們往往只能無奈地面對而無法完全控制,要完全封鎖消息、掩蓋事實、強詞奪理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官員的網絡恐懼癥就產生了。2010年4月20日,《人民論壇》雜志社聯合人民網、騰訊網做了一次主題為“當代中國官員的‘網絡恐懼”’調查。3天時間,5943名網友參與調查。《人民論壇》記者還通過發放問卷和隨機采訪的形式,涮查300名官員和普通民眾。調查數據顯示,70%的受調查者表示當代中國官員患有“網絡恐懼”。在回答“哪一級別的干部最怕網絡監督?”這一問題時,47%的受訪官員選擇“縣處級”,列第一位。“記者采訪發現,宣傳部長和縣委書記這兩個群體的官員最怕網絡監督。”官員們的網絡恐懼到了什么程度?調查顯示,55%的受調查者選擇“有壓力”,10%的受調查者“壓力很大,讓人提心吊膽,嚴重影響正常工作開展”。
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網絡恐懼癥的產生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員(主要是當權官員)不能正確認識網絡民意所導致的。由于本能的反感,他們把網絡民意看成是“謠言惑眾”,對之采取封殺、棒打態度,并且回避網絡,遠離甚至拒絕網絡問政。實際上,執政黨鞏固執政地位最根本的條件就是可以隨時隨地掌握最真實的社情民意,“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就是匿名性、交互性、低成本和不受時空限制,恰恰是這些特點讓網民少了現實社會中的某些顧忌,可以不加掩飾地暢所欲言,原生態地表達真實心聲。也就是說,網絡民意往往就是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這一點對執政黨來說實在是太珍貴了,因而其積極建設性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執政黨應該更多地看到其建設性的一面而不是破壞性的一面,不能因為網上有謠言和別具用心人物的推波助瀾而全盤否定網絡民意,更不能時至今日還把網絡民意看成是虛擬世界的惡搞。這樣,自然而然就會重視而不是恐懼網絡民意了。
二、引導而非堵塞網絡民意
引導還是堵塞網絡民意,是能否實現網絡問政的保證。重視網絡民意不是要不加辨別地完全順從網絡民意,而是要在重視的基礎上加強對網絡民意的積極引導。
首先,要引導網民的討論話題。根據互聯網問題系列調研報告,網民的討論話題較為廣泛,可以分為生活、娛樂、社會、健康、時尚、文化教育、旅游、政治、突發事件、財經、體育、國際熱點、軍事、科技、法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等17大類。網絡問政是要實現網民與政府的溝通和互動:網民根據親身感受發現問題,反映問題;政府通過網民了解真實社情民意,匯聚民智解決問題。顯然,有些討論話題與網絡問政的目標相去甚遠,加強網絡問政能力建設就是要引導好網民的討論話題。“鑒于互聯網在推進我國政治民主化進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應有效利用網絡加強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增強政府親和力,有策略有計劃地引導網民對政策性、宏觀性議題進行深入討論,提高公民參政議政的熱情,從而對國家的大政方針的制定、改進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其次,要引導網民的討論動機。根據互聯網問題系列調研報告,網民的討論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分為“有話要說、一吐為快”型、“交流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經驗”型、“維護正義和公共利益”型、“湊個熱鬧,無聊說說”型,“發泄情緒、表達不滿”型,“利用網絡輿論的壓力解決問題”型,“支持自己喜歡的偶像”型,“打發時間”型,“擴大人際交往圈”型。網絡問政的目的是要網民為解決問題出謀劃策,提供化解矛盾的思路或合理化建議,起到匯聚民智的作用。顯然,有些討論動機與網絡問政的目標是不相關的甚至背道而馳的。事實上,能夠通過網絡傳遞心聲、表達意見、提出建議的網民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養和較高的理論水平,并樂于發表意見和個人見解。這部分網民實際上是草根群體在各個階層的代表人物,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因此,網絡問政應注意發言者的討論動機,“應考慮‘發帖人’的身份特點及其知識背景,有選擇地接受和使用,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輿論傾向,以免將有失偏頗的個人觀點當成公共輿論和民意代表誤導大眾。”
最后,要引導網民正確看待現階段出現的問題。網絡民意在促進網絡問政方面的主流作用是積極的、良性的、健康的,但是有時也會不自覺地給網絡問政設置障礙,起到阻礙或破壞的作用。網絡自發、無序、散亂的特點,網民年齡、知識、閱歷、動機的差異,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惡意中傷、惡意炒作,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違背網絡問政的初衷。目前中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攻堅階段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社會矛盾集中凸顯。在這個階段,存在大量可以預測和難以預測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有的是某種原因導致突發的,有些現在就可以解決,有些只有靠進一步的發展才能根本解決。哪些問題現在就可以解決,哪些問題現在還無法解決,這一點應該及時地向網民解釋清楚,取得網民的理解和諒解。正確看待現階段出現的問題,引導得好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實現國強民富。反之,則可能引起重大群體事件,甚至引發嚴重動蕩和騷亂,導致亡黨亡國亡社會主義。“從這個角度上說,改革正在與危機賽跑。”
三、回應而非回避網絡民意
回應還是回避網絡民意,是能否實現網絡問政的根本。只重視和引導網絡民意還不夠,要真正把網絡問政落到實處,積極回應才是最關鍵的環節。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工作路線,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之偉力最深厚的根源。與傳統群眾工作方法相比,現代互聯網絡為實現黨的工作路線開辟了更為便捷、靈活和更低成本的有效新途徑。可以預見,不用太久時間網絡就將取代傳統而成為黨密切聯系群眾的主要方法和溝通渠道,網民將成為社會各階層最主要的代表,網絡民意將成為主流的社情民意,網絡問政將成為政府部門及時回應民意的必然選擇和首要途徑。
現代中國官員既年輕又有知識,都能熟練地運用互聯網,也經常從網絡上獲取需要的信息。這樣,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就已經初步具備了實現網絡問政的基本條件。人民日報社2006年起就開始關注網絡輿情研究,2008年正式組建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并創辦了人民網輿情頻道,主辦了《網絡輿情》內刊。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通過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并指出互聯網是“做事情、做決策,了解民情、匯聚民智的一個重要渠道”,實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層與網民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從而開啟了網絡問政的元年。2009年以來,溫家寶三次與網民在線交流,更是把網絡問政被推向了新的高度。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注重分析網絡輿情”就是“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有報刊評論也指出“與以往相比,本次四中全會(指十七屆四中全會,引者注),以‘網民’為代表的草根成為不可忽視的民意代表。”在中央高層和中央全會的推動下,官員“觸網”成為大趨勢。據人民網統計,截至2009年12月中旬,有38位省委書記、省長,90多位地市級領導公開回應過網友留言,7000多項網友問題得到落實解決。2年后的今天,網絡新聞發言人,網絡新聞發布會,政府工作網站,留言板、郵箱、博客、微博等多種形式網絡問政措施已經紛紛出臺。更有河南洛陽知名網友被選為兩會代表,安徽將“網絡民意”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些都是回應網絡民意,落實網絡問政的生動體現,也預示著網絡問政的新機制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四、發揮網絡問政職能,構建網絡反腐新模式
網絡民意的一個突出功能就是監督,網絡問政的最大的作用就是把這種虛擬的監督轉化為現實世界的監督。互聯網時代讓監督變得更加容易,在真正意義上體現了人民監督的力量。人民監督在互聯網時代無所不在,隨時隨地都在發揮作用。“信息時代,讓每一位公眾都有了發言的機會,讓民意有了自下而上的傳遞途徑,讓體制外的監督成為現實。對于一些社會丑惡現象的鞭撻,網絡世界要比傳統媒體迅速和辛辣得多,網上輿論監督的巨大作用是任何傳統媒體都無法比擬的。”
網絡監督作用在廉政建設領域發揮的最為充分。網絡民意表達出的不滿意實質上是對形形色色的貪污腐敗現象、貪污腐敗行為和貪污腐敗分子不滿意。因此,構建網絡反腐新模式應該成為中國共產黨加強廉政能力建設的應有之舉。“互聯網蘊藏著龐大的民意力量,加強新形勢下反腐倡廉網絡信息收集、研判和處置工作,有利于發揮人民群眾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互聯網還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網絡監督的威力。“個別地方官吏自以為天高皇帝遠,老子天下第一,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欺壓草民。特別要提醒這些地方官吏牢牢記住:中國老百姓只要鼠標輕點,就跟總書記在一起了。”。2010年堪稱中國微博元年,中國從此進入“圍觀時代”。短短一年多時間,微博就顯示了自己在監督方面的巨大威力。關于微博,網上流傳著這樣一段話:當你的粉絲超過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內刊;超過1 000,你就是個布告欄;超過1萬,你就像一本雜志;超過10萬,你就是一份都市報;超過100萬,你就是一份全國性報紙;超過1 000萬,你就是電視臺。自微博開通以來,幾乎所有重大事件特別是“郭美美事件”、“7.23溫州動車事故”、“小悅悅事件”等都彰顯了微博的強大力量。可以說,微博正在以自己的力量影響現實世界,已經改變并將繼續改變中國。
發揮網絡問政職能,構建網絡反腐新模式已經得到了中央政法機關的認同和支持。2009年5月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了修訂后的《人民檢察院舉報工作規定》,明確將網絡納入舉報渠道。規定指出,對網上舉報,要通過網絡進行答復。對使用真實姓名或者單位名稱的舉報,除通訊地址不詳的以外,應當將處理情況和辦理結果及時答復舉報人,自覺接受群眾監督。2009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違法違紀舉報中心網站開通,接受實名或匿名舉報,同時公開承諾對網絡舉報做到件件有回音。2009年6月22日,檢察機關全國統一舉報電話12 309正式投入使用,同時公布了檢察機關全國統一舉報網站更新后的域名,使網上舉報更加便捷。2010年1月,網絡反腐的提法第一次正式寫入中央紀委會議公報。2010年12月29日,首次發布的《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肯定了網絡監督的作用:“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普及,網絡監督日益成為一種反應快、影響大、參與面廣的新興輿論監督方式。”這些都表明,以網絡民意為推手的網絡反腐新模式正在逐步構建和健全。而最近一段時期,多家官方微博的陸續開通更是把這種新模式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近年來,通過網絡揭發的腐敗案件不斷增多。“據新華社電記者從最高法院獲悉,2010年最高法院共受理各類信訪舉報35 763件,其中網絡舉報24428件,占受理信訪舉報總數的68.3%。”網絡揭發案件被查處使廣大網民看到了網絡反腐的巨大威力,參與反腐的信心倍增,積極性大大提高。溫州民間網站在揭發溫州前副市長楊秀珠出逃、鹿城原區委書記楊湘洪出國逾期不歸、溫州官員低價購房、一些高官成為高爾夫協會會員等案件中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被輿論稱為民間網站反腐“溫州模式”。從“溫州模式”中,網民進一步增加了對黨中央網絡反腐的信任,對構筑網絡反腐新模式也多了一些新期待和積極參與的熱情。